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
广州、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基本结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各部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华北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游击区,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9月24日,毛泽东对八路军在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做出了指示:“目前应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因此,“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应立即开始普遍的组织地方支部及群众组织,在半个月内应完全布置完毕,并表现初步成绩”。①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他们组织工作团,分赴晋东北、察南、冀西各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多座县城。人民群众踊跃参战,部队迅速扩大。
北岳区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中最早建立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北岳区包括晋东北、冀西、察南、东雁北等地区。1937年10月,杨成武率领一一五师独立团活动于灵丘、广灵和涞源一带,并乘胜收复了阳原、浑源、易县等,打开了晋察冀地区北部的局面。刘云彪、蔡顺礼率领骑兵营越过太行,活动于阜平、曲阳,向平西、平绥和平汉北段铁路挺进,开辟了冀西抗日游击区。11月,赵尔陆、舒同等率领一部分军政人员组成工作团在部分兵力掩护下,活跃在五台山以西的定襄、代县、繁峙、崞县等地,摧毁伪政权,建立游击队,开辟了晋东北抗日游击区。三四三旅副旅长周建屏率领工作团在一部分兵力的掩护下,活跃在正太路以北的平山一带,组织农村游击队,打开了晋察冀南部的局面。各路武装打开局面后,各地区地方党组织大力进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组织游击队的工作。在晋东北,宋邵文以山西第一区政治部主任公署主任的合法身份向晋东北、雁北18县派出县长,建立各县救国会。在冀西,中共地方组织在八路军工作团协助下,普遍组织了半政权性质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并成立抗日义勇军、自卫军、游击队等抗日组织。到10月下旬,以五台、阜平、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抗日武装的壮大迫切需要建立统一领导的晋察冀地区武装力量的军事领导机关。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正式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为了使军区领导机关处于适中的地理位置,11月18日,军区司令部由山西五台移驻河北阜平县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于同月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展,对日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晋察冀军区成立仅半个月,日军即调集2万余人从平绥、同浦、平汉、正太铁路分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在近一个月的作战中,日军虽侵占7座县城,八路军采取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一部的作战方针,经过多次伏击、袭击作战,共毙伤日军、伪军1000余人,打击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日军回到铁路沿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余县。
为了统一晋察冀边区的军事、财政、经济及行政,打击汉奸政权,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导下,经过晋察冀军民领导人的协商和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同意。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代表大会在冀西阜平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和尚与喇嘛的代表等,共140余人。他们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②,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边区政府成立后,颁布和实施各方面的政策法令,根本改变了原国民党政权在日军进攻面前土崩瓦解而出现的混乱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使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1938年2月、4月、7月,晋察冀军区为了发展抗日根据地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作战,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并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9月下旬,日军出动5万多人的兵力,对五台、涞源、阜平等地区发起围攻,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打击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寻歼军区主力。晋察冀军区依据基本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坚壁清野,以小部队不断袭扰、消耗、疲困敌人,主力部队灵活转移,选择有利战机集中歼敌一股或一部。敌人因找不到八路军主力和固定的阵地而扑空,并不断遭到袭击。在一个多月的反围攻作战中,晋察冀军区在第一二〇师部队的配合下,共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雁北、察南基本恢复,北岳抗日根据地在战斗中获得了巩固和发展。
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迅速发展起来。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派军事干部到河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0月初,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向冀南撤退,该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共产党员)同中共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向部队提出“北上抗日,到敌后打游击”的主张,率领团部及两个营脱离原建制,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同当地共产党的游击队会合,奠定了扩大和巩固冀中抗日武装及根据地的基础。1938年5月初,中共冀中省委(同年8月后改称冀中军委)成立,黄敬为书记。冀中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同时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
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艰难初创。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冀东地区应迅速发动武装起义,开辟游击战争,建立冀热辽边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加强领导,北方局与河北省委先后派遣李运昌、胡锡奎等进入冀东,组织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1938年春,中共河北省委先后与平西和晋察冀军区取得联系,并向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汇报准备发动冀东起义的计划。中共中央决定一二〇师宋时轮支队和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成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内外配合,举行起义。为适应起义需要,中共河北省委将京东特委和冀热辽特委合并组成新的冀热辽特委。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的率领下,挺进冀东。7月,冀东起义爆发,冀东丰润、滦县、迁安、遵化、蓟县、乐亭、通县等21个县和开滦矿工共20多万人参加抗日武装起义。8月6日,刘少奇电示八路军第四纵队,应在蓟县、平谷、密云地区建立根据地,与冀东起义部队主动联系。8月中旬,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起义部队会师。八路军第四纵队、冀热辽特委和抗日联军的主要负责人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辽军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为副司令员,下辖5个军分区;成立冀察热辽边区行政委员会;坚持冀东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冀东抗日武装暴动震惊了敌人,在日伪军联合围攻下,八路军第四纵队与敌苦战伤亡较大,加之暴动部队成分比较复杂,于是纵队党委决定抗日联军和八路军骨干各留下部分坚持冀东斗争,其余随八路军主力转移到平西根据地整训。但由于对形势估计过分严重,八路军第四纵队全部西撤,冀东抗日联军也西撤。在西撤过程中,起义部队受到日伪军围追堵截,大部失散。尽管如此,冀东起义为创建冀察热辽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不久,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晋西北地区是陕甘宁边区通向华北、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通道,又是阻敌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37年9月中旬,毛泽东多次指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应活动于晋西北的管涔山脉和吕梁山脉北部地区,并向绥远、大同游击,以钳制日军,配合友军作战。当太原失守、国民党军向晋西南撤退时,中共中央指示第一二〇师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的作战能力,在敌人侧后的晋西北广大山区和乡村开展游击战争。
宋支队开辟雁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雁北是山西雁门关以北13个县的总称。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以后,雁北地区的形势十分严重。为了挽救战局,保护人民,把日军赶出雁北,一二〇师师部决定派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率领该团第二营进入雁北同蒲路以西地区。10月1日,宋支队收复朔县以北的井坪镇,其后收复马邑、安阳桥、平鲁县城等。并在雁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袭扰敌人后方,破袭敌占交通,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太原失陷后,宋支队驰骋于雁北地区,粉碎日军的两次大规模的围攻,部队在斗争中得到不断壮大。宋支队在雁北斗争及胜利,激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1937年10月,神池、朔县的人民在一二〇师工作团的帮助下,建立神(池)朔(县)抗敌委员会。11月,平陆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在抗敌委员会和战地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组织成立游击队和自卫军,补充主力部队。同时,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的群众抗日团体相继成立,雁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雁北游击根据地“屹立于敌人侧后方,成了被敌人摧残千百万同胞的灯塔;在敌人侧后方占领巩固的阵地,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③。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八路军一二〇师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以后,于1938年1月进行整训,重点是整编,扩大建制,提高游击队的素质。整编后,第一二〇师由两个旅3个团8200余人,扩大到6个团共2.5万余人。而且晋西北各县都成立了1000至2000人的自卫军或游击队。自1938年2月18日起,为配合国民政府组织的晋南会战,遵照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第一二〇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及太原、忻县间的公路展开破袭战。到28日,共歼敌50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2月下旬,日军调集1万余兵力,分五路向晋西北发动围攻。日军先后占领偏关、保德、宁武、岢岚、河曲、神池、五寨等7座县城,妄图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围攻,第一二〇师以第三八五旅主力转移离石、军渡以北地区,侧击西犯之敌;第三八五旅主力转移到岢岚地区,阻敌南侵。3月7日,第三五九旅首先将日军1000余人围困于岢岚城内,迫敌弃城北逃。第一二〇师以一部分兵力围困五寨城,主力则集中在五寨至神池之间,相机歼敌。3月20日,日军被迫全线撤退。此次反围攻作战,收复被日军侵占的7座县城,歼敌1500余人。在抗击日伪对根据地的围攻斗争中,一二〇师指战员“不怕严寒,不怕酷暑,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以血肉创造与保卫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因此,一二〇师和晋西北有着血肉相关的联系”④。1938年5月26日和6月15日,毛泽东从全国抗战的局面出发,指出,为配合中原作战,为缩小华北敌占区,为发展并巩固华北根据地,都有大举袭敌之必要。一二〇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以主力一部坚持雁北、晋西北根据地的斗争外,宋支队开赴平西与一一五师邓华支队会合,扩大平西根据地;三五九旅全部开往恒山山脉的浑源、广灵地区,配合晋察冀军区创建恒山地区根据地;三五八旅七一五团等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8月,一二〇师独立第一支队深入敌占晋中平川地带,在清源、太谷、文水、祁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扩大了晋西抗日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脉建立根据地,不仅可以屏障晋察冀边区,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而且对钳制日军向大西北的进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中共中央对在大青山开展武装斗争极为重视。1938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在大青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决策。5月14日,毛泽东电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电报中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为重要。”6月11日,毛泽东又在电报中对派出部队的条件作出具体指示,强调派往该地区的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军事政治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⑤。同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大青山支队,进入大青山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7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派出由李井泉等率领的大青山支队,从五寨进入雁北地区。同时,“战动总会”组织晋察绥工作委员会及其所属独立第四游击支队配合李井泉支队去大青山从事地方工作,双方共计2300余人。8月,挺进支队向绥远开进。9月初,越过平绥铁路进入大青山地区。同当地中共组织负责人杨植霖领导的蒙汉游击队会合,在平绥路以北。9月下旬,大青山一部留在绥中活动,主力进到武川、百灵庙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2月,开辟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游击根据地,并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师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分别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工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初,第一二九师在辽县先后召开军政委员会和团以上干部会议,对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了部署。2月下旬,第一二九师派出部分干部协同中共晋豫边特委,发展抗日游击武装。至此,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全面展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日军为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进攻根据地。1937年12月下旬,第一二九师在寿阳、西洋地区打退敌人的六路围攻。1938年1月中旬,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发展冀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2月,为策应晋南、晋西友军作战,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多次向正太铁路日军据点出击。3月中下旬,第一二九师在徐向前指挥下,与邯(郸)长(治)公路线上的潞城县神头岭和涉县响堂铺,取得两次伏击战的重大胜利。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八路军和山西新军积极进行反围攻作战。4月16日,第一二九师主力等部将日军一部包围于武乡县长乐村地区,歼敌1500余人,各路敌军相继被迫回撤。4月下旬,日军的九路围攻被打破。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从4月下旬开始,第一二九师分兵进入冀南、豫北等平原地区。到8月初,已在冀南大部分县站稳了脚跟。8月中旬,召开冀南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在豫北,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一二九师一部为牵制日军进攻潼关、洛阳,开辟漳河以南地区,进行漳南战役,收复滑县、浚县等城镇,并协同当地党组织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等数县的抗日政权。至此,奠定了晋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太原失守的当天,毛泽东强调,吕梁山脉是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1937年11月9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直属队和第三四三旅由正太路南进,准备适时转向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这里有决死队第二纵队等山西新军。12月,第一一五师进抵赵城、洪洞地区,因阎锡山的无理阻挠,乃停止向吕梁山开进。
1938年2月中下旬,日军第二十师团由祁县向晋西南发起进攻,先后侵占介休、孝义等地并向西南进犯。2月27日,日军第一〇九师团侵占军渡、碛口。国民党军纷纷退向晋南和黄河西岸,吕梁部分地区成为敌后。这就直接威胁到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直属队及第三四三旅立即进至灵石、孝义以西地区,一面包围黄河防线,屏障陕甘宁边区,钳制日军行动;一面发动群众,在山西新军的配合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3月14日至18日,第一一五师在大宁、蒲县之间的午城、井沟地区同日军连续作战5天,先后毙伤俘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60余辆,缴获骡马2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此次战斗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迫敌东撤。此后一段时间里,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汾离公路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对日军和敌后运输部队多次进行伏击作战,给敌以消耗和杀伤,保卫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第一一五师主力一部转向山东,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晋西南留下部分兵力与山西新军共同开展抗日斗争。
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初称临时行政委员会,1938年1月下旬,先后得到阎锡山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行政院的正式批准,即去掉“临时”字样。
③萧克:《论宋支队在雁北建立抗日根据地》,《解放》第42期,1938年5月12日。
④贺龙:《晋西北之今夕》,《解放》第100期,1940年2月29日。
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