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宋代商人家庭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二节 代际家风传承的差异

在商人家庭中,父子两代人营生能力的差异会使家庭的经济状况出现程度不同的波动,这种波动就是家庭的贫富变化。父子之间,经验可以传承,但素质和能力是无法传承的。子辈营生能力的获得需要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偶然因素包含着日常生活的种种磨砺,必然因素则主要指家风的传承。良好的家风对子辈营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 父诫子“义中取利”与兴家
  对商人家庭来说,子辈持家与兴家的能力并不单单来源于父辈的治生经验,还包括个人的良好修养。司马光说:“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贫者啙窳偷生,不为远虑,一醉日富,无复赢余。”①贫富者之间“材性愚智不同”说的就是个性修养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家庭的经济状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子辈良好的个人修为依然少不了父辈训诫的影子。
  下面这段资料来源于江西南昌出土的南宋绍兴年间的一则赵氏墓志铭,叙述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家庭上下代之间子承父业,父辈对子辈的言传身教影响至深:
  曾祖袭,祖兴;皆隐德不耀。世服贾力穑,卓然遂成富室。父思纯,慕前业,川陆之产收之盈倍,乡里荣之。称富家者,莫不以赵氏为首。公自幼学,父目之,常语人曰:“强吾宗者,必此子也。”抚而导之,未及弱冠,济济有父风;田畴之饶,江湖之利,一身而兼治。……时有贫不能自给者,公贷而与之,或久假不归,一无所问;乡人咸赖焉。建炎间,干戈四起,公携族属拉里人,逃伏远遁,屝屦资粮,公悉共焉。林林之众,咸脱虎口之患者,实公之力也。由是远人慕义求聚而居焉……昔之游手末作者,今就为土居人也。公宅之北,邻于鄱阳大湖。爰自兵兴之后,群凶啸聚,商贾无辜而死者,不知其几千人矣。公以威誉闻于所司,乃以土*(左扌右豪)委焉。……收书辟馆,以义方训诸子侄。鼎建巨厦,开合延宾,使垂年之亲,倏然自得②。
  祖父辈几代人“服贾力穑”,积累下了丰厚的家产,“称富家者,莫不以赵氏为首”。子辈赵师孟较之父辈治生的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田畴之饶,江湖之利,一身而兼治”。到子辈这一代,家庭经济实力更加雄厚,“鼎建巨厦”绝非一般的家庭能够承建起来的。与此同时,仁义之行主要有三:一是济贫。遇有无力还贷者不急于追索。二是救危。建炎兵乱,不吝资粮救生,使得族属“咸脱虎口之患”。三是怀仁。掩埋数千名无辜而死的商贾。无怪乎乡人“咸赖焉”。从文中叙述的年代看,赵师孟经营家业恰逢宋政权更迭,纷乱不断的时期,但赵家并没有在乱世中衰落。存心良善,义中取利是赵师梦的治生与为人之道,也是赵家的良好家风,更是赵家家境日盛的根本。身教胜于言传,赵师孟的德行修养自幼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抚而导之,未及弱冠,济济有父风”。待到赵师孟教育下一代子侄,仍以“义方”为要。良好的家风就这样在不同代之间传承下来,成为家道日兴的重要因素。
  另有商人管迪家也是以良好的家风传承,义中取利,富家超过了两代人。官迪的父亲盈叔“仁厚长者,积而能散,江淮荆楚有名”,儿子管迪的所作所为“大似盈叔”。从父亲盈叔死后分家时“良田美宅,多所逊让”,到大旱时“有司劝督富室移粟赈济,人多贿吏求免,公独发廪辇运,不惮劳费,粜至溢其数”,再到大饥时,“谷价翔踊,众商皆意得,公独低价以粜,仅不至折阅”,都体现出“积而能散”的仁厚家风。管迪临终“诫其子以勤俭理家,以孝友睦族,以诗书礼法训诸孙”③。训诫之要,在于传承家风。家风之要在于仁厚待人,不图一时之利,务求长远。
  在这两个家庭中,父辈对子辈的言传身教有着很深的影响,子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家风孕育的土壤便是家庭教育。宋代商人家庭注重家庭教育是守家的需要,更是传家发家的需要。
  宋代“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④,贫富转换较为经常,无怪乎时人感慨“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⑤加之终宋一代边患不断,社会纷扰不定。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保全家产进而传诸子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经商而致的浮财更是如此,这对商人家庭形成了较大的压力。父辈的率先垂范显得尤为重要。“父母正则子孙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⑥有了父辈的引导,子辈才能有所遵从。同时,宋代家训较之前代进一步兴盛起来,家庭教育呈现平民化趋势。就家训内容来说,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授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南宋时陈傅良作诗谈儒风之盛:“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未省有宇宙,孰与今多儒。”⑦宋代中上之产的商人家庭教育也受到了儒风熏染,经商注重行仁义就体现了这一点。“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⑧在商人家庭中,父辈留给子孙的又是什么呢?才以兴商,德以兴家,德才兼备方能家业俱兴,这应是商人家庭中父辈的训诫至要。
  二 父育子“养而不教”与败家
  袁采说:“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营生,教之生业”⑨,营生之道少不得父辈的训导。如果父辈不能做到率先垂范,行见利忘义之举而子辈仿而效之,那么,父子间传承的可能只是经商的技艺,而没有好的德行修养泽被子代,经商之家无德便离败家之日不远了。
  1.有才无德之家
  常熟县东南有个叫直塘的地方,离城百余里。商人张三八翁“用机械起家”,长子、次子都经商,父子三人“见利辄取”,甚至不择手段。“淳熙元年,有一客立约,粜米五百斛,价已定,又欲斗增二十钱,客不可,遂没其定议之值。客抑郁不得伸,但举手加额告天而已。”张家父子的不义之举遭到天谴,一天午后大风忽起,阴霾蔽日,雨雹俱下,风声甚于雷霆。“张氏仓廪帑库所贮钱米万计,扫荡无一存。”⑩“涟水民支氏,启客邸于沙家堰侧,夫妇自主之。遇商贾持货物来,则使其子友璋作牙侩。璋性慧口辩,诡谲百出,左弥右缝,人多堕其狡计。”(11)华亭人黄翁“世以卖香为业,后徙居东湖杨柳巷”。他常常掺杂使假,“货卖假香”,“每往临安江下收卖甜头,归家修事为香货。卖甜头者,香行俚语也,乃海南贩到柏木及藤头是也。”后因怕遭报应,诸子“改业别为生理”(12)。家产无存、子辈改业的结果本身就是对经商无德之人的一种现身说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的本意就是要警示经商的人要一心向善,切勿见利忘义。
  商人家庭本以利起家,没有经商的收入家业就无以为继,因此,求利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手段获利。如果只懂得经商谋利的技艺,而没有好的德行,经商活动将难以为继,家庭自然也就无以为生了。经商之德首在立信。“人理莫大于忠信,忠则不欺于心,信则不欺于人,人能内不欺心,外不欺人,然后可以为人。”(13)经商之家必有信誉方能经营长久,诚信不欺是经商人的立身之本,何以立身则与自身修养直接相关。知易行难,诚信之人本当“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14)。除诚信外,还要心存仁厚,做到货真价实,张氏、支氏、黄氏父子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惟知有利而不知有义”(15),传承的只是经商的技艺而没有注重德行的修养,这正是其家业没落甚至荡然无存的根本原因。只有有了经商之德才能“天地佑之,鬼神福之,亲族信之,乡党敬之”(16)。即使没有天谴,无德之家的财富也不会长久。
  司马光曾对只留财产于后世子孙,而不重德行修养的做法提出过警示:“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困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17)由“邸肆跨坊曲”来看,商人家庭也不例外,只为子孙积攒财富是无益的。
  2.无德无才之家
  如果子辈既无经商技艺又无德行,那么,家产散尽就是迟早的事情。绍兴年间,商人王彦谟家“典质取息自给。生四子曰晋卿、舜卿、楚卿、月卿”。王彦谟死后,“浮财积逾万缗,四子分往娼家,荒费无度”(18)。后来其中三个儿子相继死了。十年后,王彦谟妻亦死,家境彻底败落。南宋初年,程俱曾说:“且三千缗,在今日亦中人之产也。”(19)比照这一标准,王彦谟家的家产规模当在中产之家以上,经济的富足自不必说了,然而父辈死后留下大量的浮财,竟无一子继承父业。典当取息比其他的商业经营较少奔波之苦,但对经营的能力要求更高,只有经营有方的子弟方能传家。另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村店。由于意外得到了住店客人的一大笔财物,就“徐徐斥卖,买田置产”,过上了较为丰足的日子。后育有一子名叫玉童,“生十七年,一意放荡,啸集轻薄少年,吹笙击球,斗鸡走马,为闲游公子之态,竟死于酒色”。其时,家中所得的意外之财,儿子已经挥霍掉了一多半。儿子的死让夫妇二人悲恸不已,于是虔心修行,“罄力以奉僧道,无日不设斋醮”,根本没有心思再经营店面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抚平内心的伤痛:“夫妇以不忍厥子之故,相继而死,其家遂绝。”(20)一家人从骤富到绝户前后仅仅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家产乃至整个家庭都败落在不肖之子的手中。诚如宋人邵雍所说:“克肖子孙,振起家门。不肖子孙,破败家门。猗嗟子孙,盛衰之根。”(21)如果追根溯源,盛衰之根就在家庭教育。
  上述两个事例都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商人家庭,子辈养而不教。父辈教育的缺失,良好的家风不传是“富不过两代”的重要原因(22)。“凡人生而饮酒无算,食肉无度,好淫滥、习博弈者,家富,则致于破荡;家贫,则必为盗窃。”(23)仅止于温饱的小商贩家庭更经不起败家之子的折腾。“湖州人陈小八,以商贩缣帛致温裕。只一子,不肖,尝盗用钱,且悖害父母,父母亦恶之,”(24)番阳(25)城中有一位小商人张二,“以卖粥为业,有子十九岁矣,嗜酒亡赖,每醉时,虽父母亦遭咄骂,邻里皆恶之”(26)。这样的例子很多。
  良好的家风是商人家庭中子辈德行孕育的重要环节,但并不绝对,也有“自学成才”的。南宋吉州商人谈资就是这样的例外。他的祖父辈“俱优隐不仕”。“(谈资)幼孤,寡兄弟,父母之丧未举,人皆危之,卒能竭力以终窀穸。绍兴间,朝廷以添屯募粟,能袖然举首输粟于官,恩补吉州助教。君有才不获见用,杜门生理,以自封殖,遂甲于邑焉。”谈资富而知义,遇到负债无力偿还的,就“折券毁约”。遇到民生维艰的年份就“置廪诸乡,贵籴贱粜,率以为常”。于是,博得乡人赞誉:“义当为者,君必为之。乡人德君,小大一辞。”幼失父母,没有兄弟的商人谈资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是有限的,但能义中取利,与其“好佛书”有很大的关系。对佛教的信仰成为其修身的重要途径。“君性简朴,不事浮靡。持循修饰,勤苦节俭。”这些品行修为多契合佛教教义的要求。正如谈资自己所说:“吾非泥空要福,欲以是持心律耳。”自身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谈资十分注重下一代的教育。“教子训孙,延师纳友,悉力不靳。临终遗其子与孙无他语,惟戒以忠信孝悌为本,无负吾积累艰难。”(27)另有商人张勰自幼失父母,从寄养的亲戚家出走后,“数航海,历交趾、渤泥诸国,其货日溱”。后来“买田婺州郭外,教其子以学”。商人谈资、张勰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苦,坎坷的经历使他们过早地了解了世故人情,从中磨砺了坚忍的个性,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生经验。正是“惧添沟壑”(28)这种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们能愈挫弥坚。然而,身处逆境之中而能卓然不群者毕竟寥寥。
  家风传承的关键在于上下代之间能否顺利地实现续接。也就是说,父子两代人中父辈能不能将自身的能力优势与品行修养通过训导传递给子辈,子辈能不能承接进而弘扬父辈的那些优秀因素。美国的贝克尔曾说:“生物和文化都由父母传递给孩子,一个以密码形式编入DNA,另一个则融入家庭的传统之中。”(29)这里的所谓生物就是先天的体质与性格遗传,所谓文化就是家风,家风即家庭的传统。作为商人家庭中的父辈,传家有两项要义:一是要教会子辈如何经商,即有行;二是要教会子辈如何做人,即有德(宋代社会上多以有较好的儒学修养者为有德)。两者缺一不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人家庭经商持家,仁中取利方能家道日富;见利则取,见利忘义,必定自断后代财路。“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必昌,身安而家肥矣。”(30)就子辈的德行与家庭贫富的关系而言,大致有三:有德有行之子辈家中日富,有行无德之子辈家中暂富,无德无行之子辈蚀富。真可谓家道兴也家风,败也家风,此古今一理,概莫能外。
  “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31)以商治生,以儒传家,这既是宋代商人家庭良好家风的一个较明显的特点,也是代际家业顺利实现传承,父辈训诫子辈经商持家之要义。宋代儒商的交互浸润尚不及明清,但儒风熏染对家庭教育良好环境的营造已开始有所体现。
  ①(宋)司马光:《传家集》卷四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陈柏泉编著《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杜,1991,第119页。
  ③陈柏泉编著《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第155页。
  ④(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下,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⑤(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⑥(宋)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下,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⑦(宋)陈傅良:《止斋集》卷三,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⑧(宋)司马光:《家范》卷二,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⑨(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⑩(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第1609页。
  (1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第1324页。
  (12)(明)陶宗仪:《说郛》卷一一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13)(宋)应俊:《琴堂谕俗编》卷下,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14)(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15)(宋)司马光:《家范》卷二,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16)(宋)应俊:《琴堂谕俗编》卷下,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17)(宋)司马光:《家范》卷二,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18)(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第1062页。
  (19)(宋)程俱:《北山集》卷三九,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20)(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第1604页。
  (21)(宋)邵雍:《击壤集》卷一八,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22)就目力所及资料,未见商人家庭中母亲对子辈的影响。
  (23)(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24)(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第462页。
  (25)番阳即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古县渡。
  (26)(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第462页。
  (27)陈柏泉编著《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第183页。
  (28)(宋)吕祖谦:《东莱集》卷一一,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29)〔美〕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286页。
  (30)(明)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31)(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代商人家庭/田欣 著.-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