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宜川、瓦子街战役

房成祥 黄兆安


    (一)敌军的企图与西北野战军的作战方案
    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则由进攻转入防御。转到外线作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太岳兵团,会师中原,与敌人逐鹿于江、淮、河、汉之间。其中,陈谢兵团经过1个多月的作战,歼敌4万多人,连克豫西及豫陕边境数十座县城,东逼洛阳,西叩潼关,威胁关中,有力地支援了西北野战军。
    当时,西北蒋军尚有39个旅23万余人,但战斗力已大大削弱。胡宗南集团用在陕甘宁边区周围的兵力,只有17个旅。为确保关中和策应河南战场,于1947年11月奉命从陕西抽调3个整编师(整编第1师罗烈部,整编30师鲁崇义部和整编36师钟松部)开赴豫西,由裴昌会以西安绥署指挥所主任身分统一指挥,进驻灵宝,企图打通陇海路,封锁黄河,稳保关中,争夺中原。而对陕北则只得采取守势,将其主力部署于延安以南之洛川、黄陵、宜君地区,以“重点机动防御”态势,企图确保延安,并阻止解放军南进。胡宗南在陕北的具体部署是:整编第17师何文鼎之第1旅、第48旅及保安11团守备延安至富县之公路线,整编第76师廖昂部之一部守备韩城及禹门口,阻御西野第2纵队西渡;第24旅守备宜川。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主力整编第27师、整编第90师集结于洛川、黄陵、宜君、金湾、临镇地区机动,可北援延安,东援宜川,阻止解放军南下。暂编第2旅、新编第9旅及陕西保安第3团驻守铜川至三原一线,保护咸铜铁路和咸榆公路;陕西保安第1团驻守石堡(黄龙设治局)。
    西北野战军经过9个月的艰苦奋战,由撤离延安时的两个纵队6个旅2.5万余人,增加到5个纵队11个旅7.5万余人;歼敌7万余人,收复了大部失地,并与晋西南解放区连成一片,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西野从沙家店战役开始,取得了内线战略进攻的节节胜利,又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及群众性的练兵运动,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士气异常旺盛。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1948年开展春季攻势,转入外线作战,向南发展,配合陈谢集团(太岳兵团),首先歼灭咸(阳)延(安)公路两侧蒋胡军有生力量,粉碎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部署,解放黄龙山区。
    西北野战军当时也遇到了主要是没有粮食的很大困难。为了克服这—困难,不打到外线别无他路。转到外线作战,矛头指向何处?1948年1月,野战军司令部在米脂吕家沟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讨论战略进攻方向。当时提出了北攻榆林、中打延安、西进陇东和南出陕中4个方案。会议经过充分的研究,认为虽然打延安的政治影响大,但因为胡军在延安盘踞1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又有1万多兵力守备,攻打延安要付出较大的伤亡代价,继续消耗根据地内的人力物力;西边二马的兵力虽较弱,但向陇东出击,路上缺乏粮食,同二马的骑兵作战,难打成歼灭战,如果胡宗南的部队出来配合二马夹击,就会打成消耗战;而打榆林的时机与条件不成熟(当时榆林守军邓宝珊部已派代表同共方谈判)。彭总全面地分析了敌我态势,权衡了各种利弊,指出胡宗南在宜川、韩城一带的工事虽强,但比延安差,而且兵力不足;黄龙山区道路难走,如胡军增援,便于西野消灭。胡军虽占据黄河渡口,但西野如利用得好,就会出敌不意地来一支奇兵(指当时在晋南的王震第2纵队)。特别是向南出击,既能大量歼灭蒋胡军的有生力量,威胁西安,又可直接配合中原兄弟部队作战,对西野尔后的行动也有利,且陕中地区物资丰富,便于支援战争。而宜川城守军只1个旅两个团,远离主力,有利于西野实行围城打援,得手后即可控制黄龙山区,打开南进的道路。因此,咸榆公路和黄河西岸的中间地带,是实施战略反攻的最佳方向。西野应向延安以南出击,插到胡宗南后方去。先打宜川,歼灭刘戡,然后收复延安。宜川东临黄河,为南北交通运输必经之地,是陕西东部军事重镇,胡宗南视为关中屏障。胡军占据的宜川又是阻碍晋绥、黄龙山区、太岳区之间联系的一个钉子,拔掉这颗钉子,解放黄龙川区诸城,可以进一步打通与晋西南的联系,巩固后方,形成解放大西北的有利态势。解放军攻打宜川,可以诱使胡宗南派兵前来增援,这就便于解放军以逸待劳在运动中各个歼敌。于是,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就确定首先进行宜川战役,采取“围城打援”的钓鱼式作战方案,并迅速地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批准。
    (二)宜瓦战役的胜利
    按照围城打援战法,解放军先以少数兵力围攻宜川城。当时判断刘戡所率胡军从黄陵、洛川等地前来增援,可能走三条道路:第一,由洛川、黄陵经瓦子街至宜川。这是条公路,交通方便,有利于大部队行进,增援快,但刘戡会有遭到伏击的顾虑;第二,由洛川、黄陵经黄龙至宜川。这也是一条公路,但较第一条公路远两倍,不利迅速增援,第三,沿宜洛公路以北之进士庙梁,(又叫金狮庙梁)到宜川。这是条小路,地形复杂,翻山越岭,行动不便,重武器不易通过。
    经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估计胡宗南要兼顾守军和援军,为了迅速解围,必然取道瓦子街至宜川。因而解放军将打援的重点放在第一条路线上,同时对援敌第二、第三条进军道路也做了相应的部署。另一方面,西野还拟定了敌不增援的行动计划,即“如敌不援,则夺取宜川后继续南进,夺取韩城、白水、郃阳、大荔等城。”
    西北野战军主力、1、3、4、6纵队于1948年2月12日,分别从志丹、绥德、米脂、清涧地区向南开进。16日到达金沙镇、甘谷驿、延长等地集结,进行战役准备工作。位于晋南曲沃的西野第2纵队亦于同时向黄河渡口禹门口进发,准备西渡黄河参战。2月22日,野战军司令部发出宜川战役“进字第一号”命令:战役的第一步骤是“夺取宜(川)、韩(城)、石(堡)、郃(阳)4城,并准备各个歼灭可能增援之27师及90师”。野战军均于22日由驻地出动,于24日到达指定位置。为了不暴露西野之企图,打援部队集结于离预伏地区数十里之外,待弄清敌情后,再以急行军突然进入伏击区。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统一指挥3、6纵队向宜川攻击前进,23日肃清了宜川城周围敌之地方武装,24日突然直逼城下包围了宜川城,主力则隐蔽集结在宜川通向洛川的公路两侧,准备歼灭向宜川增援之敌。至27日,攻城部队占领了宜川外围主要据点——老虎山、虎头山、万灵山、外七郎山,将敌全部压缩于城内。同日夜,王震率2纵队由禹门口强渡黄河后集结于宜川以南50多里之圪台街附近。
    野战军包围宜川后,彭德怀总司令、王政柱副参谋长等到城北原上观察城内敌军防御工事,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险遇不测;接着又同张宗逊、赵寿山和甘泗淇等到瓦子街一带察看地形。瓦子街系洛宜公路咽喉,由此向东到宜川西南的铁笼湾,长约15公里。在狭窄的公路南北两侧,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布满梢林,便于解放军隐蔽集结,围歼敌人。在实际察看地形之后,彭德怀满意地说:“这真是歼敌之天然地形!”直到深夜,他仍在反复推敲作战方案,检查有什么漏洞,以便进行补救。在彭德怀总司令的影响下,各级干部在预定打援战场,都反复观察了地形,检查了部署,这就为打好歼灭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宜川突然被西北野战部队包围,国民党守军第24旅旅长张汉初惊慌失措,连电西安绥署胡宗南呼救求援,西安绥署和胡宗南认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只有5个纵队,每个纵队三四千人,经连续战斗伤亡很大,1/3是由游击认补充起来的,战斗力不强;又主观判断已过河的第2纵队必先夺取韩城、郃阳、其余4个纵队可能以3个纵队的兵力围攻宜川,只能有1个纵队的兵力用于阻击援军。同时,胡宗南还十分自信地认为宜川附近地形险要,工事坚固,解放军无炮,难以攻坚。因此,胡宗南令宜川的24旅坚守待援:同时,急令刘戡率整编第27师(31旅旅部带1团和47旅旅部两个团缺1营)和整编第90师(53旅和61旅共5个团另1个营)共4个旅8个团约2.4万余人的兵力增援。刘戡接此紧急命令,连作战会议都未召开,就仓惶率部(按整编第27师、军部和整编第90师的序列)于2月26日由洛川、黄陵沿洛宜公路向瓦子街、宜川方向轻装东进,27日进到瓦子街以西地区。
    胡军增援的两个师中,整编第90师是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根据双方兵力对比,西北野战军一次消灭敌一个师有绝对把握,但同时消灭两个师就比较吃力。彭德怀曾设想分两次各个围歼。但在援军以多路纵队紧靠着沿洛宜公路冒然前进,于27日到达瓦子街以西后,彭德怀乃改变原意图,于28日晨4时发出“进字第3号”命令:“本野战军决于明(29)日拂晓发起总攻,歼灭来援之敌。”于是,适当调整了部署,集中9个旅的兵力,在瓦子街以东之高地进入阵地,待援敌深入到口袋底部时,拦头截尾,南北夹击,以求一次全歼援敌4个旅。28日下午,西野1、4纵队和3、6纵队各一部,由预伏地区隐蔽接敌。
    刘戡发现宜川西北观亭附近有解放军之大部队(第1纵队),准备先打观亭,再沿一条山梁直抵宜川城。因宜川情况紧急,27日晚接到绥署电令,按原定计划沿洛宜公路迅速前进,以解宜川之急。28日,刘戡率部沿洛宜公路向宜川疾进。行抵瓦子街地区即与解放军警戒部队接触,中午抵瓦子街以东约10华里之解放军阵地,屡攻屡败,战至黄昏末克,但刘戡仍然命令“继续前进,一举突到宜川”。他哪知他的两万大军已被全部包围。
    2月29日晨,彭德怀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昨晚大雪数寸,本晨敌未动,我无粮不能等待,故决向该敌围攻………”并报请河东帮助解决粮食问题。29日凌晨2时,西野一纵队一部冒雪绕至敌后,于瓦子街以西向敌侧背猛攻。6时,独立第1旅第3团全歼敌整编第90师搜索排,除排长1人逃脱外,余皆生俘,攻占了瓦子街。8时,又在片石击溃敌第53旅第158团一个连,切断了敌军的归路。刘戡命令第53旅第159团沿公路南侧山梁向瓦子街西进,企图击退解放军,保证后路安全。2纵队因距离远,雪路难行,未能按时占领瓦子街以南高地,1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发现敌军正向该地集结,如不迅速堵塞这一缺口,敌军将有突围南逃之可能。于是命令358旅黄新廷部之第714团(附715团一个营)向瓦子街东南高地敌军第159团之阵地发起猛攻,很快击溃敌先头营,10时,又击退一个营的进攻。14时,敌军为控制瓦子街东南山,命第53旅第157团(欠一个营)接替159团阵地,向西野714团发起争夺战。双方激战终日,714团连续击退敌军30余次的反冲锋,歼敌约千人,夺占了敌军全部阵地,并向东发展,同友邻部队一起,封闭了这一缺口。至此,敌军突围已无望,乃令第61旅主力向丁家湾以南反扑,一度占领西野部分阵地。新4旅第771团从东面出击,协同第纵6队教导旅第2团夺回阵地。下午,第2纵队到达王窑科、枣卜台以西,向敌军第61旅第183团猛攻。瓦子街东南山的争夺战最为激烈。这里位于洛宜公路南侧,易守难攻,由于它瞰制洛宜公路,是敌军进退的重要依托。东南山之得失,关系着敌增援部队的存亡。因此,敌军反复争夺,企图控制东南山。彭德怀在3月3日的一份电报中说:“每攻一山峰,须反复数次,用刺刀才能取得。”名闻全军的刺杀英雄刘四虎,在这次战斗中1个人刺死7个敌兵,自己也被敌军刺了11刀,负了重伤。他所在的班不是亡就是伤,他坚持到最后消灭对阵的全部敌兵。714团团长任世鸿带领特务连夺取敌军指挥所盘踞的山梁子,身先士卒,英勇献身。战役结束后,西野北战军领导通令嘉奖了1纵队。全国解放后被授予“硬骨头六连”称号的英雄部队的前身就是358旅714团的一个连队。以上是2月29日公路南侧的战斗。
    在公路北侧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2团攻占片石乔兜沟以北高地,击退敌第158团及第31旅第92团之连续反扑,激战到黄昏,巩固了阵地。第4纵队主力(欠骑兵第6师)沿海洲原南进,与敌第47旅第140团激战到黄昏,对峙于任家湾之北山。敌第140团曾向丁家湾以北第3纵队独立第5旅第13团之阵地反扑被击退。
    激战终日,至傍晚,解放军紧缩包围圈,将全部援敌压缩在乔兜沟、任家湾、丁家湾及其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约5公里狭小地区内,形成铁桶合围的态势。这时,刘戡感到形势严重,想突围逃命,但又怕蒋介石、胡宗南问罪,便授意参谋长找两个师长商量,好来个“大家负责”。狡猾而狂妄的严明仍坚持顽抗,致使刘戡不敢下突围命令。
    3月1日凌晨5时,解放军向被围之敌发动了总攻击。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358旅第714团和716团,沿公路及其两侧,由西向东第2纵队第359旅,独立第6旅第17、18团,独立第4旅,由南向北;第6纵队新编第4旅第771团、教导旅第2团和第3团,由东南、向西北;第3纵队独立第5旅,由东北往西南;第4纵队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由西北向东南。各路进攻部队,勇猛进击,围歼敌军。敌继续顽抗。刘戡给胡宗南电称:“局势已成。我等即召集排以上军官,决心厮杀,为党国为钧座流尽最后一滴血”。彭德怀指示部队:“要一鼓作气狠狠地打!”在西野各部的猛烈攻击下,到16时,公路两侧胡军所有阵地均被解放军夺占。整编29军军部被歼。残军在沟内四处奔突。至17时,围歼战取得彻底的胜利。
    蒋介石嫡系高级将领刘戡,在丁家湾南面的土寨子里企图往外逃跑,由于四面被包围不能得逞,乃用手榴弹自毙于一条山沟里。在晋南翻车压断了腿,仍为蒋介石王朝卖力的90师师长严明,由于骄横,欺压部下,逼得他的部下为自卫而用机枪将他击毙。
    总计瓦子街战斗,共毙伤蒋胡援军5000余人,俘1.8万余人,除刘戡、严明战败身亡外,还有第31旅旅长周由子、第47旅旅长李达、第53旅副旅长李秀岭等也被击毙。被俘的有:整编第29军参谋长刘振世、整编第27师副师长李奇亨等。
    在解放军歼灭蒋胡援军时,洛川胡军一部企图向东增援,被西野第1纵队715团阻于小寺庄附近。
    西野包围宜川城的部队在27日夺得了城外大部分外围据点后,独立第2旅一部曾于29日突入城内,俘敌500余人,由于内七郎山和城外凤翅山(在城东南)可以炮火相援,未克,受敌火力压制,又主动撤出。3月1日,瓦子街战斗全歼援敌后,西野攻城部队随即于2日向宜川城发起总攻。第3纵队独立第2旅首先由小北门突入城内,展开巷战,迅速夺占内七郎山敌重要防守阵地,接着第6纵队教导旅迅速攻占了敌另一防御要点凤翅山。3日上午8时,全歼宜川守军第24旅,俘旅长张汉初等。至此,宜川、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共歼胡宗南集团1个军部、两个师部、5个旅2.8万多人,解放军取得了西北战场的空前大捷。
    (三)西北战场第一大捷的意义和原因
    宜、瓦战役全歼蒋胡军精锐部队刘戡集团,打破了蒋胡军机动防御的战略部署,造成了对西北重镇西安的威胁,使蒋军西线受到巨大震动,逼得胡宗南不得不将布阵东线之整编第1师、整编第36师、整编第38师及整编第65师组成第5兵团回援西安。这就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中原战场很快攻克九朝古都洛阳,并连续发起宛西战役、宛东战役以及解放开封战役,共歼敌8万余人,突破了蒋介石最重要的中原防御体系。当时中央军委在祝捷电中指出:这是解放军西北战场第一大捷,由此打开了西北野战军向渭北、陇南进军的门户。毛泽东在3月7日发表的《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说:“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中原的形势”。
    此次胜利原因甚多,以彭德怀为首的前线指挥员正确的部署和坚决灵活的指挥,后方干部及广大人民的努力协助,以及敌军比较孤立,地形有利于解放军,等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式整军运动大大提高了指战员为解放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为全国的土地改革、为消灭人民公敌蒋介石反动集团而战的觉悟性。当西野部队南进到宜瓦地区时,部队携带的10天粮食,基本上都吃光了。打宜瓦战役时,部队的给养主要是就地取给的未加工的玉米和山药蛋。这些原粮怎么吃呢?战士们创造了许多办法,对玉米粒,一是煮,二是爆。就是把缴获敌人的钢盔吊起来,或用几块石头把钢盔架起来当锅用,从地上抓几把雪放在“锅”里,加火把玉米煮熟后吃;再就是把玉米放在“锅”里干爆。对于山药蛋,吃法也有两种:一是煮,另一种是烧。如果哪个部队能搞到点玉米粉,吃法就更有趣了,随便拣一块当地盛产的石板,用几块石头支起来当作鏊子,等石板用火烧烫了再把用雪水和好的玉米糊倒在上边,很快就烙成酥脆可口的饼子。当彭得怀司令员跟战士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有的战士端着煮玉米粒和烧山药蛋送给俘虏官兵吃,1个俘虏军官摇头咧嘴地说:“哎呀,这是喂猪的,谁吃这玩意。”激得送饭的战士火冒三丈的指着他说:你们吃好的,还不是跟胡宗南天天打败仗!我们吃得不好,可是天天打胜仗!这不是故意亏待你们,你睁眼看看,我们的司令员也是吃的这些东西。那个军官听后,忙从战士手中接过了饭碗。生活如此艰苦,但全军指战员个个斗志昂扬。大家以杀敌为荣,以艰苦为乐,吃苦不叫苦,受了伤不叫痛,饿着肚子打仗,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有这么好的军队,怎能不打胜仗呢?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房成祥 黄兆安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