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九讲 一颗泪珠一腔血:一 儿行千里母担忧

明人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杨八老越国奇遇》,借陕商杨八老之口道出了陕西商人的家庭生活之苦,其诗《天下最苦为行商》中说道:
  一年三载不回程,
  梦魂颠倒妻妇惊。
  灯花思报引人至,
  阖门相庆如更生。①
  诗中真实描写了陕西商人少小离家、音讯不通、生死未卜、梦魂颠倒、恍若隔世、悲喜交加的家庭生活场景。
  陕西商人一般是十二三岁离家出门学生意,学徒六年方准归家探亲,叫做“学满六年回家转,跪倒堂前拜祖先”。因此,陕西商人们少小离家,奔走天涯,四海求财,亡命商海,母忧儿愁,一路辛酸。《泾阳县志》《艺文志》描写泾民奔走于道的牺惶景象是:沅湘客多于十千,跨鹤远游儿多于南亩。女忆草凄之王孙,男听鸡声于茅店。有一首流传于渭北的近代民谣道出了商人们对父母的怀念:
  青山年年有,明月照九州,少年人儿江湖上游。游来游去不回头。好忧愁,好忧愁。愁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唉,光阴迅速流。②
  无论商人们走向何方,父母永远是他们最牵挂的人,是他们的灵魂归宿和精神依赖。有一首诗描写商人对双亲的思念:
  一日离家一日深,
  好似狐狸入山林。
  虽然此处风景好,
  还有思家一片心。③
  因此,陕西商人以孝为先,始终将孝敬父母作为存身立命的责任。《二十四孝图》是陕西商人会馆、厅堂、墓室悬挂的首选内容。有许多陕西商人就是为了赡养父母才走上亡命商海的经商道路。三原商人赵宏作“家贫,愿为贾养母,继而有赢资,走江淮间”④。泾阳商人李鸿虞“弱令丧父,有母尸饔,劬劳万状,赖以成立,翁事母恪尽孝道,逐成良贾”⑤。潼关商人刘泰安,“弃举子业,肆力经营,以奉高堂甘旨,屡得欢心”。⑥户县商人闰永连服贾江南,又怕母亲年事高,戚远别,无以承欢,乃没肆离家较近的眉县槐芽镇,艰苦自力,珠积寸累,经商发家,归以奉母。⑦
  陕西商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泣血难报,情深似海,谱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泾阳商人郭子璋,早年与父亲在扬州做盐商,清初,清军南下围攻扬州,屠其城,子璋背着父亲藏匿于僧舍,每日冒锋刃沿街乞讨,为父求饼饵,才供父不得死。泾阳有人王宾,少年随父占籍扬州,“少负奇才,性俶傥”及长举于乡,康熙二十二年(1683)会试京师,忽闻父死,惊绝目直视泪不得下,不食不寝五日而死。⑧定边商人茅如日卖水以供父之肉食,身不离井汲二十余年。
  商海艰险,风波难料,许多陕西商人外出经商,生死不测,音讯久绝,家中妻儿牵挂,演绎了许多千里寻父的人生苦剧。
  陕西商人王恭远出商贩,莫知所之,儿子王良长大后不见父面,遂遍历江淮,千里寻父。待到寻见父亲时,王恭已年逾八十,沿街讨饭为生,不能归。父子街头抱哭,行人为之酸鼻。⑨
  陕西华阴商人张云,父亲因家贫赴宁夏中卫以制帽为生,父出门远贾时,张云尚在襁褓中,落拓未归,竟染病死,在中卫经商的陕西乡党聚金买棺将其父葬于城北的荒地中。张云长大后,千里迢迢赴中卫寻父,在乡亲的指引下,于乱岗中找到父亲的坟墓,墓中父亲所戴的毡条皮帽犹存。张云忍悲,携骸归乡,将父亲安放在故土中,然后再赴中卫,做皮商继承父亲的遗志。⑩
  陕西三原商人周承姬,年轻时以薄资到湖北老河口做生意,不久便染病死于外。其妻周王氏命子奔丧其处,有老人指引其父墓地,子恐有误,老人当即拿出承姬所遗旧装并写给儿遗书,方知老人为承姬当时所寓之旅店之主。(11)
  ① 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② 宗鸣安:《陕西近代歌谣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③ 刘建生:《山西典商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④⑤ 嘉庆《泾阳县志》卷4。
  ⑥ 民国《潼关县志》卷2。
  ⑦ 民国《户县志》卷2。
  ⑧ 《两淮盐法志》卷12。
  ⑨ 乾隆《渭南县志》卷4。
  ⑩ 嘉庆《中卫县志》卷2。
  (11) 乾隆《三原县志》卷2。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