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蓝关古道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人物民俗篇 历代修路良吏与精英人物:历三十寒暑痴心修灞桥的巧匠刘斌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一支百余辆大车的旅秦商队,一路浩浩荡荡由山东进入关中,来到了古长安的东大门灞桥。当时灞桥已毁,车队准备涉水渡河而过,车队前锋刚刚到达对岸,秋汛洪峰不期而至,而后面的次渡车队“人畜几溺,斩靷获免。其后者无不随流漂没,不知所在”。(骆天骧《灞桥》)这个车队就是由兼营运输商业的巧匠刘斌所率领的商旅车队。
  刘斌,男,山东堂邑(今山东聊城)人,是一位有名的建筑工匠,并兼营着运输业、商业等商务活动。刘斌作为宋元之际的工匠,心灵手巧,常怀济世惠民之心。当时原有的灞桥已毁于兵燹战乱,灞水上仅有每年冬季临时搭建、春季拆毁的季节性桥梁以渡过往商旅。灞水源出秦岭北麓,从蓝田境内西行百里许方折向北而入渭,河自山泻腹而下,喷薄冲涌,其势如高屋建瓴,每遇洪汛,河水峻急如万兽奔腾,汹涌澎湃,行旅之人无不胆摧心悸。平日渡河常依靠舟船摆渡,枯水季节方可涉水渡河。刘斌车队半渡之时遭遇洪峰淹没,他目睹惨状,遂回山东告知父母,发誓要修建一座新的灞河大桥。刘氏父母都是深明大义的人,皆赞成儿子义举。亲友乡邻也十分赞成刘斌的做法,皆纷纷慷慨相助。刘斌等筹到款后,向亲友发誓“桥修建不成,誓不东归矣”,此后即辞父母、妻子、弟弟等,慨然西行。沿途他先后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卫州(今豫汲县)购买了锤凿等修桥工具,然后就在灞水岸畔安营扎寨,先修了小木桥以贯通南北行旅,然后自己设法筹措修桥资金。山东亲友所筹措的资金,本来就是杯水车薪。到灞桥后,刘斌利用自己精湛的木匠技艺,制造出车辆出售,或用这些车辆进行商业运输活动,以积累资金,解决聘请工匠工钱和建桥木石等费用。同时,他又提出倡议,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捐募对象,包括皇室亲王、朝廷大臣、地方官吏,也包括一些佛、道宗教人士,以及两岸的贫苦百姓。刘斌从募捐开始后,就一直和募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起,夜以继日,辛苦施工。刘斌人长得清瘦,但力气很大,他技艺精湛,奇巧多智,又精通各种技术工艺,当时的工匠技术上无人能与他匹敌。刘斌一心修桥,日夜不歇,心神俱疲,累得手足胼胝,瘦得皮包骨头。虽终岁劳苦,但他终不悔昔日立下的誓言,虽遇寒暑而不辍其工,遇艰难险阻也从不改其志向。历经三十寒暑,经过十五年的辛勤施工,于至正十五年(1278年)修成了全长600尺、宽24尺、中有15孔、桥面分为三车道的石拱桥。桥两旁又修成了石栅栏。河两旁又筑堤五里,载柳万株,形成一道柳映沙堤、长虹卧波的自然景观。
  刘斌作为一代工匠,怀济世之心,树鸿鹄之志,百折不挠,一心修桥,乡关两千余里,辞父母抛妻别子,舍身忘家,赤手空拳汇涓涓之水,集腋成裘,筹措建桥资金,实令人赞叹。后刘斌又受到皇帝的嘉勉,垂名于千秋,实可称为蓝关古道上的有志的好男子。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刘斌一心为民舍身忘家、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值得人民讴歌与赞赏。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