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社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边区政府除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各种类型的正规学校外,还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事业。边区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享受到平等权利,经济生活有了改善的情况下,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知识。例如:延安清真寺阿訇马生福,在1944年参加了边区文教大会后,很重视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事业,他在动员群众时说:“回民文化特别落后,人人都是睁眼瞎子,这是危险事情。”三岔回民乡伊斯兰小学,因缺教师而停办,在该乡的选举会上,群众纷纷提出意见,批评乡政府对伊斯兰小学帮助不够,选举后,新任乡长亲自兼任该校教员,使该校重新开学上课,受到回民群众的好评。以上事例说明,回民群众具有发展文化教育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党的文教方针和群众要求发展文教事业的积极性结合在一起,汇合成一支强大的力量,边区少数民族的社会教育,犹如春天的幼苗,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并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一)利用宗教形式,开展识字活动
回民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每礼拜五(主麻日),每个回民都必须到清真寺去念经。曲子县清真寺阿訇李正兴先生利用主麻日开展识字读书活动。在每次进行宗教活动时,要求群众提前到清真寺,先给群众读报、识字,每次教七个字,到十二点时,再进行宗教活动。这种办法实行后,群众一致认为是个好办法,都按时集中,愿意坚持下去。
关中新正县一乡清真寺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开展社会教育。其它各处的阿訇也积极推进社教发展。
(二)利用学校附设夜校、家庭识字组、黑板报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定边伊斯兰公学,利用学校的师资条件,办夜校三处,吸收成年人68人参加学习,进行扫盲。还推行小先生制,组织家庭识字组,帮助回族家庭妇女扫盲。因为回族妇女受到旧习俗的束缚,不能外出参加社会活动。所以家庭识字组,使她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定边盐场堡创办回汉盐民半日学校,开展识字活动
他们利用打盐的间隙,组织回汉民识字,做到打盐和识字两不误,也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一种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