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小结

刘宪曾 刘端棻


    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密切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实际,密切结合边区的实际,其特点是:小学教育具有干部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多形式、多类型发展小学教育,特别是通过民办公助方针,发展农村小学,更是边区小学教育的伟大创造。
    边区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最基本的一条是:小学教育是从边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小学教育的发展,要与生产相适应。边区小学教育的建设,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1937年和1938年,边区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这时小学教育的发展比较顺利。1939年至1942年边区经济发生困难,人民公粮负担加重。这个时候的小学教育不是顺应经济上的困难而停止发展,着重提高教育质量,相反却强调发展数量,又提出普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结果,群众不愿送子女入学,有些小学徒有虚名。经大生产运动到1943年粮食有余,六畜兴旺,于是从1944年以后,由于贯彻了民办公助的方针,小学教育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这说明,教育的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发展了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小学教育要按照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办理。兴办小学教育是好事,但不能光从一片热心肠出发,必须考虑群众的意愿。有一段时间,边区教育领导部门仅从良好愿望出发,急于求成,不多考虑群众的需要,结果使小学教育工作受到一些挫折。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特别是经过1942年的整风运动,到1943年和1944年才逐渐明确了按群众需要与自愿办学这个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
    第三,办理小学教育,要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山多沟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这是边区的一大特点。发展小学教育,必须根据这个特点,因地制宜。对这个问题,边区教育领导部门,在开始举办小学教育时,虽然也提出要正规化办学的口号,但是没有强调集中办学,因此,还能适应边区农村分散的特点,使国民教育得到发展。后来,强调集中办学,这就违背了农村分散的特点,结果越强调集中办学,学生的流动性就越大,群众就越有意见。这个经过成功、失误、再成功的经验教训,说明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举办小学教育,必须由集中办学转变为办分散的村学。
    第四,发展小学教育的关键在领导。从1937年起,边区小学教育采取发展数量、提高质量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无论在数量的发展上还是在正规化办学上,都有脱离边区实际的现象,这是一个失误。1941年采取精简初小,加强完小、中小的方针,也是适当的。但是,没有结合边区实际采取适当分散形式而强调集中办学,又是一个失误。与此同时,提出普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更是不切实际的。整风运动以后,边区小学教育才又走上了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可见领导的正确与否,是办学成败的关键。
    第五,小学教育的发展要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有多少力量办多少事。当时边区国民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经费,二是教师,三是课本。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必然影响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边区教育部门在解决经费、教师、教材问题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困难的。文教大会后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政策,才是边区普及教育的唯一正确道路。这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办小学教育事业也是如此。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