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民办小学

刘宪曾 刘端棻


    在边区教育改革的推动下,1944年初,在延安的裴庄、杨家湾、磨家湾、沟门四处,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开始试办民办小学。
    裴庄小学
    裴庄小学是由劳动英雄田二鸿发起筹办的,在延安市政府和中央民委的帮助下,学校于1944年3月28日正式开学。当时有学生23名。田二鸿任校长,并组织校董会帮助管理学校。中央民委派王云任教员。学校的校舍和炊具都是由群众捐出的,为了解决吃菜问题,群众拨出二亩水田作为学校的菜地。
    给学生教什么,这是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在第一次家长联席会上,家长们就提出娃娃念书的目的和对学校的要求。他们说:“希望教汉字、记帐、算盘,将来娃娃们能刷对子、写信、算账”。学校据此制订了由近到远,教些实用知识的教学方针。他们教给学生写本人的姓名、家长的姓名,以及日常生活生产中常用的人、手、刀、尺、菜、瓜果、农具,写各种便条、信件等。算术是以珠算为主,笔算为辅。学校规定上午一小时自习,二小时识字,下午学珠算、劳作,一星期教两次秧歌,星期天也上课,只按老百姓的节日及农忙时放假。
    教学实行小先生制,即让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程度高的帮助程度低的。这是为了解决一个教员进行个别教学的困难。教学中他们提出“四会”原则,即会写、会认、会讲、会用。为了加深记忆,他们把识字课编成山歌调,如教学生“豌豆开花花,山鸡叫妈妈;小豆开花花,拦羊娃娃打木瓜”,只教一遍学生就都学会了,很见成效。
    学校不仅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且十分重视生产教育。为培养、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发动年龄大的学生割马兰草,卖给延园纸厂,换回纸张。另外还开设有手工课,内容是糊火柴盒,要按成绩记分,以此鼓励学生生产,做1000个火柴盒,又能赚3升2合米。
    在教学中,教员很重视学与用的联系,如课堂教学写通行证,他们就让学生检查来往过路人的通行证。因为学了有用,就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裴庄小学不仅是教育的中心,而且是当地文化活动的核心。教员除教学工作外,还兼任乡文书工作,一方面帮助政府工作,一方面运用这种工作的便利条件,使学校与整个乡的工作结合起来。如乡上搞卫生运动、锄草运动,学校就教学生卫生知识和锄草的常识。同时,教员与乡文化委员的联系也很密切,他们互相配合,进行社会教育,发展了裴庄的夜校和识字组。教员除进行文化教育外,还帮助老百姓打条子,请医生,教育群众努力生产。一个婆姨养蚕,教员设法为她弄到一些桑叶,救活了她几乎饿死的蚕,她感激的对教员说:“你对我这样帮助,我死也忘不了你!”由于教员的模范作用,许多群众都很亲近教员,常送些黄米馍、糕等食品请教员吃,有些群众还要留教员到自己家里过节,群众感到教员是他们自己的人。民办学校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这是整风后小学教育上的一个创造。
    磨家湾小学
    1944年正月,在裴庄提出要自己创办小学以后,磨家湾村民召开了一个会,检查了以往的小学教育,也提出要设立一所学校。3月初,中央民委闻讯,派青委的田心等二人经市政府介绍到磨家湾调查。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民委的帮助下,迅速完成了学校的一切筹备工作,学校于3月28日与裴庄民小联合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时有学生17人。校长是磨家湾村长马光誉,教员是田心。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是由家长联席会议公推的,代表村民管理自己的学校。
    学校以识字教育为中心,材料多选自民众课本。由于教学内容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学了就能用,所以学生提高较快,家长也很欢迎。学校除正常教学外,还设立了夜校。夜校学生都是成年的农民。这些农民为什么自动地愿意学习文化呢?正像夜校学生安庭照所说的:“墙上贴的标语,别人一看就解下了,咱一满是黑个洞洞的,不知道写的是个啥?尔格(现在)咱也识下几个了……”。学校还经常开展卫生工作,通过夜校调解群众间的纠纷,这就减轻了区乡政府的行政事务,使他们能集中精力领导生产。
    杨家湾小学
    要在北郊乡自己办一个小学校,是由杨家湾村长李仲清和村民侯学林、曹万祥提出来的。经过延安市政府积极领导,在杨家湾居民工作委员会的帮助下,学校于4月23日正式开学。群众公推高乡长为校长,李仲清为副校长。
    杨家湾小学是在群众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学校开办之初,没有校舍,没有教员,缺乏经费和桌椅黑板。为了解决校舍,李村长出石窑一孔,工人李炳辉和各村居民多人出工,把窑洞修得整齐干净作为教室。当讨论学校经费时,侯大嫂自动捐助小米两大斗,还借出家具给学校用,其他有娃娃上学的家庭也都依经济情况自动捐助。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群众的捐助下,解决了办学的校舍和经济问题。没有教员,缺少桌椅黑板,杨家湾居民工作委员会派去陶端予当教员,教员自带口粮和菜金,以减轻群众负担。居民工作委员会又紧缩机关用具,抽出黑板桌椅粉笔帮助学校;工作人员也捐助笔墨纸张,帮助贫苦学生入学。
    为了适应农村环境,照顾农活的特点,杨家湾小学的教学时间没有一定的成规,完全以农忙需要为标准。平时除星期日外,有劳动假,只要学生家中有劳动,经同村同学证明,便可随时回家。学校的教学内容完全结合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识字课就教学生写自己的名字,父母亲的名字,本村、本乡、本区、延安市、陕甘宁边区和中国的名称,村长、乡长、区长的名字,牲畜、瓜果农作物的名称和度量衡单位丈尺寸分、斤两钱分、垧亩分厘、元角分厘、石斗升合等等。应用文则是教学生写路条、收条、借条和卖物发票等。算术是从日常用的数目字学起,又实地教学生过秤、丈布、秤粮食、认票子。唱歌课也是配合当时的社会活动和生产需要进行,如把读书的好处与在家要尊敬父母、好好劳动的内容编成歌子教给学生。自然常识课,也是结合刮风、下雨、打雷等自然现象进行讲授。
    女教师陶端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她总结出许多极其宝贵的教学经验,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第一、在一切课程中尽量先从实际事物着手,从实际试验出发,然后再写再记。第二、先由教员提出讲授题目,后由学生发言讨论,在讨论中教员随时插问,予以启发,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如她当时搞的“联条子游戏”、“吹粉笔游戏”、“锄草游戏”,生动活泼,对启发学生自觉的学习精神很有帮助。第四、采用小先生制,让学生帮助学生。
    在教育管理中,陶端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的方法是:着重个别说服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什么不要那样而要这样,尽量启发学生的自尊心,奖励学生的微小进步,发扬他们的向上精神。组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发扬好学生的优点,使他们起积极作用。使学生做家庭的好娃娃,边区的好公民,是学校教导学生的方针。因此教育学生进步,同时影响其家庭进步,杨家湾小学正是这样发挥着学校对社会的作用。杨家湾小学认真贯彻学校、劳动、家庭、社会结合的方针,学校除安排教学内容吸取家长的意见外,在其它方面的活动也尊重家长的意见。为了和家庭联系,学校很重视家庭访问工作。陶端予经常访问学生家庭,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特性,劳动及健康状况,对教员的希望和意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学校还提出劳动要为家庭帮工的要求,在好学生的评选中,把回家劳动的情况,作为主要的条件之一。学校还十分重视帮助家庭开展卫生活动,捕蝇、烧开水、扫地是学校规定学生回家做的三项工作。另外,他们还和杨家湾卫生小组建立联系,参加全村的大扫除及卫生检查,在卫生工作上成了全延安市的模范。帮助开展社会教育,也是杨家湾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为陶端予工作积极,成绩优异,1944年11月,她在边区文教大会上获得特等模范的称号,受到大会的奖励。
    沟门村小学
    这个学校是延安县南区合作社主任刘建章发起成立的。1943年冬,刘建章看到南区一带的人民由于发展生产,生活欣欣向荣,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就计划以合作社的力量为群众办一所学校。后来考虑到群众送子女入学,伙食费用若由每个家长常常操心,实为烦劳,加上有的人家经济上还有困难,于是他与区长及沟门村总社所属的信用社主任李生章筹商创办教育合作社,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获得同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具体办法是以信用合作社公益金项目下的教育经费为基础,招收股金,每个学生只须一次入股1万元,学生的食宿文具及学校的其它费用,统由合作社供给。对于无力入股的家庭,则视其经济能力,酌予减收或全部免收。
    聘请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李生章担任校长。他积极筹备开学事宜,并送给学校菜地五亩。在中央宣传部的帮助下,请延安的薛民锋来校任教员。为了支持办学,乡政府也给学校洋芋地六亩。1944年3月23日,沟门小学在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开学了。
    沟门小学是南区老百姓自己的学校。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家庭和乡村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培养能写会算会治家务的好子弟和能积极领导乡村生产的劳动英雄。因此,教给学生最实用与群众最喜欢的东西,以及与乡村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它的教育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语(与常识结合的识字)、算术(先教珠算再按情况教笔算)两种。教材都是由教员根据南区农村的各种活动及学生实际情况自己编选的。
    沟门小学在管理学生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师生同生活,教师关心学生生活,耐心照顾学生。教师不论在忙着做什么,一发现学生有需要解决的纠纷或问题,就立即前去教导予以解决。二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教师的带动下,学校开学仅3个月,就种洋芋3亩、玉米3亩、棉花1亩、瓜5分、菜2亩,打柴11次,共2699斤。
    当试办民办小学取得初步成绩的时候。边区政府于1944年4月18日,发出了关于《提倡研究范例及试行民办小学》的指示信,提出对小学教育实行“民办公助”。7月,边区教育厅认真总结了杨家湾、沟门、裴庄和磨家湾四个民办小学的经验。8月,毛泽东为边区政府办公厅编辑的《四个民办小学》写了编者按,指出这四个小学共同证实了边区教育工作中的四个重要的原则:一是民办公助的方针是正确的,民办公助缺一不可。二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是正确的,边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三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的方针是正确的,边区的学校应该成为群众文化这动(识字、卫生等)的中心。四是教员对一个学校有决定的作用,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小学教员,是光荣的革命家。1944年夏秋之间,许多县、各个分区和边区,都先后召开了文教大会。边区文教大会确定国民教育的方针和基本原则,就是民办公助的方针和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民办公助的实质是要依靠群众的自觉,发动群众的力量,根据群众的需要。通过群众最易接受的形式,以达到文教运动的推广和普及。”①民办公助方针的确定,是党的群众路线在边区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反映,也是党和边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整风运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找到的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农村办教育的正确道路;需要与自愿原则的提出,则是对边区国民教育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批判和纠正,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办理新民主主义国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
    文教大会后,根据新的国民教育的方针和原则,边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民教育改革工作。小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新民主主义的新公民。新公民要学会1500个以上字和加减乘除运算,具有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政治常识,具有生产劳动的习惯。在办学的形式上,要求分散的农村一般应以自愿的民办村学为主要形式,但同时允许老百姓拥护的好的中、普小存在。乡村学校的学制不求一律,一般的应该废止正规的班级制和学期制,凡学完规定的教育内容即可作为毕业,但教员须在三年内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计划。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使学生更真切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在训导方法上,必须坚决废除打骂和体罚以及其它严重损害学生身体或精神的种种体罚的办法,而以培养和奖励学生的自觉自治精神为主。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联系实际,使学生从事家庭劳动和为社会服务。
    在新的国民教育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改革目标,边区民办小学创造了适合抗战形势与农村特点的办学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米脂高家沟式。这类学校是由变工队创办的。教员的土地由变工队代耕。学制有大娃娃的半日制,小娃娃的全日制,妇女及变工队员轮流的隔日制。教学内容切合群众的实际需要,如识字、开路条、记帐、写约、算术、读报、讲劳动英雄的故事等。米脂高家沟小学教师高怀山,用变工的方式解决学校教员的土地耕种问题,受到边区文教大会的表彰。三、延安杨家湾式。这类学校是由积极分子商议,政府帮助建立起来的,教员由政府选派。三、米脂杨家沟式。这类学校是群众在原来识字组或读报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揽子形式的村学。学生包括儿童和成人,全部不脱离生产,只按具体情况,分早班、午班、夜班上课。教育对象是儿童、妇女、男子并重。无专任教员,由乡文书,本村知识分子或附近小学教员,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义务教学。四、新式的巡回学校。一个教员到各村上课,学生不离本村。每个村都有学习组长,组织、督促学生学习,所有学生都不脱离生产。就教育的内容来讲,结合了农村的实际需要。此外,还有两种适应人口分散环境而创办的学校:一种是“旧式轮学”,就是由几个村共请一个教员轮流在每家上课10天或半月,轮到谁家,教员、学生一起在他家吃饭上课;另一种是以家庭教学为主的“家庭学校”,这种学校是有文化的家长以自家的孩子为基础,同时吸收本村其他儿童进行教学,教学时间接季节不同而有变动。
    在创办民办小学的同时,边区的公办小学也在新教育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得到不少改进。在动员学生上,纠正了强迫命令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适应了群众的需要;在学制上,照顾了农村的环境;学校的活动,注意了与群众的结合,因而获得群众的拥护。在公办小学改革的过程中,边区推广了吴旗县赵老沟小学教员刘保堂结合实际和群众需要办学的经验。吴旗县赵老沟小学是一所最受群众欢迎的公办普小。48岁的老教师刘保堂,自1938年创办该校以来,工作努力,六年如一日。他出身贫苦,曾在革命斗争中受过锻炼,深知群众的感情与需要。他一开始教学,就注意到群众的需要,教给学生许多农村适用的东西,如珠算等。他打破了死板的班级制,摸索出一种类似“活动分团”的办法,例如国语在甲班学习,算术可在乙班学习,并辅之以个别教学,使请生产假的学生没有跟不上班的困难。他年年都办冬学,推行小先生及民教民的办法,开展成人识字教育。整风运动前,刘保堂的正确方法,曾被忽视。整风运动以来,他的办学经验受到边区政府的重视,1944年边区文教大会上,获得特等奖,边区政府给他送了一块绣有“边区教育先驱”的金字匾。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方针部分(下),第567页。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