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 军民兼顾

宋金寿 李忠全

    
    1941年,边区进入暂时困难时期,边区政府为保证军队和政府机关的需要,这一年征收公粮20余万石,比1940年增加一倍以上,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而发生了“雷公打死毛泽东”的轶事。
    1941年6月3日下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小礼堂上持召开县长联席会议,突然间闪电雷鸣,小礼堂一根柱子被雷电击断,延川县代县长(实为四科科长)李彩云触电殒命。此时,一位来延安赶集的农民借故发泄对负担过重的不满,逢人便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事情发生后,公安机关要抓捕这位农民。当毛泽东得知讲此话时那农民周围群众的情绪后,他反对抓捕,而主张接近群众,了解原因。于是,指示中央机关干部组成一支秧歌队下乡,由赵毅敏任队长,胡乔木任指导员,下乡演出,并了解农村情况。他们初到安塞时,基层干部不但不接待组织演出,反而躲避。秧歌队只好不管来几个人都给演,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消息很快传出去,许多老乡都来看秧歌,这样便和群众有了广泛的接触,演出后又同群众座谈,征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群众不满地说:“救国公粮任务太重,群众要饿肚子”。“共产党的经是好经,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这才弄清那位农民说怪话的原因。当毛泽东得知真情后,他很有风趣地笑着说:“这是赵匡胤下乡,同农民扭秧歌,从“雷公打死毛泽东’,到天下太平”①。
    这件事不仅反映了毛泽东的高度民主精神,而更重要的是促使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进一步下决心来发展生产,改善全边区人民的生活。正如毛泽东招待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末,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②。
    那么,到底如何来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呢?毛泽东指出,这里适用的原则,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因为当时边区的经济,分为民营和公营两大方面。民营经济,就是一切私人的农工商业。公营经济,就是政府、军队与机关学校所经营的农工商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与关系是:民营经济是为了解决150万人民的生活,同时以缴公粮和税收的形式援助政府与军队,支持抗战救国事业。公营经济是为了解决数万党政军的生活费与事业费的主要部分,以减少取之于民的部分,休养民力,便于将来紧急需要时的取给。因而,这两者必须兼顾。
    边区政府在发展公营经济的同时,就非常注重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了确立这个方针,1941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了《关于1942年度边区经济财政建设的决定》,指出:目前边区经济财政还处在一个尚未达到自给自足的阶段,困难还未完全克服,战争与革命环境的持久与日益发展着的艰巨斗争,要求我们“必须用全力贯彻以农业第一的发展私人经济的方针”;③1942年1月13日至21日,边府建设厅召开各县四科长联席会议,高自立作了经济建设报告。会议进一步明确了1942年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贯彻以农业为主,广泛发展私人经济的政策,在“分散经营、统一领导”的原则下,巩固与发展公营经济,合理推行生产自给。从此,公私兼顾的方针就确定下来,并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奠定了边区雄厚的经济与财政基础。
    公私兼顾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协调了公营和民营经济之间的活动,正确处理了个人收入与集体所得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边区的公营和民营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毛泽东给予充分地肯定,指出:“如果不发展人民经济和公营经济,那么我们只有束手待毙”,在公私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④。南汉宸说这个方针的实行,“其内容其性质其发展前途都和过去的经济大不相同,这样发展下去,就可以建立起整个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系,而新民主主义的财政也就会打下基础,并找到它的方向了。整个财政经济基础的雄厚,反过来又更加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这是相互为依而不可分割的。”⑤
    ①  1986年陶端予同志来西安参加学术会议时的回忆。
    ②  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87页。
    ③  见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④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49—850页。
    ⑤  南汉宸:《边区财政问题》,1944年。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