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多种类型的小学

刘宪曾 刘端棻


    边区经济文化落后,教育经费十分困难,知识分子奇缺,又处于抗日的战争环境。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边区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办理小学。边区不仅建有众多的初级小学,而且还建立了完全小学、模范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干部子弟小学和少数民族小学。
    (一)完全小学
    边区是1938年开始建立完全小学的。边区政府和教育部门从开始就很重视完全小学的建设和发展,因为只有坚持建立和发展完小,才能推动影响其它小学,也才能为边区中等教育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新生。
    在边区教育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边区完小得到较快的发展。1938年边区只有完小12所,学生300人。1940年完小已达53所,学生2000人。到1944年完小学生总数已达18116人。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完小已发展到62所,仅高年级学生就达3000多人。
    边区在发展完小中,始终贯彻着加强领导、提高质量的方针。1939年边区教育厅专门发布了《健全完全小学问题的通令》。1941年又在总结1939、1940两年完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完小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县三科要把领导力量集中到对完小的加强和领导上。在干部方面,要把优秀干部配备在完小,至少校长、教导主任、高级班的教员,应是一个县中最强的教育干部;在设备方面,要尽量添置必要的校具和教具。1942年,边区开始精简、整理小学教育,合并裁减了一些小学,但对完小仍然贯彻加强和提高的原则。从此时到边区国民教育改革之前,边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完小,主要措施是:一、统一学校组织机构,提拔品学兼优的小学教师和争取外来知识分子到完小工作。二、完小最低限度要有一个高级班,学生起码在20名以上,条件不够、成绩太差的,酌情合并,但两校距离很远、人数都比较多的,毋须合并。三、招收新生要实行考试。四、完小建立校董会,聘请当地有威望、热心教育工作的人士参加主持。五、加强学生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教育,利用本地的事物进行教学。文教大会前后,边区出现了民办村学,但完全小学仍然由政府办理,并继续贯彻加强领导、提高质量的方针,使其在民办学校中起核心作用。各地完小进行教育改革:首先是改进教育内容。由于各完小普遍地增加了应用的文化知识(有应用文、珠算、习字等),使学生写、算能力大为提高。如子长第一完小,初小一年级学生会写简单日记,高小一年级学生会写简单的工作报告;大部分学生能写条据、契约、书信等。其次是重视社会活动。如绥德实验小学组织了识字组,推动了绥德市的识字运动;新正完小的黑板报,向农民报告节令及卫生消息,推动了全村生产及卫生工作;佳县乌镇完小高级班学生下乡做农户计划、社会调查,既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同时也解决了政府人力不足的困难。第三是普遍地进行劳动教育。各校一方面从事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同时通过课程教学及日常的生活训导,进行了劳动教育,大大改变了学生轻视劳动的思想,并增加了学生的生产知识。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边区完小教育已开始走上了与边区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边区的完小教育还具有干部教育的性质,这是抗战急需大量干部,而边区又十分缺乏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所决定的。1940年,由于小学大量发展,就用完小高级班尚未毕业的学生补充了教师队伍。1941年据教育部门统计,历年高小毕业生总数有15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的升入师范和中学,三分之一的服务于教育和青年工作。1944年文教大会期间,从环县、合水、赤水、延长、甘泉、佳县等几县历届高小毕业的出路看,参加工作和升学的占总数的72%强。培养大量边区知识分子,是整风后边区教育的两大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边区文教大会决定各县至少要办好一所完全小学,使之成为培养地方知识分子的阵地。文教大会决议要求完小高级班除学习其体的实用知识外,还须注意培养每个学生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完小高级班毕业生需具有乡文书、合作社会计、村学教员必备的条件。
    (二)模范小学
    边区的模范小学也是从1938年开始建立的。当时决定,在直属县和关中分区,以区为单位,每区至少要建立一个模范小学,而落后地区可以两个或三个区建立一个,如志丹县和庆环、三边分区,两个区建立一个,华池三个区建立一个。为了使模范小学以优良的质量,对其它小学起推动作用,边区教育厅于1938年8月15日制订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模范小学暂行条例》。《条例》从学生人数、学校设置、编制、组织、教育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规定了模范小学最低限度的十条标准。凡符合十条标准的小学,由县第三科呈报数育厅,经审查合格,即为正式模范小学。为了加强模小建设,《条例》还规定给模小增加办公经费:属于初小的模范小学(学生20名以上)给办公费一元五角,30名以上,每增加10名。加给办公费五角,以此类推;属于完小的模范小学(学生有40名以上)给办公费四元,50名以上,加给办公费一元,60名以上,以此类推。1939年,边区修正公布了模小条例。这次修正公布的条例中,模小已不包括高级小学,而仅为初级小学。由于模小发展很快,有一些模小实际上并不够模小条件,教育厅于1939年对模小进行了审查工作,以保证模小的质量。
    (三)中心小学
    1941年11月,边区教育厅在对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设备充实、教员优良、能对地方教育起推动作用的中心小学的任务。为了促进中心小学的发展,同年12月5日,教育厅又规定了中心小学的条件和任务:一是每校学生,依各县不同情况得在30、40、50名以上;二是每个学校教职员要有2人至3人(内校长1人或2人),学识能力、威信是全县教员的最好者;三是能按照教育厅规定的课程标准授课,且教学管理也都应采取新的方法,并运用灵活;四是学校的教室、宿舍、桌凳、游戏场等设备,要适合中心小学的设备标准;五是校址要设在交通较便、人口集中、校址宽大、将来有发展条件的中心地区;六是中心小学要组织附近小学教员对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和讨论,并推动他们积极改进学校工作。到1943年,除延安市外,边区建立起112所中心小学。这些小学,在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中心作用。
    (四)干部子弟小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革命干部把子女留在边区,自己奔赴疆场。党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决定创办收留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的干部子弟小学。1937年3月,经徐特立提议,鲁迅师范学校就附设了干部子弟小学班,这是边区干部子弟小学的开端。1938年1月15日,边区教育部门又在延安市孤魂沟成立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吴燕生任校务主任。随后,鲁师小学班的十几个学生也转入该校学习。有学生二三十人。后因校舍、师资、设备都比较困难,同年4月,边区教育厅决定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与延安市完小合并,改校名为鲁迅小学,李飘萍任校长。已有学生100多人。1938年八九月间,因日寇飞机经常侵扰延安,鲁迅小学又与边区中学合并,成为边中小学部。10月,小学部随边中撤离延安到安塞县的吊儿沟和寺儿沟。
    1938年10月,边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院,11月边中小学部的学生编入边区儿童保育院。1939年2月,小学部搬到安塞县白家坪村后单独建校,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保小,郭青任校务主任。有学生300多名,教职工80至90人。
    1941年8月,在延安北门外大砭沟建立了八路军干部子弟小学。周磊、吴燕生、程今吾先后任校长。这所小学创建时只有几十名学生,1944年以后增加到200多名,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所完全小学。后来校址由大砭沟搬到邓家沟。校名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小学,简称为抗小。
    1944年夏,在延安东关飞机场附近又成立延属分区干部子弟小学。分区教育科长吕良兼任校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原日本工农学校校址上创办了边区第二保育小学。
    1946年冬,当国民党部队准备进犯边区时,边区政府立即安排干部子弟小学疏散。在安塞县白家坪,抗小与保小合并,称一保小;延属干部子弟小学、延安市第一完小的干部子女并入二保小,转移到子洲县张家坪村。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干部子弟小学的工作也十分重视。边区保育小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大学等院校的学生中,由中央组织部选派经教育厅介绍到学校工作的。其中有不少人是具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有的还担任过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校长。为了改善教学条件,周恩来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回延安的时候,将选带回来的200来本图书和40多张自然挂图送给抗小的图书馆,使全校师生感到兴奋鼓舞。中央和边区的领导同志还经常过问干部子弟小学的工作。毛泽东主席曾为鲁迅小学毕业生亲笔题过词;朱德、任弼时也到保小指导工作;谢觉哉还专门到保小看望孩子,并向全体师生讲了话;王震多次到保小看望师生,并为保小写了“毛泽东时代奋勇前进”的题词;中共中央妇委曾经开会讨论过保小工作;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常询问学校情况;边区教育厅长周扬、周文、江隆基都曾亲自到保小指示工作,解决问题。
    干部子弟有着朴素的革命感情,但又具有优越感。为了把孩子教育培养成坚强的革命后代,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边区干部子弟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明辨是非、服从真理、有错则改的思想;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学校除坚持正面的说服教育外,还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干部子弟小学,不仅在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而且在教学、生产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在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模范促进作用。
    (五)民族小学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边区还创办了民族小学。民族小学在本书第十三章中专门论述。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