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赵苍璧

任武志

    
    (1916—1993)
    赵苍璧,陕西清涧人。幼年就读于本乡小学。1934年1月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1935年2月被调到延川县保卫局任秘书。同年10月,赵苍璧参加了西北政治保卫局在瓦窑堡举办的保安干部训练班,结业后,留在保卫局工作,任巡视员。同年11月,经保卫局侦察部部长周兴介绍,赵苍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又担任巡视团副主任、主任、三科科长等职。从1937年8月起,赵苍璧先后任三边地委委员、三边专区保安司令部副令员、绥德保安处处长、北路军特派员、靖(边)横(山)司令部特派员等职,负责地方和军队的锄奸保卫工作。
    1939年2月,赵苍璧被调回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任保安处训练班主任,负责培训锄奸保卫干部。训练班学员有二三十人,大多数是从抗大和陕北公学选拔的优秀知识分子,主要是学习侦察、情报业务。赵苍璧同时兼任教员。上业务课时,他和学员一起听课;分组讨论时,也来组里参加学习讨论和辅导。这批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各地的保安部门工作,逐步成为保安系统在各地、各部门的负责人。
    1940年初,赵苍璧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便衣队队长,主要任务是侦破敌特组织。安全处从部队和地方抽调了十几个人,集中在延安新市场对面的深山沟里秘密学习侦察业务。学习结束后,便衣队同志都化装成不同职业、多种身份的人散到延安周围去搜集情报。为了安全传送情报,赵苍璧又在延安七里铺设立了一个“义兴和”客栈,作为便衣队的秘密联络点。在赵苍璧的领导下,便衣队收集了大量的情报,还成功地策反了一些国民党士兵携械投诚。
    1941年10月,赵苍璧调任陇东分区保安处处长、地委委员。陇东分区是陕甘宁边区主要的产粮区,也是边区土特产外销基地,更是从国民党统治区购回边区军民所需物品的重要通道。因而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破坏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当时正值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掀起新的反共高潮。赵苍璧上任后,立即着手调查了解敌情和社会治安情况,然后在区、乡、村建立健全了锄奸保卫组织。发动群众,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发现可疑分子及时报告,陇东专区锄奸保卫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限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特务活动,也防止了境内犯罪分子的破坏。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赵苍璧经常深入基层,与重大案件的主办人员了解决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在他的指挥和部署下,破获了许多重大的特务、奸细案件,有力地配合了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每次侦破重大案件,赵苍璧都认真地查看案情材料,长久沉思,推理判断,设计详细的侦破方案。案件侦破后,他都及时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
    1945年10月,赵苍璧被调回延安,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分管侦察工作。后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监委委员。1947年春,在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也奉命向安塞、保安等地撤退。当时,周兴处长正率团在绥德县搞土地改革。另一名副处长李启明也因公去外地。因此,保安处机关一切撤退事宜均由赵苍璧安排。他指定专人负责把机关人员和家属转移到真武洞,又把办公桌椅和床、凳等埋在窑里,组织群众用山坡上的黄土把洞口掩盖起来,动员老乡将重要档案文件用牲口运过黄河,到达晋绥边区。直至全部处理完毕后,赵苍璧才最后离开延安。两天后,即在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的前一天,他又返回延安,作了一次彻底的检查,并且亲自在埋藏物品的窑洞前埋上一些土地雷。
    在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赵苍璧率领一个由保安处侦察、情报人员组成的前方侦察队,带着一部电台,通过抓俘虏、派出小分队、化装混入敌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及时用电台通知边区政府和保安处。
    1948年4月,延安收复后,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大批干部被派到新解放区。同年7月,赵苍璧被调到中央社会部工作,并随社会部进驻河北省平山县,筹备接管国民党北平警察局的事宜。1949年2月进入北平,任北平市公安局三处处长,同年5月调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
    1949年10月,赵苍璧随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1954年大区撤锁后,赵苍璧先后任四川省公安厅厅长、政法党组书记、常务副省长等职。1974年任四川省委常务书记。1977年3月后,赵苍璧先后任国家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中央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等职。他是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5年至1992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5月11日,赵苍璧在北京病逝。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