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 边区相对和平的环境

宋金寿 李忠全


    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经常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威胁之中,特别在黄河沿线经常受到日军的炮击,敌机还多次来轰炸延安。据不完全的统计:从1938年3月到1939年底,日军曾向边区河防阵地发动过大小23次进攻,企图摧毁边区,进而占领西北。但是,在我河防部队的打击下,前后进行了78次战斗,终于停止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西渡黄河的战局。与此同时,八路军一二○师在晋西北深入敌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收复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县区,打开了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到1940年1月,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并得到了初步巩固,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屏障,隔断了日本帝国主义与边区的直接接触。至此,陕甘宁边区开始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就是说,全国的抗战还在进行,而边区则无战事,有了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局面。
    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国内战争也已经停止。虽然自1939年以来,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为达到取消边区的目的,先后调集30万武装部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构筑了五道封锁线,隔绝边区与大后方人民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摩擦”,制造事端,直至于1939年冬,挑起大规模的军事“摩擦”,占领边区的五座县城和数千处村镇。但是,由于我党执行了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在坚决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以后,迫使国民党顽固派不敢再制造事端,挑起大规模的“摩擦”事件,使边区周围,同样保持着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
    边区相对和平的环境,给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全国的战争形势和边区的紧张的战争动员,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认识到边区的这种相对和平环境,并把政府的工作中心转移到边区的建设上来。直到1942年整风,尤其是在1942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期间,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讨论边区的实际问题时,才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把边区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建设事业上来。正如任弼时所指出的,“在这样的和平环境当中,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任务,就是建设,就是利用我们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建设这个区域”①。
    ①  任弼时:《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1编第58页。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