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负的任务,现在和过去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环境是复杂得多,现在的任务是艰巨得多了”①,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巩固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命题,其总任务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因为“有大批的新党员所形成的很多的新组织,这些新组织还不能说是广大群众性的,还不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还不是布尔什维克化的”②。因此,党中央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使党在组织上更巩固,思想上更成熟,领导全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使党“从苏区与红军的党走向建立全中国的党”,争取党在全国的公开地位,利用一切活动的可能“下山”,发展党与巩固党,建立各地的领导机关。1938年3月,中央在《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要求各地党组织大胆地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坚决的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要特别注意在战区、在前线大量地吸收新党员,建立强大的党组织。在中央正确方针指导下,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得到迅速发展。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党员人数从长征后3万多人发展到50余万,党的组织已初步从狭小的圈子走了出来,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
    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担负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任务,需要我们建设一个大党。”抓住党员和党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基础。同年6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去年三月会议以来,“党已在全国有了大数量的发展。现在的任务是巩固它”③。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今后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党的组织。而巩固党的中心一环,是加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同时,必须建立新老干部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加强党的团结,并加强党的纪律。决定强调,只有尽一切努力巩固党的组织,严密党的队伍,把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才能使党有准备克服目前的困难,反对国内投降分裂的危险,团结全国人民,引导抗战到最后的彻底胜利。为了正确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中央组织部于10月7日发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
    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下达后,各地中共组织迅速开展巩固和发展党的工作。陕甘宁边区采取有计划地选调干部到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扩大边区党校以轮训区级干部及开办乡级党员训练班等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边区党委还为党员和支部提供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开展支部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收到很好的效果。至1939年底,边区党员由1937年5月的3.2万人发展到5.4万人。各地的中共组织也大力整顿党的组织,审查党员成分,清洗混入党内的叛变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和投机分子,纠正发展新党员过程中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突击入党、审查不严等现象,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使党员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开展全党学习运动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④的号召后,学习竞赛在全党有组织地开展起来,范围“包括党、政、军、民、学的,民众团体中的工作干部和学校里的工作干部都在内”⑤。1938年12月25日,延安《新中华报》发表《一刻也不要放松了学习》的社论,号召全党广泛开展学习竞赛。1939年2月17日,为了加强对学习运动的组织领导,中共中央成立干部教育部,以张闻天、李维汉为正、副部长。3月,中央干部教育部制定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规定延安4000多名在职干部编班编组。其中甲类837人,乙类2255人,丙类968人。要求坚持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并制定了初级、中级、高级班的学习课程和学习制度。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干部的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的内容配置和有机结合。强调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业务教育,要求任何干部都必须学会精通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个教育任务与学习任务。强调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对于一切文化程度太低或不高的干部,除业务教育与政治教育外,着重开展文化教育,反对轻视文化教育的错误观点。而对于高中级干部则强调于业务学习之外均须学习理论。1940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规定以每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日为干部“学习节”。在第一届“学习节”上,朱德还被评为学习模范。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成立学习小组,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领导的哲学学习小组,坚持学习5年,成效很大。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人们却是随时随地学、见缝插针地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就是当时学习情景的写照。
    1939年8月、1940年1月、1940年5月,中央相关部门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学习运动总结检查活动,通过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进一步明确思路,保证学习运动的有序推进。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政策措施得当,因而学习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充分调动了最大多数在职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组织成为经常性,而且干部中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工作的效能也有长足进步。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革命形势的发展急需补充干部,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发展急需向敌后输送大批干部,“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问题”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⑦。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十分重要和紧迫。
    鉴于中共历史上在干部问题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做法,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对历史上处理干部问题中的错误和有关决定“应予平反”,没有搞清楚的要搞清楚。对萧劲光公审与开除党籍是“岂有此理”,对瞿秋白、何叔衡等处罚“皆不妥当”,对邓小平的打击“亦应取消”。四方面军“犯过错误的同志应与张国焘有区别”,等等。⑧这种在干部问题上有错必纠的做法,在中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而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更加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中央提出“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选拔使用标准。要求党的干部必须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必须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各地还根据中央要求,规定了对干部的奖励条件和奖励办法、惩戒的条件和惩戒种类,使干部言有所准,行有所规。从党的领袖到基层干部,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毫无特权可言;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们的利益改正错的。对干部队伍中营私舞弊、作奸犯科者,不论功劳大小,一律严加查究,毫不宽贷。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大胆提拔知识分子干部,是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方面。由于“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党内和军内存在着不重视知识分子,不愿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思想,党内不少干部仍然用“左”的观点去看待知识分子,甚至存在排斥知识分子的现象。为此,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许多地方许多军队对于知识分子的不正确态度,今后决不应重复;而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造成,也决不能离开利用社会原有知识分子的帮助。”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始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工作,使党的干部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比重大大增加。以军队系统为例,从1939年12月到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工作人员中,新吸收的干部就占了82.74%;在政治人员中,新吸收的干部占领55.1%;在指导员中,新吸收的干部占了56.46%。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中新干部占了56%。陈云在一次讲话中说,到1940年下半年,在中下级党政干部中,新干部的比例占了85%。由于新干部大多是知识分子,使得党政机关和部队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弥补了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不足。
    党的建设理论的论述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党的领导人,在领导全党对党的建设进行艰辛探索的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党的建设的著述,初步形成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为了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延安创刊了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张闻天任主编。毛泽东称它是中共中央“专门的党报”并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他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⑩。“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1)“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12)“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13)因此,党的自身建设如何,将直接影响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的作用的发挥。
    关于党员的成分问题,1939年五六月间,陈云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等文章,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无产阶级中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但是,党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就必须经常有系统地注意调剂自己党员的成分。”扩大工人成分有着重大意义,但不是全体工人都可入党,只有工人阶级中最觉悟、最积极和最忠实于工人阶级事业的优秀分子才可以入党。同时,党应该吸收广大的、贫苦的、革命的农民群众之中的积极分子入党,应该吸收许多能够献身于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对于在日常斗争中和革命运动中训练出来的其他阶级出身的分子,党并不拒绝将他们吸收到自己队伍中来,但是他们必须放弃自己原有的非无产阶级的、非共产主义的立场,承认党纲党章,才能允许加入党的组织。因此,党坚决反对不保持党的成分的纯洁,不加强无产阶级的骨干,不以共产主义为根本目标,使党降为各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的任何观点,而牢固地确立一切党员都必须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14)。
    关于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讲演,他结合自己革命实践以及对党的建设的长期思考,认为要解决好党内“各种各色的思想意识”,使“带着各种各色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来的(加入我们党的人)”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必须从加强党性修养开始。他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员加强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列举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分析了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来源,提出了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应采取的态度,也提出了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他还指出:不论带有多少“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的残余”,也不论革命实践如何短浅,只要下功夫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就完全能够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15)
    张闻天作为《共产党人》的主编,亲自撰写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党建论述和党的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在《略谈党与非党员群众的联系》和《更多的关心群众的切身不足》,提出党与群众正确联系的基本原则,认为加强党群联系,得到群众的信任,必须首先更多地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切身不足。在《关于党的两种工作方式》和《党的工作中的一个基本不足》中,前者提出了进展的工作方式和巩固的工作方式,后者提出了贯彻中央政治路线必须了解各地具体情况的论点。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他发表的《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指出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布尔塞维克党的有力武器,党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些权利在建立党内民主的、健全的、生动的、前进的、团结的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这些思想观点是对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及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0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4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20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606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4页。
    (14)《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1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