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四节 明清关中技术开发带及其特点

明清远距离贸易的发展使得物资资源和生产技术要素在市场的配置下,形成新的经济技术中心与地理布局。陕西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有素称发达的农业资源,又因13朝文明古都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手工业技术含量,从明清以来,在陕西商人贸易活动的推动下,陕西许多城镇成为原材料深加工的专业化市镇,形成了以泾阳、三原为中心,大荔、凤翔为主体的手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带。
  明清陕西关中的技术开发主要表现在茶叶、皮货、烟叶、药材的加工和市场化方面。陕西商人肩挑车载,把大量江南、中原的茶叶、布匹贩往陕西而货于西北,又把西北的皮革、药材、烟草运回陕西而贾于东南,使陕西逐渐形成了以来料加工为特色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首先看明清陕西茶叶的加工技术。自从明代末年陕西茶商大量贩运湖南安化茶叶到陕后,泾阳、三原、户县等遂成为茶叶的焙制中心。安化茶叶运到陕西为毛茶,需筛拣、发酵、研制成茶砖才发货西运。这一焙制、压砖过程系由陕商所经营的茶店完成。湖茶加工中要经过筛、簸、炒、锅、吊等五道工序,“筛”即将毛茶切碎经过筛簸去其泥土,故此道工序用工最多,因此“检茶之人,亦有万余”,而炒、锅、吊则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熟手工匠不可。炒茶须随翻随即注入极浓之茶水,要燥润适宜为度,非一般工人所能掌握,而压砖技术更需要多人分工协作。由于安化红茶在着色发酵过程中要不断以极浓之茶水注入锅内茶叶中,才能使茶叶香气浓郁,所用之水与质量有重要关系。而泾阳水为井水,味咸,虽不能做饮料,而炒茶则特殊,这种优越的资源条件,使焙制湖茶非泾阳莫属,加之泾阳从明代以来就有较大发展的商品经济,唯系商贾云集之区,民逐末于外八九,又积淀了生产饼茶的技术和经验,遂使泾阳成为湖茶焙制中心和陕甘茶叶转输枢纽,到清中叶经营茶叶加工的茶庄规模很大。城内“商贾四集,肆店连衢”,“富商大贾,群聚辐辏,珍错云屯,慕懋迁之美富,忘稼穑之艰难”,城外楼阁参差,川原秀错,一直呈现着“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有村尽竹树,无处非楼台”的锦绣繁华景象。明清时期正是陕西商人对湖茶的加工焙制,才使湖茶成为西部适销对路、易储便运的饮料佳品,促进了湖北与陕西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湖茶的经济附加值,开创了中国南北茶叶流通的大动脉,促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在产销互补中联系起来。
  清代是以“同州皮货”和“兰州织绒”为代表的西部皮货贸易在全国急剧兴起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些独产于西部的皮毛产品,是西部畜牧业经济与中部手工业技艺联袂互补紧密结合的产物。而在清代经营“西口皮货”的主要是陕西商人,被称为“毛毛客”。他们在经营皮毛产品过程中,使西部的资源优势通过陕西的技术含量转化为效益优势,为陕西通过来料加工,发挥技术优势开辟了历史道路。陕西为13朝京兆皇都,自秦献公徙栎邑,北却戎翟,农牧为天下饶。秦汉以降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多以陕西为朝歌,使陕西五方杂处,胡服骑射,秦陇以马鞍福著称,同时陕西自古积淀了硝制皮货的技术存量。陕西蒲城、扶风产皮硝,适于硝皮之用。而泾阳、洛水所泡熟皮较他处所制者逾格轻软,自昔已然,为水性关系。这些自然条件使陕西同州、泾阳、凤翔以及礼泉等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熟硝毛皮的技术力量。泾阳东乡一带皮毛工匠甚多,每于二三月起至八九月止,皮货齐聚其间不下万人。大荔同城羌白诸镇以造皮驰名,各地皮匠多聚于此,尤以冀州枣强、南宫、武邑、衡水等地工匠为多,硝皮的作坊最盛时有120家之多。西部各地的皮革到达泾阳、同州等地的本庄后,由本庄雇募皮匠硝熟缝制,即将熟好的皮张裁成男、女、长、短、皮袍、皮袄,然后缝制成件,统称“皮筒”。这些熟制加工过的皮货因经陕西的技术优越而愈加轻柔华贵,尤以宁夏白二毛滩羊长皮筒子在全国最为驰名。这些从西部贩回的皮革经陕西技术含量过滤后身价倍增,1件二毛滩羊皮筒售价银币160元;上好水獭皮每张售价100元,制成衣领或帽子,每件售价100—150元。各皮货商纷纷获得巨额利润,充分表现了西北皮货经陕西技术改造后,使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的历史能动作用。
  明清从事土布贩运的陕西布商主要是三原、泾阳、渭南、大荔关中商人。三原是明清秦陇土布集散中心。从湖北、河南西贩的棉布大都要在三原整染、改卷、转销,这不仅因为三原地处冲衢,商贸发达,也不仅因为三原是秦陇金融划汇中心,而是由于过载行运来的土布要在三原交割核算,更因为从明代以来山西、山东来的棉布工匠多集聚三原,使该县有300年经营布业的传统。因此,清代陕西的布业中心尽管几经迁移,从三原而迁大荔,由大荔而迁晋南,但最终还得迂回三原,就说明历史规律不能抗拒。明清陕甘布商多在三原设总号,当时叫“驻房子”。因此三原盐店街、山西街,布商云集,布店连衡,陕西帮的著名布店有自立永、自立忠、自立和、颜发明、同心协、敬义太、万顺贵、万顺德、敬倍义、福德愚、德合生、同顺合以及三原的福顺布店和聚盛东绸布店,最盛时有四五十家,称为大布帮。当然,还有山西人、兰州人在三原开的字号。由于棉布字号多设三原,故三原是棉布运到,堆积一市。这些来自楚豫鄂湘的土布首先要在三原整染改卷即卷成适合西北运输和交易条件的形状,那时销甘省各布在三原染色几有半数,惯例染后每34尺为1卷,每布4卷为1把。由骡驮车装,分销陕西和甘陇各地以至新疆、东亚。明清以三原为中心,涵盖泾阳、合阳、韩邑、渭南、同州、蒲城、富平、宝鸡等县的棉布加工业的兴起,使陕商独领西北土布风骚数百年。
  清代兰州水烟最初植种于兰州、永登、榆中、靖边、临洮、永靖等府县,而以兰州所产最为优良。最初是自种自吸,后来一些商贾见贩烟有利,便设烟坊收买烟叶,大概在乾隆初年已有专制烟叶的烟坊。由于刨烟丝的推刨购自陕西富平,而富平又是陕西最早植烟的地区,因此水烟的制作技术为陕西人所掌握,使清代经营兰州水烟的主要是陕西同州、朝邑商人。这些购自兰州附近各县的烟叶,先由烟坊雇工进行撕结、晾晒、焖烟、刨丝、压方、出风、包装,加工焙制成“丝、色、味”三绝的水烟丝,由烟坊交过载行运往全国各地。由于泾阳是兰烟下江南的必经之路和集散中心,故每年冬由各烟坊制成水烟,于次年春、夏两季运沪销售,凡经过陕西省须先至泾阳加以改装……每年过境数量在250万公斤。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围攻泾阳县,城内先以水烟箱垒砌木城数十丈为备,足见其经营规模之巨。与此同时,陕西凤翔陈村是另一个烟叶加工中心。同治年间富平人冯琼亭由家乡迁凤翔作商,同治十二年与伙友刘某在陈村镇创办“生荣德”水烟作坊,生产以“生”字为商标的生字水烟。因生意兴旺,引起商界人士瞩目,逐年在陈村镇争先开设水烟作坊,其中的同成生、仁义生等烟坊,每家的资金大都在万两白银以上,甚至有10万银元之多。各家烟坊雇佣的制烟工人、榨油工人连同全体号伙约100—300人不等。陕西由于技术先进、加工精细,故使兰州水烟始终以质量上乘而走俏全国。
  西北山川峻伟,多奇花异草,为祖国药材的天然宝库。尤以青宁之虫草贝母,甘肃岷州之枸杞、大黄、甘草,陕西秦巴之党参、杜仲最为有名。由于这些产自甘肃、秦地的药材须经过载行捆绑运送三原、凤翔加工炮制,因此在有清一代乃至民国,三原、凤翔一直是西部药材的加工集散中心。三原文物荟萃,食货充积,交通甚便。由甘肃来的药材或经旬邑、淳化,或由长武永寿运往三原,由陕南来的秦地药材经勉县、凤翔汇集三原,使三原成为药材总汇,南城之东半部自北极宫至东岸街一带,满目尽为药材店,有9大药店3大药栈和42家药铺之说。9大药店主要从事药材的采购、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3大药栈主要从事大宗药材的加工、转运和推销业务。从甘肃和陕南来的生药,要经由他们加工、炮制、改装。如当归要去掉腿子,留头身提装为葫首,分类包装,党参则先绑成小把尺长,烘干后用黄白酒渗了蒸熟包装;大黄要加工刀切,分类装箱;枸杞则挑选分级,按类装箱发运。每年经由三原改装发运各地的西口药材约600万斤。仅三原每年转销西口药材而流入的利润总额不下20万两之谱,成为通过来料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的又一成功例证。
  由上可见,明清时关中技术开发带的兴起是陕西商人充分利用关中历史上积淀的极其丰厚的技术和文化存量,将各地农产品原料贩回陕西加工制造的直接结果。它的兴起使陕西在实行来料加工中把技术存量转化为技术增量,极大增强了陕西的经济实力,对繁荣整个陕西经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一技术开发带对于陕西今日建立新的关中经济技术开发带可提供直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李刚 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