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下,对其侵华的战略和策略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军事上,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采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逐渐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打击和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在政治上,把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企图诱使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日本侵华的战略和策略的调整,也对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虽然仍声言要“坚持抗战到底”,但却把对付共产党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蒋介石在会上称:“对中共是要斗争的,不好怕它。”对中共“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要容共。它如能取消共产主义我们就容纳它”。会议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并着力推进防共措施和政策的制定。会后,国民党先后制定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处置异党实施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陕甘两省防止共党活动联络办法》等文件,企图限制、削弱、取消或吞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各抗日根据地;诬蔑陕甘宁边区为“非法组织”,绝对不能存在;晋察冀边区各抗日民主政权“与国家整个行政体制不合”,“应遵令撤销”,禁止共产党在国统区进行抗日宣传和传播共产主义,取缔中共办的报纸、杂志、书店等。文件还提出对共产党“中央可示宽大,地方务须谨严,下级积极斗争”;规定由“党部负斗争责任,政府处调和地位,军队则为后盾”;要求“尽量利用民众”,“加强特务工作”,“利用共党内部派别矛盾与思想斗争”打击共产党。并决定“加派有力部队或忠实精干之游击干部”前往冀、鲁,以“限共党之发展”。同时在沦陷区采取“以组织对组织、以宣传对宣传”的政策来破坏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工作。
    在舆论宣传方面,1939年7月19日,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制定《抗战时期宣传名词正误表》。该表列入“谬误名词”不能再使用的有“制造磨擦”、“边区政府”、“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亲日派”、“抗日八路军”、“抗日政权”、“争取民主”、“民族失败主义”等等;列入谬误名词应改正者有40多个,如“拥护抗战到底”不能说,要说“拥护抗战国策”;不许讲“拥护抗日的政府”,只准讲“拥护国民政府”;“拥护抗日的领袖”也要变为“拥护领袖”;“国共合作”、“联合各党各派”改为“全国精诚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战线”改为“集中抗战力量”;“边区”、“特区”、“抗日根据地”、“陕北圣地”一律改为省名或地名。①
    1939年5月,蒋介石开始在其统治区大规模的开展“精神总动员运动”,要求“意志集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1940年3月上旬,又亲自主持召开国民党“巨头会议”,商讨一面抗日,一面剿共的“两面作战”的计策。这种既坚持抗战,又同日本侵略者谋求妥协;既不放弃国共合作,又推行反共政策的两面政策,成为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政治上的基本特点,也标志着国民党的内外政策的重大变化,即由抗战开始阶段的比较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由此导致国共两党磨擦的加剧。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8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085—6086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