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立前的社会状况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带,属古禹贡雍州境域,秦为上郡和北地郡的一部分;唐宋至明清,大部分地方归属延州或延安府;辛亥革命后,归陕西北部榆林道管辖;另有少部分地方在甘肃和宁夏境内。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瘠薄,雨量稀少,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在国民党封建军阀和地主豪绅的反动统治下,在这个落后的地区,政治极端腐败,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再加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民不聊生,百业凋敝。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没有现代工业,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很落后,三分之一的农民没有耕牛和农具,农业耕作粗放,劳动力缺乏,农民终年劳动难得温饱。文化教育更为落后。有知识的人若凤毛麟角,除绥德、米脂有两所中学和其它城镇有为数很少的小学外,在偏远的农村方圆几十里见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上学无门。有的县连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设立的新式小学堂,也大都停办。如安塞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将嘉庆年间建立的苹笙书院改设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还陆续设立了十多处初等小学;但到1925年,不是毁于兵燹,就是因筹款困难而停办。有的地方完全是一个文盲区域,如:西部的华池、盐池、环县、保安等地和南梁地区,革命前,一所学校也没有。这里卫生条件极差,缺送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60%;封建迷信活动猖獗,20余县有巫神多达2000余人,他们招摇撞骗,危害甚烈。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1936年7月徐特立向他讲述陕甘边革命前文化教育状况是:“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第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更准确的描述:“原边区政府所辖的这片广大的地区,可以说完全是文化教育的荒地。小学校初级、高级合计只有一百二十处,社会教育的组织根本就没有。一般的县份一百个人中难找到两个识字的人,有些县份(华池、盐池等)两百个人中只能找到一个识字的。而这样一两个读书识字的当然不会是穷人。”①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教育事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这里,也同共产党领导的其它地区一样,革命和教育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般步骤是:先由外地上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陕西,创办学校,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团组织,然后开展革命斗争直至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军民便开展起新民主主义教育,作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第1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