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小学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从1937年到1945年,边区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办起了一所伊斯兰公学,六所伊斯兰小学,一所蒙回学校,三所蒙古小学,共有学生约600名。
(一)伊斯兰小学
六所伊斯兰小学是:新正县伊斯兰小学(1937年创办),曲子县三岔乡伊斯兰小学(1940年创办),延安回民小学(1941年创办),定边伊斯兰小学(1942年创办),曲子县曲子镇伊斯兰小学(1944年创办),盐池县北关伊斯兰小学(1945年创办)。另有定边民办伊斯兰公学(小学性质)。这些学校有的办起来,因种种原因停办,后来又办起来,如新正县伊斯兰小学,1937年就创办起来,1940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学校被迫停办,1945年在县长郭廷藩亲自过问下,又办起来。下面着重介绍两所规模比较大的小学。
(1)定边伊斯兰公学
定边伊斯兰公学,创办于1941年10月,是定边回、汉民共同创办的民办学校,校长是回民金浪。设校董委员会,管理学校的事务。初创时只有12名学生,到1944年10月,已发展到56名。由于学生人数增加,校舍已不够使用,校董会在当地回、汉商民中发起募捐,共捐款170万元,修建新校舍15间,解决了学校的需要。
课程设有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常识,回民学生还教阿拉伯文。回民群众对学生学习阿文,十分满意。
伊斯兰公学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性,它承担了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任务,不仅使少年儿童得以入校读书,而且使回民青壮年,家庭妇女也能接受教育,提高文化,因而极受群众欢迎。
(2)定边伊斯兰小学
定边伊斯兰小学是一所民办公助学校,1942年由政府拨款创办。校长杨彪,副校长金浪;校董委员会由杨彪、阎毅臣、金三寿、哈阿等组成,教师有马立凯、胡世显等四人。该校初创时,有学生56名,校舍八间,至1944年5月,学生已发展到近200名。同年7月,由定边市长、商会会长发起募捐几十万元,政府又拨款一部分,增修校舍15间。学校的班级编为六个年级,因教师人员有限,学生分别在三个教室上课,每个教室两个年级,由一位教师复式教学。
课程设有语文、算术、珠算、政治常识,阿拉伯文、音乐等。其中只有语文和算术有课本,其它课由教师自编教材。
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当时边区的物质条件极为困难,校舍全是用泥土筑墙建成的,教室的桌凳也是用泥做的。没有钟表,自制日规,掌握课时。
教师待遇,除每人每月发给六十斤小米外,其余的生活必需品均由自己解决。学校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生产劳动,种菜,开办工厂,加工面粉,纺线,织粗毛呢等。虽然生活艰苦,工作紧张,但学校的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尊师爱生,蔚然成风。学生中也有少数汉族学生。回、汉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努力学习,毫无隔阂。
(二)蒙族小学
从1936年开始,就有成批的蒙古族群众来到边区定居下来。随着生活安定,经济发展,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发展。1937年9月在定边创办了回蒙学校,创办该校的宗旨是:为了使汉、回、蒙民族更加亲密团结,提高回蒙民族的文化政治水平。该校设回民班和蒙民班,一个月毕业,课程有回蒙问题、统一战线问题等。
在巴勒葛素和哈拉西里两处蒙古族聚居区,兴办蒙族小学两所。吸收蒙、汉儿童入学,学制三年,每年学校各有学生50名。课程设有蒙文、汉文、算术、常识、卫生、音乐等。按照蒙族宗教习惯,蒙古族学生,每周念经两次。学校组织学生在课余参加生产劳动,种菜、纺毛线,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家庭贫寒的学生,学习费用,由学校供给。
另外,在靖边城区原有一所蒙民小学,校内有学生30余人。原来的学习内容,只限于蒙文圣经。后在当地驻防的八路军部队帮助下,学校增设了常识和算术课程。部队还赞助经费三万元,支持办学,表现出军民之间的亲密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