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烽火中的小学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边区政府的成立,陕甘宁边区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为了加强抗战力量,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进行边区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认识到,只有加紧新民主主义的文教建设,才能使边区人民的文教生活适应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使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取得文化教育上的进一步推动。为了进一步推动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1937年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在《特区政府施政纲领》中就提出了“实行国防教育,实施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的政策。1939年1月,边区政府又在《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提出“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的方针。为扫除文盲、普遍提高边区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发展起来的中等教育事业输送合格新生,并为广泛开展起来的社会教育培养大量教员和为边区培养初级干部,边区政府从1937年到1940年,在小学教育中注重数量的发展。1938年4月,边区教育厅召开第一届各县第三科科长联席会议。在会议工作决议中提出了“扩大数量工作”的要求。教育厅还对各县应增的学校数目和各地每校应完成的学生数目都作了具体的规定。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重要提案中,把继续扩大小学教育作为加紧发展边区教育的措施之一。同年8月15日,边区教育厅周扬厅长在第二届各县三科长联席会议中提出了“在巩固的原则下扩大数量”的要求。1939年下半年,边区教育厅制定了《普及教育三年计划草案》。1940年3月和12月,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和《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在以上具体措施的推动下,边区小学教育的数量从1937年到1940年有了迅速的发展。各年发展情况见下表①:
边区小学教育这一时期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地发展,除边区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外,还有以下几个客观原因:首先、边区经过土地革命,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解放,生产得到初步的恢复和发展,加之政府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苛捐杂税,人民给政府交纳的救国公粮也比较轻,生活有了改善,群众有力量送子弟上学。其次,抗战开始以后,经过各种政治思想动员,人民政治觉悟较高,政府创办学校,群众就积极响应。第三,边区实行的是免费的普及小学教育,不强调集中建校,办校因陋就简,因此,学校就比较容易办起来。
在小学教育大发展的基础上,1941年12月边区教育厅发出了《关于提高小学质量的指示》,指出:“明年小学教育工作的中心是健全正规学制,提高学校质量。”②根据这一指示,1942年至1943年,边区各地相继精简、合并了一部分小学,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中心小学。经过精简合并,一些小学的教师力量得到了加强,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也有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不该精简的精简了、不该合并的合并了的偏向,给一部分偏远地区的青少年上学造成了困难。
边区小学的教育宗旨,在1938年边区制订的小学法中规定:“依照国防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法以发展儿童的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及抗战建国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1941年2月1日,边区教育厅在修正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又对边区小学的教育宗旨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边区小学教育,依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养成民主的作风,启发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生活所必要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民族意识,而且要养成儿童的民主作风,从而纠正了抗战初期讲抗战多、讲民主少的倾向。边区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体现出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这时已认识到美育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发展儿童的审美观念”的要求,重视从小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
边区小学的学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经提出了五年制小学学制。抗战爆发后制定的小学法中,正式规定陕甘宁边区小学修业期限为五年,前三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兼有初、高级的小学为完全小学,三年制的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1940年绥德地区归复边区后,在新接收的地区,开始时仍实行六年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后来在接收改造中,也逐步使用了边区的学制。
边区小学的课程,在1938年前没有统一规定。1938年初,为了使学生对抗战的形势和抗战工作有简单的了解,并适应抗战事业的迫切需要,边区教育厅要求小学课程应注意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的教育,同时应开设防空、防毒、反奸等课目。同年4月,边区第一届各县三科长会议决议中提出建立统一的课程,规定初级小学的课程为:国语、算术、常识、劳作、体育、唱歌、图画七门。8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又对小学课程和教学节数作了详细的规定,见下表:
边区小学课程设置的总精神是力求精简。这种设置是为了适合抗日建国的迫切需要。取消不适合战时需要的课程,使一切课程及其配备方法都以抗战为中心,以求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学得战时急需的知识技能,使他们一离开学校就可以用所学的东西为抗战建国服务。
边区小学教育采用新的教学法。边区国防教育实施原则中就强调集体的自动的学习应为教学的最高原则。1939年制订的小学规程规定:“小学教学应力求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注意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之联系,以启发其自动性、创造性与独立性”。为了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法,边区还在1938年先后制订了国语、算术、常识等科的教学法。新的教学方法逐步为边区广大教师所接受,许多学校和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废除了注入式教学,注意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并强调学习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边区各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运用新教学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边区小学管理的最高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及自觉纪律。小学管理就是要指导学生组建自己的组织,开展多种集体活动,以训练儿童的集体意识与组织能力。边区小学管理中以提倡民主精神、锻炼集体生活为中心,绝对禁止体罚。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性质。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新的管理原则和规定,边区小学在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学校普遍成立了儿童团、少先队或俱乐部,完全小学成立了学生会。通过这些组织,锻炼了小学生的管理才能,增强了民主意识,自己也能管理自己。当然,由于对新的管理方法的意义理解不同,由于旧教育的影响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因此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在小学中时有发生。这说明新的民主精神的管理和生活指导的完全贯彻,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课外活动也是边区小学经常的中心工作之一。从抗战开始,边区就十分重视小学的课外活动。1938年3月,边区教育厅在《抗战时期小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工作的通告》中指出:在抗战紧张时期,课外活动更须提到最高度。小学应积极参加抗战动员工作的布置,特别是战争形势的报告,使学校周围的村庄,都了解抗战的形势。小学除学生参加当地少先队外,教员应该做内卫军、少先队的文化政治教员,经常给他们教字或上政治课,以提高民众的文化政治水平。另外,小学还要开展群众教育,运用小先生的办法,领导附近的群众识字工作。每礼拜六全体学生要参加优待抗属活动。遵照教育厅的指示,边区各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行文艺演出,教唱革命歌曲,办黑板报,书写标语,进行各种抗日和反对封建迷信的宣传;还组织学生配合自卫军放哨,查路条,抓烟灯,抓逃兵;帮助抗属挑水、扫院、干农活,等等。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第251页。
②《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