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卫立煌

亦良

    
    (1897—1960)
    卫立煌,又名辉珊,字俊如。安徽庐州(今属合肥市郊区)人。1916年到广州,先入广东省防军,后任孙中山广州大本营警卫团排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任第九军副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第十师师长、第十四军军长、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参与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和对长征红军的“追剿”。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6月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9月被国民政府加封为陆军上将。不久,蒋介石任命他为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让其部作国民党嫡系部队的先锋,胁迫东北军张学良部队与西北军杨虎城部队对红军进行大“围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的关系趋于好转。1937年5月,国民党派出中央考察团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进行考察,卫立煌也随团前往,对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有了较多的了解。1938年1月,卫立煌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
    1938年春节过后,卫立煌向八路军总部请求访问延安。中共中央认为卫立煌坚决抗日,是八路军真诚的朋友,特发出邀请并派罗瑞卿、周兴、谭政和陕甘宁边区交际处处长金城做好组织准备工作,迎接卫立煌的到来。
    4月17日拂晓,卫立煌一行过延水关经延川县,直奔延安而来。从延安城到郊外二三十里的山乡都贴上了“欢迎卫立煌副司令长官”、“加强国共合作”的标语,欢迎的人群绵延数里,锣鼓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司令萧劲光和金城等早就在城外恭候,他们待卫立煌下马后,一一上前同他握手。在滕代远陪同下,卫立煌下榻在边区交际处。毛泽东也亲自出面,欢迎卫立煌的到来。他说:欢迎你们来延安,我们是朋友,是友军。平型关大战打得很好嘛!忻口会战也打了一下,你卫立煌支持八路军,我们配合你们,就是共同抗战。我们要沿着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卫立煌连连道谢,他说:我非常高兴地来到延安,特别高兴地见到一些老朋友。平型关一仗是贵军的胜利,也是中国军队抗击敌人的第一个大胜利,贵军抗战热情极高,养兵有素,为中国军队之楷模。
    毛泽东还特别询问了第二战区的战况,指出:目前在山西抗战十分重要,如果不是我们大家都在山西拖住日军的尾巴,日军从风陵渡过黄河,夺取潼关,掐断陇海线,就能截断中苏国际路线,进一步压迫中国投降。卫立煌等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十分赞同,点头称道。最后,毛泽东谈到八路军军需存在许多困难,希望卫立煌帮助向国民党有关当局催促一下。卫立煌立即表示,一定给予照顾和方便。卫立煌离延安到西安后,即命令第十四集团军总部驻西安办事处发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还补发了牛肉罐头180箱。
    4月18日,卫立煌一行在罗瑞卿、萧劲光、谭政陪同下,参观了抗大。从学员宿舍到教室,他们一一详看细问,看到动人的场面,卫立煌都让随从记录下来,或拍照下来。他说:中国各地都像抗大这样搞起来,还愁日本鬼子打不走吗?他表示一定要学习八路军,和八路军一道坚持华北抗战,决不退过黄河。
    晚间,毛泽东陪同卫立煌观看鲁艺师生特意为卫访问延安准备的文艺晚会。晚会散后,他虽劳累了一天,但仍无睡意,精神十分充沛,再次同毛泽东长谈起来。谈话中,他面带愧色地对毛泽东说:鄙人访问延安,所受礼遇极高,实感问心有愧。还谈及他抗战以来,打了几仗都没有打败日本鬼子,不值得表扬,对不住全国父老。毛泽东略带微笑说:卫将军话不能这样讲,你们面对强敌,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精神,中国人民是看得见的啊!你是坚持华北抗日的领导者。听了这一席话,卫立煌为之豁然开朗,精神大振。以后,他总爱提及这些不平常的往事,离开延安后,他特嘱参谋、副官从武汉给毛泽东寄了一大箱子食品,答谢毛泽东和延安的朋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卫立煌对蒋介石挑动内战态度消极,遂以考察军事为名出国游历,直到1947年秋才回到上海。蒋介石为挽救东北危局,于1948年1月任命他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推辞未成,北上就任,但只整训部队,修筑工事,避免出兵与解放军交战,蒋介石斥之无效,便直接向前线指挥官发号施令。国民党军在东北失败后,蒋介石下令将卫立煌撤职。卫立煌由北平移住上海,不久被软禁于南京。他下决心与蒋介石断绝关系,遂于1949年春潜离南京,寓居香港。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立煌不畏艰险,毅然返回大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欢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病在北京逝世。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