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实行精兵简政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房成祥 黄兆安


    “兵精粮足以胜敌,政简负轻而安民”。陕甘宁边区从第二届一次参议会提出精兵简政提案和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施精兵简政指示以后,接连在边区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工作,有些地方和单位还进行过第四次精简,改变了兵不精、政不简的状况,出现了兵精粮足、政简民便的新局面。
    (一)精兵方面,正规军暂停发展,加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民兵,使部队人数不超过边区居民总人数的2%。在部队内部,精简、裁并了一些骈枝机构。一部分人员充实到战斗岗位,主要加强战斗部队;一部分人员到学校去学习与深造;一些老弱残疾人员转到生产战线及地方机关去工作,或由地方作适当的分配与安置。例如:留守兵团在第一次精兵简政时,精简了3000人,转入生产战线;1943年,留守兵团直属队又缩减了1400人。又如:原有自卫军指导员1000多人转入农村生产,即由完全脱产变为不脱产。与此同时,在部队内部又加强了军事政治训练,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这样精简的结果,不但没有因为部队人员减少而削弱力量,相反却使部队更加机动灵活与精干,易于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从而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二)简政方面,首先是精简了机构,调整了干部。边府各厅、处、院内部机构裁并了1/4,边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八九个减至四五个。这就避免了头重脚轻的积弊,达到了政简民便的目的。
    1942年第二次精简后,边区政权系统(除地方武装)减少了1.3万多人的经费与粮食的预算,但吃公粮人数尚有1.15万人。到1943年,按《简政纲要》规定,边区政府系统人数总额减至7500人,边区各厅、处、院及直属机关人员都已如数精减。特别是边区建立合署办公制度,各厅合署办公,不仅加强了统一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且节省了干部。合署办公前,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和物资局共有人员469人,合署办公后,减至279人,只占原有人数的59.4%。各专署、县市机关都按规定实现了精简编整。在编整中按照精干上层、充实下层的原则,做到合理使用干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责任心与创造力。先后派赴充实下层机关的工作人员达数百人,从而加强了县区乡的领导力量。
    其次是加强了统一领导,转变了工作作风。为了克服过去工作中政策不统一、政令不统一、干部管理不统一、政纪不严明等现象,加强了各项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民主集中制的教育,从而做到了事权统一、职责分明,避免了以党代政、以上代下的情况,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
    精简后克服了过去机关中存在的工作不深入、缺乏调查研究、强迫命令、推诿拖拉等官僚主义习气,干部作风大为改观,党政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再次是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由于实行精兵简政,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与浪费,收到了明显的节约与减轻民负的效果。拿民力的动员来说,延安在1941年动员民力6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2.8万余人,减少了52.4%;绥德在1941年动员民力7.5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900人,减少了98.8%。由于精简节约以及生产运动的开展,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公粮负担,1941年边区征收公粮总计为20万石,以后做到了逐年减少,1943年为18万石,1944年为16万石,1945年减少到12万石。
    总之,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达到了精简人员与机构,加强边区党政军民组织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统一领导,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节约与改进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从而使中共的抗日民主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为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陕甘宁边区贯彻精兵简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原因和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动员,反复讲明精兵简政的意义,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当时在边区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百端俱举”、缓急不分、“平分春色”以及本单位特殊论、个人被精简不光彩等各种思想问题。如果不把当时的严重局势以及必须实行精兵简政的迫切性向广大干部与群众讲清楚,不解除各种思想顾虑与障碍,那么,精简工作是做不好的。精简第一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探入,干部思想认识不统一,阻力比较大,因而在第一次精简中有些地区和单位对精简政策就贯彻不力,甚至走了过场。到1942年下半年,由于总结了第一阶段的经验,进一步强调了贯彻精兵简政的重大意义,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后来的精简工作就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第二,坚持调查研究,周密部署,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精兵简政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牵涉面很广,任务十分复杂繁重,因而必须谨慎从事。为此,边区的党政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首先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边区的党政军民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工作制度及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编方案和精兵简政纲领,随后还制定了简政实施纲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精简措施,使边区的精简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做到了党政军民一齐动手,从上到下都注意抓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所以,精简工作进展得一次比一次深入,显得有条不紊,而且立见成效。
    第三,围绕中心,统筹兼顾,反对单打一,注意把精简同其他各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和教育干部,是当时边区的两大中心任务,离开这个中心,精简工作就做不好。同时精兵简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民负,节省民力,促进生产的发展。1942年中共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是为战胜严重困难进行思想准备。所以整风、生产、精简、节约都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林伯渠当时要求把精简和整风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要求把简政实施纲要作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通过整风教育和精简措施,就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加强统一领导,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弊端的共同目标。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慎重细致地做好善后工作。在精简机构和人员时,根据精简上层,充实下层的方针,边区一级直属机关人员缩编为原有人数的53%,其他附属单位缩编为原有人数的62%。为了加强县区乡政权的工作,在县府则扩大秘书室,在乡政府则增设文书。这样,就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头重脚轻的矛盾。对于编余人员的处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边区采取了分别情况、慎重处理、妥善安排的办法,有的送学校深造,有的到基层充实下级机关力量,有的分配到生产部门从事生产,对有些老弱残疾人员则按其实际条件作恰当的安置与照顾,尽量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去留安心,各得其所。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房成祥 黄兆安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