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直接谈判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6年1月上旬,在CC派与中共北方局谈判的同时,蒋介石委托宋庆龄、宋子文找到当时在上海圣彼得教堂做牧师的董健吾(化名周继吾,中共党员);谌小岑在与中共北方局联系的同时,也通过南京《扶轮日报》副编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征集部主任左恭找到中共党员张子华。董、张二人先后从上海来到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直接接触。
    1936年1月底,董健吾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调查员的身份到达西安,因逢大雪无法前往陕北,在西安滞留月余。期间,张子华受谌小岑委托,携带覃振给林伯渠的亲笔信,也来到西安。身份相同、使命相同、目的地相同的两个人,在西安不期而遇。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和安全路线,他们求助西北“剿总”代司令张学良。张学良电询南京证实二人身份后,立即用专机将他们送到延安,然后派骑兵护送,通过东北军封锁线,于2月27日晚到达瓦窑堡,并当即与李维汉、袁国平、吴亮平等人会谈。
    此时,中共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等都在山西东征前线,周恩来在陕北随红二十八军在清涧。2月28日,负责中共外交事务、留守瓦窑堡的博古接见了董、张二人,董健吾转交了宋庆龄的密信和慰劳红军的云南白药,张子华则主要汇报了南京方面的基本情况。张闻天、毛泽东等原打算让博古与董健吾同来山西前线。但是,由于董健吾急于回上海复命,未能成行。3月4日,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致电博古转董健吾,进一步提出与南京当局谈判的条件:“一、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一致抗日;二、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三、容许全国主力红军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御日寇迈进;四、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政治自由;五、内政与经济上实行初步与必要的改革。”①3月5日,董健吾携带中共五项谈判条件离开瓦窑堡返回南京。张子华去山西前线与毛泽东等面谈。
    张子华在山西前线见到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领导,并汇报了相关情况。当时适逢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晋西会议,毛泽东在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中,重申了委托董健吾带往南京谈判的五项条件,认为“是同一切人交涉的基本”,并建议“军事外交集中于军委,政党外交集中于常委,全部由常委指挥”。②
    4月初,张子华携带林伯渠复覃振的亲笔信离开瓦窑堡返回南京和上海,先后向曾养甫、谌小岑介绍了陕北之行的经过和中共的主张,并探询国民党方面的具体意见。5月中旬,谌小岑将提交周小舟的四项条件交给张子华,张带着四项条件第二次来到陕北苏区,面见了周恩来,周恩来通过他带信给谌小岑,感谢其为两党和谈奔走,真诚邀请谌或曾养甫赴陕北面谈。6月初,张子华返回南京。7月19日,曾养甫写信给周恩来,并委托张子华面呈。信中表示:“盼两方能派负责代表切实商谈,如兄能摒除政务,来豫一叙,至所盼祷。”③
    8月27日,张子华第三次到达陕北,并送来曾养甫给周恩来的信。此时,中共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决定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与国民党谈判。谈判地点,周建议曾养甫、陈立夫到苏区或在陕西华阴县会晤。9月1日,周恩来给陈立夫、陈果夫写信,表示“敝方为贯彻此主张,早已准备随时与贵方负责代表作具体谈判。现养甫先生函邀面叙,极所欢迎。但甚望两先生能直接与会。如果夫先生公冗不克分身,务望立夫先生不辞劳瘁,以便双方迅作负责之商谈”④。
    由于此时曾养甫已调任广州市长,张子华便携带信件赶往广州。9月27日,曾养甫会晤张子华,向其口头转达了国民党与中共和谈的四点建议:(一)苏维埃区域可以存在;(二)红军的名义可不要,改为联军,待遇同国军;(三)中共代表可参加国民大会;(四)即派人具体谈判。同时邀请周恩来到广州或香港会谈,并已为周办好了去港护照。第二天,张子华致电中央,报告上述内容。10月9日,毛泽东、周恩来复电,转达中共的意见“只要国民党方面不拦阻红军抗日去路,不侵犯红军抗日后方,红军愿首先实行停止向国民党军队攻击。”提议“国民党方面,立即下令暂时停止西北各军向红军进攻,双方各守原防”,“以便互派代表举行谈判。至于周恩来飞赴广州会谈,在确保安全条件下是可行的。在双方主要代表未会谈前,我方拟派在沪的潘汉年先与陈立夫、曾养甫会谈”。⑤19日,周恩来通过张子华致电曾养甫,正式申明:(一)希望南京对日取强硬态度,我方愿以全力为助。(二)要求停止军事进攻,双方各守原防,以便谈判。(三)恩来已奉命为谈判代表,地点以西安为宜。(四)南京代表希望陈辞修、曾养甫、陈立夫三先生中有两人来。(五)一俟军事进攻停止,南京代表人选与谈判地点确定,并得到通知时,恩来立即启程。⑥10月21日,因蒋介石下达“进剿”苏区令,周恩来致电张子华并转告曾养甫、陈立夫,中共中央决定由潘汉年进行初步谈判。11月11日,张子华回到陕北,出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副局长。
    1936年8月,潘汉年由莫斯科到达保安。9月24日,潘汉年作为中共同国民党当局谈判的正式代表,携带《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书》以及周恩来给陈立夫、陈果夫和毛泽东给宋庆龄、沈钧儒等人的亲笔信离开陕北,转赴上海。周恩来在给陈果夫、陈立夫的信中说:“两先生为贵方党国中坚,领导党议。倘能力促蒋先生停止内战,早开谈判,俾得实现两党合作,共御强敌,则两党之幸,亦国家之幸也。现为促事速成,特委潘汉年同志前来详申弟方诚意,并商双方负责代表谈判之地点与时间(汉同志是联络代表,他不负任何谈判责任),到时希赐接洽。”⑦毛泽东在给宋庆龄的信中称颂她“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期望她能“唤醒国民党中枢诸负责人员,觉悟于亡国之可怕与民意之不可后悔,迅速改变其错误政策”。并在信中称:“兹派潘汉年同志前来面申具体组织统一战线之意见,并与先生商酌公开活动之办法,到时敬请接洽,予以指导。”⑧
    10月14日,潘汉年到达上海,与国民党代表张冲接洽,接着又与陈立夫进行首次会谈。陈立夫“希望中共放弃‘割据’,交出军队由国民政府统一指挥抗日,中共干部可以适当安插”,朱德、毛泽东出国考察。11月1O日,潘汉年在上海同陈立夫第二次会谈,陈立夫提出必须取消对立的政权和军队,红军可保留3000人,师长以上领导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按才录用,并要求与周恩来直接谈判。潘汉年严词予以拒绝,并说:这些条件“是蒋先生站在‘剿共’立场的收编条件,不能说是抗日合作的谈判条件”,“请问陈先生,当初邓文仪在俄活动,曾养甫派人去苏区,所谈均非收编,而是讨论合作,蒋先生为甚目前有如此设想?大概误会了红军已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或者受困日本防共协定之提议,磋商合作条件尚非其时?这样消耗国力的内战,眼见一时尚无停止可能,日本乘机进攻之野心当亦继续无已,南京日来标榜之决心抵抗,未知从何做起?”⑨面对潘汉年的责问,陈立夫推脱说自己和潘都不是军事当局,所谈不会有结果。提出蒋介石愿意与周谈判,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潘汉年明确表示:停战问题不解决,周恩来是不会来谈判的。
    11月19日,陈立夫约请潘汉年去南京谈判,告知蒋介石坚持所提各点,已无让步可能。潘汉年递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后,谈判陷入僵局。11月22日,张闻天、毛泽东在获悉潘汉年的报告后,强调中共与国民党谈判的方针是:“我只能在保全红军全部组织力量、划定抗日防线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并指出,从各方面造成停止进攻红军的运动,以此迫蒋停止“剿共”,“此是目前抗日统一战线的中心关键”⑩。
    12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张学良,告知中共与蒋介石谈判的情况:“陈立夫第三次找潘汉年谈,红军留三万,服从南京,要我方让步。我们复称根本不同意蒋氏对外妥协、对内苛求之政策,更根本拒绝其侮辱红军之态度。红军仅可在抗日救亡之前提下承认改换抗日番号,划定抗日防地,服从抗日指挥,不能减少一兵一卒,并须扩充之。彼方如有诚意,须立即停战,并退出苏区以外,静待谈判结果。”“我们愿以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让步。”(11)同日,中共中央致电潘汉年,指出:“红军在彼方忠实地与明确地承认其参加抗日救亡之前提下,可以改换抗日番号,划定抗日防地,服从抗日指挥。在这些上面我们并不坚持形式上的平等,也不须用两个政府出面谈判,但是必须两党(不是两政府)平等地签订抗日救亡之政治军事。红军不能减少一兵一卒,而且须要扩充之。离开实行抗日救亡任务,无任何商量余地。”(12)至此,国共双方的秘密谈判告一段落。两天后,西安事变爆发。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27页。
    ③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从内战到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⑥《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9页。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62页。
    ⑨《潘汉年关于与国民党谈判情况给毛泽东等报告》(1936年11月13日),《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3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20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20—621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