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27军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陕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较陕甘边地区稍迟一些。1930年底,在神木驻军高志清骑兵营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高学孔、常相逢领导手枪连起义,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营”的红旗。1932年3月12日,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延川县共产党员刘善忠、高朗亭等利用同乡同学关系,夺取清涧县怀宁湾民团的6支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4月18日,他们又消灭了永坪镇的民团武装,缴枪17支,并在当天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公推刘善忠为司令员,高朗亭为政委,仍旧活动于延川县一带。但因部队成分不纯,哥老会分子叛变,刘善忠被害,使游击队的活动受到挫折。1932年10月1日,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指示,又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改建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9支队,任命高朗亭为队长,艾龙飞为政委,在延川、延长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后因高朗亭负伤离队,加之敌人重重围攻,9支队曾一度散队藏枪,停止活动,1933年5月,中共陕北特委决定以原9支队为基础,重建游击队,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1支队,强世清为支队长,李成荣为政委,由原来的五六个人六七支枪发展到十六七个人十七八支枪,并领导延川、延长、安定地区的群众,公开进行抗粮抗款(税、捐等)和摧毁反动保甲制度等革命活动。
游击队的恢复和发展引起敌人的仇恨和恐惧,驻安定县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勾结地方反动民团对游击队四面围攻,使游击队无法立足。因此,1支队曾于1933年的5月和9月两次南下陕甘边,同红26军会合。红26军曾先后派遣杨仲远和魏武担任1支队的政委,使1支队有了很大的发展,装备也有了改善。但部队返回陕北之后,又遇到反动军队的包围进攻,杨仲远、魏武、强世清等领导人在战斗中先后牺牲,游击队又转入隐蔽活动。
在白色恐怖特别严重和革命处于异常困难的时刻,1933年7月22日,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高起家坬村召开了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逐步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会议选举崔田夫为特委书记,马明方为组织委员,崔逢运为宣传委员,王兆卿为军事委员,并任命毕维舟为1支队政委,加强了1支队的领导工作。会后王兆卿、毕维舟等在赴安定1支队的途中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12月,谢子长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到陕北,领导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谢子长回到陕北后,首先恢复和重建1支队。任命李胜堂为支队长,谢绍安为副支队长,刘志清(后叛变)为政治委员,以安定西区的李家岔为活动中心,开展游击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红1支队由原来的六七个人发展到30多人枪,连续进行了李家岔、梨树台、石湾三次战斗,取得全胜。随后,游击队在一些村庄发动群众,建立少先队、妇女会、赤卫队、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并开展打土豪、分牛羊、分财物的斗争,一些村子开始建立起人民政权。
在1支队恢复和重建的同时,崔田民、高朗亭、王聚德、崔正冉等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根据高起家坬会议的精神,于1933年8月5日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2支队,罗永宽为支队长,高朗亭为政委,活动于绥德、清涧交界地区。在这些地区建立贫农会、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摧毁了反动的保甲制度,于1933年9月间在清涧东区的王家山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村庄,并以此为中心波浪式地向外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7月,陕北特委派张达志去神木南乡开展武装斗争,原来在红26军工作的王兆相于9月回神木探亲时接受了陕北特委的指示,留在家乡参加了创建革命武装的斗争。中共神木南区区委决定在温家川成立神府特务队,李成兰为队长,王兆相为政委,共六七个人,四五支枪。1933年11月,特委派马万里、马佩勋等到神木南乡帮助工作,并在特务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3支队,王兆相为支队长,马万里为政委。经过几个月的活动,红3支队发展到100多人,开辟了以温家川、尚家峁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冬,郭洪涛、李铁伦受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的派遣到陕北特委工作。他们同特委派到佳县、吴堡一带工作的马佩勋联系,研究成立革命武装的问题。1934年2月上旬,以原来活跃在吴堡宋家川和山西军渡之间的一支烟商武装为基础,成立了“抗日义勇军”,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义勇军成立后,发动了佳县木头峪暴动。2月1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4支队,薛俊山仍任队长,马佩勋仍任政委。支队成立后,发动武装摧毁了基层反动统治,初步建立了佳吴根据地。
1933年冬到1934年春,还在绥德、米脂一带成立了“红5支队”;在佳西、米东成立了“红6支队”;在神木,府谷成立了“红7支队”;在安定西区成立了“红8支队”;在延川、延长成立了“红9支队”。整个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为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北地区武装斗争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中共陕北特委于1934年5月在佳县王家畔召开了游击队和根据地代表联席会议,决定将陕北游击队1、2、5支队统一起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会后,中共陕北特委组织部长郭洪涛率领2、5支队和赤卫队到达安定地区与谢子长率领的红1支队会合,于1934年7月8日在安定杨道峁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为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总指挥部建立之后,首先攻克安定城,打开监狱,释放了政治犯,扩大了影响。
陕北军阀井岳秀为配合陕甘军阀对陕甘边根据地的进攻,于1934年五六月部署并发动了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为粉碎这次“围剿”,谢子长和郭洪涛率领陕北游击队主力南下。于7月23日到达南梁堡,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会晤。7月2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阎家洼召开了陕甘边、陕北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研究了陕甘边与陕北两个根据地的战略协同等问题。会后,谢、郭返回陕北。同时,红26军派王世泰率领第3团北上,配合陕北游击队粉碎敌人的围攻。陕北游击队第1、2、5支队联合作战,于8月17日取得了进攻横山县石湾敌人的胜利,接着又战安定井武塌,歼敌一个连,缴枪百余支,取得了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以后最大的一次胜利。8月23日,在清涧县张家圪台歼敌两个排(人、枪各80余)。26日,袭击清涧县河口镇守敌,迫使敌人退到清涧县城。至此,黄河沿线全部解放。河口之役后,红军游击队北上攻打横山县董家寺,击溃敌人一个营。经过这些战斗,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
为了总结反“围剿”斗争经验,制定新的方针政策,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1934年8月28日(又说9月初),中共陕北特委在清涧县解家沟乡寺墕里(又叫直墕里)举行了扩大会议,决定把陕北游击队第1、2、3支队扩编为陕北红军独立第1、2、3团。会议还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原则,制定了陕北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组织法令和土地法令,决定在根据地逐步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并决定把佳、吴、绥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苏维埃政府。随着寺墕里会议精神的贯彻,陕北根据地许多分散的红色村庄联成小块根据地,几个小块根据地又联成三大块根据地,县、区、乡的革命政权纷纷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其大致情况是:安定根据地,1934年8月25日在西区之李家岔召开了代表会议,出席代表40多人,选举产生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县一级的革命政权赤源县革命委员会,白占玉当选为主席,杨林为副主席;根据地面积东西约80多公里、南北约60多公里,人口约5万余。神府根据地,1934年9月18日在温家川成立了神府县革命委员会,乔钟灵当选为主席;不久又成立了神府地区苏维埃政府,呼子威任主席,王恩惠为副主席。到1935年,先后建立了神木、府谷、佳芦等3个中共党团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地面积南北约200多公里,东西约70多公里,人口在18万以上。绥清根据地,1934年9月12日在清涧县袁家沟成立了清涧县革命委员会;9月,在吴堡县宋家坡成立了吴堡县革命委员会;10月,在佳县牸牛沟成立了佳县革命委员会,全区面积南北约70公里,东西约100公里,人口在22万以上。总之,到1935年初,陕北地区已建立了赤源、秀延、延水、延川、延长、安塞、清涧、佳县、佳芦、神木、府谷、米东、米西、靖北、吴堡、横山共17个县的革命政权。经过土地革命,地主阶级威风扫地,贫苦群众扬眉吐气,革命政权得到巩固。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中共陕北特委于1934年9月18日,在安定县西崖窑沟将原红1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1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参谋长路文昌,下辖1、2、3连和骑兵连,共200多人,100多支枪;1934年10月底,在清涧县大马家山将原红2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2团,团长郭育仁(即任三)、政委马万里、参谋长惠世良,下辖1、2、3连和少年先锋连,共300人,百余支枪;1934年9月18日,在神木县南乡王家庄将原红3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3团,王兆相任团长、杨文谟任政委、刘洪飞为参谋长,下辖1、2、3连和学兵连,共300多人,100多支枪。同时,在佳、吴地区将原红4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4团,王士杰为团长,王国昌为政委,樊文德为参谋长;1935年1月12日,在佳县下墕村将15支队和6支队合编为红5团,副团长李启贤,政委慕生忠。后来神府红3团改为神府独立师,红4团和红5团又合编为新的红3团,团长王士杰、政委王国昌、教练李启贤。
陕北游击队5个主力团建立之后,根据中共北方代表会议的决定,中共陕北特委于1935年1月30日在安定县白庙岔召开授旗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以84师为主力)。根据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巡视员的推荐,任命杨琪为红27军84师师长,张达志为政委,朱子修为参谋长,下辖1、2、3团(神府红3团改为独立师,未到安定集中),共500多人。
84师成立后的第二天,在安定县南沟岔歼灭敌高桂滋部一个连,并击溃了由老君殿开来的援兵。接着,红军乘胜东进,于清涧县的阎王砭歼敌一个连,又在清涧县城南贺家湾一带歼敌一个连和民团一部。红军三战三捷,共缴获轻机枪8挺,步枪167支,俘敌官兵百余人,使高桂滋部全军震动。红军的节节胜利,使红色区域得到迅速扩大,陕北根据地向南发展到延长、延安和宜川一带,并把清涧、安定、安塞、靖边4个县联成一片。
红27军成立之后,还推动了各地武装斗争的发展,除原有5个团的建制之外,又建立了23支游击队。其分布情况大体是:3、5支队在神木东南,7、8支队在府谷地区,11支队在神木高家堡附近,21支队在佳、米、榆三县之交界处,4、6支队在佳、米、吴—带,2支队在清涧、延川一带。此外还有1、8、9、10、12、13、15、16、17、18、19、20等支队,均活动于安定、延川、延安、安塞、横山、靖边、定边、米西、绥西一带。
为了统一领导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1935年1月29日(古历腊月二十五日),在定安县白庙岔举行陕北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议讨论了陕北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选举了苏维埃政府委员会。大会一致推选马明方为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霍维德、崔田民为副主席,刘约三为内政部长,惠子民为经济部长,辛兰亭为土地部长,高旭光为粮食部长,齐明珍为劳动部长(后由王子文担任),艾楚南为财政部长,陈鹏飞为教育部长,刘锦如为优红委员会主任,罗成德为省工农检查院院长,吴志渊为秘书长;同时,还选举了陕北省军事委员会。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标志着陕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