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风后的小学教育
整风运动之前,边区小学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出现过一些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不切实际地普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是实施国防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针对广大失学儿童不能上学的情况提出的,作为教育实施的目标是正确的,对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1939年下半年边区教育厅制定了《普及教育三年计划草案》,要求从1940年秋季开始,到1943年春季完成边区普及儿童教育的任务。1940年3月29日,边区政府又颁布了《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规定“7岁到13岁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不分性别、年龄、成份,均应一律入学,读毕小学课程”。同年12月,边区政府又颁布了在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儿童8岁至14岁为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不分性别均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年限暂定为初小三年。”并规定对不执行义务教育的家庭实行惩罚。为了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为了彻底消灭边区儿童失学的现象,边区提出普及、义务小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在三年内普及边区小学教育,并普遍实行初级小学的义务教育却是脱离边区实际的。拿普及儿童教育来说,全边区当时有适龄儿童10万人,据统计,1937年到1939年,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两年中学生出5000人扩大到20000多人,平均每年扩大新生亦不过8000人左右;而普及教育三年计划草案却要求在三年内实现80000多边区适龄儿童的普及教育,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1940年到1942年,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顽固派对边区实行军事封锁,边区的财政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群众负担加重。这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而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要求,显然脱离边区实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虽采取强迫以至处罚的手段,也没有取得多少实际效果,学生的到校率和巩固率仍然很差。
其次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脱离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际,用了许多复杂的非农村所必需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如教材的城市化,结果使学校脱离生产,脱离家庭,家长不满意,社会有舆论,不愿送子女上学。
再次是在学制上搞一刀切的五年制,在办学的形式上强调正规化办学,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抄袭了旧的一些制度和课程。1941年后,在整顿、精简小学,提高质量的过程中,又强调集中办学,五里以内的学校合并,五里以外的学校取消,一个乡甚至一个区集中办一所学校,学生要离家住校;边区的小学生大多数无法脱离家庭生产,住校学习又加重了学生的家庭负担,又因家庭长久见不到孩子,怀疑变成“公家人”。因此,学生的入学率愈来愈低,流动性也十分严重。反映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教育内容上、办学形式上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妨碍了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
1942年全党进行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广大教育工作者消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检讨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为边区服务的思想,从而为边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开展整风运动的同时,边区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随着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经济生活的上升,群众对念书识字的要求逐渐增长,这就为边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的推动下,边区教育开始了一场全面、深刻的大改革。
1942年10月19日,西北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议确定生产和教育是边区的两大任务,为边区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同年,边区教育厅在教育工作计划中,对小学的始业、假期提出了新的意见,并提出在小学教育里应该加强自然常识的教育,加强对于生活环境的认识。要利用本地的事物(动植物、风俗习惯、历史文物)进行教学,反对向小学生讲空洞的政治理论的错误作法。同时提出小学要根据地方情况,试行设置木工、纺织之类的劳作课,使教育逐渐与劳动、与农村需要相结合。
1943年边区召开了中等教育整学会。在整学会议精神的推动下,边区的许多地方开始进行小学教育的改造。耀县在小学教育中将课余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绥德分区提出了“学校要与劳动、社会、政府、家庭相结合”的国民教育方针;三边分区在课程方面增加了珠算、写契约、打收据、开路条及生产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开展了对私学的帮助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