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九讲 一颗泪珠一腔血:二 君在天涯妾在家

行商经商远游,两地相思,夫妻牵挂是他们说也说不完的话题。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是商人家庭生活的隽永主题。
  首先是新婚别。杜甫曾写过一首《新婚别》,“妾身不分明,何以拜姑嫜”那是要送新郎去从军。而陕西也有不少“新婚别”,那却是新郎要去经商。
  前面已提到的陕西商人帮郑绍与新婚妻子离别之事,说明新婚娇妻且没有留住陕西商人求富的脚步。
  《陕西艺文志》载,泾阳泾村“里有晏贞女者,幼许字里人某某,客巴里坤久不归。女家贫,戚族将有夺而嫁之,女不可,矢志守节,泾村(牛振声)知女之无以自赡也,终恐不免于夺,爰置田若干亩为女衣食资,乃详述颠末书数十纸,托里人贾之巴里坤者,遍贴通衢间,某见之感泣而归”①。
  长安商人郭先生,有女儿韶兰嫁给长安商人任宗,婚后任宗到湖南经商,数年不归,音讯全无。韶兰思念夫婿,寝食不安。有一天她见家中堂上有一对燕子,戏于梁间,韶兰长叹一声,对燕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听说燕子来自东海,往来中要飞过湘中,我丈夫离家数年不归,生死存亡不得而知,想写信给自己的丈夫,却连地址也不知道。”说完泪如雨下。燕子闻声,似有所悟,上下盘旋于韶兰周围,韶兰对它们说:“你们能为我传书吗?如果能传,就请你们飞到我怀。”燕子听罢,飞停于韶兰的膝上。韶兰当即吟诗一首:
  我婿去重湖,
  临窗泣血书。
  殷勤凭燕翼,
  寄予薄情夫。
  然后写在一张小纸上,系于燕子腿上,燕子飞鸣而去。当时任宗在荆州做生意。一天,一只燕子飞旋于他的头上,任宗非常惊讶,抬头看着这只燕子,燕子遂落在他的肩膀上,他见燕子的腿上系有一封书信,解而读之,原来是妻子借燕传书,以表思念之情,召唤他归家团圆。任宗读后,伤心落泪,想到自己经商千里之外,数年未归,将新婚的妻子扔在家中,独守空房,不禁暗自责怪自己。遂料理生意,即刻返回家中与妻子团圆。从此韶兰日日望着天空,祈祷这只有情有义的燕子也能够似自己的丈夫一样从天而降,回到自己的身旁,与她终身相伴。②
  其次是结良缘。陕西商人旅外经商,一别经年,家有贤妻,对于稳定心志、锐意经营有重要保证作用。因此,渴望找一个贤淑的妻子是每一位陕商的良好愿望。稷学稼《坚孤四集》就记录了一位聪明贤淑的商人妻子。李某有二女,长女嫁巴氏甚贫,其妹适富农邹氏,妹笑其姐家贫,长女作诗曰:
  谁道巴家窘,巴家十倍邹。池中罗水马,阶下列蜗牛,燕麦储无数,榆树散不收。夜来添巨富,新月挂银钩。
  像这样贤淑聪慧的妻子在陕商中也不少。陕西渭南阳郭镇富户姜恒泰的发家就与他父亲姜望绪娶到一位好妻子有关系。
  据传姜望绪中年丧妻,到西安去相亲,住了十几天没有媒人上门,回家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黄牛,引了四个牛犊,第二天一早便有媒人上门,姑娘是西安城墙东南角人,姓黄,她后来给姜望绪生了四个儿子。因此姜家的堂号叫“四经堂”,老大叫“六积堂”,老二叫“寿安堂”,老三叫“德法堂”,老四叫“五福堂”。③
  渭南板桥常家就是因为娶到一位贤淑的妻子而保持了家业的兴盛。常家五代孙叫祥和子,早年凭家大财多而不务正业,整日赌钱玩牌和玩“狗撵兔”。还养有名马“独角兽”,此马因头生角而得名,十分珍贵,名闻全省,每年腊月三原腊八古会上跑马,若独角兽不到场就不算圆满。常家当家人常生春独具慧眼,为孙子专门迎娶了信义镇富户焦家的姑娘平鸽。平鸽知书达理,嫁过来后,知道祥和子良心未泯,每每在闺房好言相劝,使祥和子恶习渐改,走上正道,成为常家中兴明主,为常家后期的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④
  渭南孝义镇赵家就是因为与同村严家喜结良缘而家业兴旺。赵家的银子多。赵家主要在四川办盐井,一次出标银时,先头的担子已进了赵家大门,后一部分还仍在渭河滩,挑银子的担子足足排了八里长。有的银子是大块的,搬运不力,干脆埋在乔家地里。严家的功名大。后人里出过大官,道光朝抵抗派领袖湖北巡抚严树森就是他家的后人。赵严两家联姻,相得益彰。赵家有严家的官威作后盾,银子更多。严家有赵家的财力作基础,官做得更大。当时渭南流传的一句民谣就是“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
  韩城王庄党家也是因为与贾家联姻而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党家最初在甘肃敦煌居住,元朝至元二年逃难到陕西韩城,从其祖党恕轩开始迁徙到党家村定居,以农为生。党恕轩有四子,有三子留在党家村,四子一支又迁回甘肃武威。到十三代党景平手中,党家开始走上以商致富的道路。党景平在河南南阳瓦店摆摊经商,由于经营有方,赚钱发财。为党家的富裕打下了基础。传到振疆、定疆、街疆、守疆这一代,党家商贸事业开始上了一个台阶,在瓦店开设“恒兴栋”“恒兴成”“恒兴柱”“恒兴永”四商号,还在韩城县城设立“永成”“恒丰”“恒升”三个当铺和“福盛成”“福德明”两个估衣铺,家业大饶。贾家其祖贾伯通,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初迁徙韩城贾村,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贾家五代贾连娶党家女为妻,因有“郎舅之亲”,贾家遂于明嘉靖四年(1525)移居党家村。两姓联姻,成为党家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党家商贸事业开始发展到极盛时期。
  泾阳安吴堡吴家就是因为迎娶了孟店富户周梅村的独生女儿周颖,才得以保持秦商领袖的地位。吴家是安吴堡的大姓,吴家从清代起做布匹、茶叶生意发财,特别是吴家兼任通奉大夫吴蔚之子吴介侯迎娶了三原孟店有名富商周梅村之女为妻。周梅村为三原著名布商,其父周梅林为清代工部主事和大盐商。这桩亲事使吴家力量进一步雄厚,吴介侯早夭,周氏守寡多年,长期主持吴家之政。周氏为富户之女,很有经商才能,在她主政期间,吴家在泾阳的主要字号“裕兴重”发展到鼎盛时期。由于周氏有眼力,重用了富有经营经验的邓监堂为掌柜,邓经营作风稳扎稳打,注重质量,使吴家生产的“天泰”“德恒”牌泾阳砖茶畅销西北各地。而且邓监堂很有经商头脑,有一时期茶价暴跌,别家都赔累不堪,独有“裕兴重”两年多净吃净坐没有卖过一封茶,到后来茶价大涨,“裕兴重”乘势畅卖,大获其利,资金积累到四五十万两银子,坐了泾阳茶商的头把交椅,其兰州分店掌柜胡服九还做过多年兰州茶商的“总商”。庚子年慈禧西逃至西安后,吴家捐银50万两,周氏被慈禧看作义女,诰封一品夫人,经常被慈禧召到西安的行宫中陪老佛爷聊天说话,被人称为“安吴寡妇”,其堂号叫“吴式仪堂”:在关中享有盛名。⑤
  其三是长相思。陕西商人作为涉外商人,风尘奔走,三年中有两年不在家。操持家务、孝敬公婆、抚养儿女的任务便落在妻子身上。妻子白日里忙于家务,到夜晚独守空房,思念天边的夫君。有一首年轻媳妇思念外出经商丈夫的民谣云:
  悔不该嫁给买卖郎,
  丢下俺夜夜守空房。
  要嫁还是庄稼汉,
  一年四季常做伴。⑥
  更有一首陕西民谣《丢奴独坐》将商人妻子思念丈夫的心态描写得很传神:
  哎!丢奴独坐空房中,
  唉!忽听窗外有人声,
  呵!莫非丈夫回家来,
  哼!才是风动竹帘声。⑦
  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夫妻之间的相思,全凭鸿雁传书。清代乾隆年间《商贾便览》中摘录了两封商人家书,颇为真实地描绘出商人的两地相思。
  家妻寄丈夫书
  送别后妾心时刻牵挂,关山远隔为卜,贵体康健否?家中大小情吉,不需过虑。但老亲在堂,虽难言孝道,而柴米油盐逐日不可缺少也。且母亲寿诞界在,某时,备货乏资,望夫君银信早寄,源源而来,以使妾自珍不备。
  夫外地答妻书
  觅利远方,殊非我愿。只缘食指累人,不得不去父母之帮而为风尘中之劳人耳。接来音知家中四字缺乏,并贺寿缺钱,只得暂挪银两若干寄回,以应目前之急。老亲赖为奉侍,儿女要为抚恤,我稍得银两,自当频寄,便羽赋音,善体为妻。
  外地夫寄家妻书
  家贫亲老,欲托无由,不得不觅利远征,风尘奔走。岁身在异地,而心未一刻忘家也,二亲在堂,幼于子怀,多望贤妻维持调护,米珠薪贵,借贷艰难,家中苦况,自不待言,今寄去银两若干,请查收,暂充家用。等吾归家再办物接济,临行言以纯切,不附赘词。
  家妻答外地丈夫书
  寄来银两已收,知夫婿幸获安康,妾心喜慰,只是银钱艰难,家徒四壁,告贷无门,些微之物,实不够用。伏望设法续寄家用。至于事姑婶,抚儿女,此妾分内之事,各尽其道,无烦夫君顾虑。余情缕缕,笔不能尽。⑧
  全是些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倒也说出了夫妻之间的真情实意。古代社会男尊女卑,书信往来很难说出卿卿我我,但从他们朴实无华的叙事中,人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夫妻之间那种真切的关怀之情,使人读之不禁慨然。
  其四是贤内助。陕西商人奔走天涯,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客乡度过。有人算过一笔账,以陕西商人12岁出家业贾,60岁告老还乡,在外漂泊的时间是48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家中的妻子为他们支撑起多大半边天,对此许多陕西商人感慨不已,不少陕西商人的墓志铭中刻有孺人的行状,大多是对妻子的感激之词。如高陵富商《刘承渠及妻宁氏合葬墓志铭》中说:
  承渠公商游广陵,三岁中率二岁在外,孺人理家,勤而能俭,待奴隶严而有恩,渠公自幸内助有人,益得肆力贾业,家赀赀隆隆起也,孺人之力居多焉。⑨
  事实确是如此。许多陕西商人均是在家中贤妻的资助下才得以承受住商海的风浪,最终致富发财。陕西泾阳商人孙镇辍学为商,连年亏损,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全凭妻子纺纱织布,卖布换钱,苦苦支撑,终于使孙镇时来运转,生意和顺。⑩
  陕西扶风商人樊现,早年丧母,后来又被继母赶出家门,仅有破屋半间。樊现在妻子的支持下,勤俭持家。妻子鼓励樊现离开家园,出外闯荡经商,奔走于江南塞北,终成巨富,家中积有银上万两,成为陕西有名的富翁。(11)
  三原商人刘海若,先世为温饱之家,后家道中落,遂与妻子共同经营家务,夫妻协力,家业较前益裕,为一镇之冠。(12)
  当然,商人妻子的辛劳也受到商人们的回报。有一首陕西民谣《富家婆娘》这样形容商人妻子的衣食穿戴:
  瓜子脸,黑头发,樱桃小口糯米牙。想吃啥,就吃啥。想穿啥,就穿啥。穿的是苏州绫子广东纱,吃的是兰州水烟福建茶。药壶不断,窗台上的药渣。(13)
  又有一首山陕民谣《想哥哥》具体描写了商人对妻子的回报:
  今年柜上买卖好,
  捎回珍珠和玛瑙。
  捎回人参好几根,
  捎回狐皮大氅貂皮袄。
  穿在俺妻玉体上,
  大街市上走一遭。(14)
  ① 刘于义:《敕修陕西通志》卷113《艺文志》。
  ② 冯梦龙:《燕居笔记》卷2。
  ③ 贺志云:《清末关中的几家大户》,《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32页。
  ④ 李刚:《陕西商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⑤ 李刚:《陕西商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25页。
  ⑥⑦ 宗鸣安:《陕西近代歌谣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73页。
  ⑧ 吴中孚:《商贾便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⑨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⑩ 嘉庆《泾阳县志》卷2。
  (11) 光绪《扶风县志》卷2。
  (12) 光绪《续修三原县志》卷4。
  (13) 宗鸣安:《陕西近代歌谣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14) 殷俊玲:《晋中大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