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中等教育的教材

刘宪曾 刘端棻


    (一)1937年至1940年以抗战建国为中心的教材
    边区各中等学校的教材,边区教育厅只有总的要求,基本上由教员根据各校教务处制定的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进度,自行编写提纲或讲义,付印前教务处初次审核,再送教育厅审定(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一点很少做到)。抗战初期,各中等学校大多摹仿高等干部学校,偏重政治教育,忽略文化教育,教材内容主要以国防教育为宗旨,以抗战建国为中心。例如鲁迅师范学校,政治课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为教材;中国地理以抗战地理为主;中国史主要讲中国近代史,以李鼎声著的《中国近代史》为主要教材;自然常识以防空防毒及日常卫生知识为内容;算术主要是复习高小算术与学珠算;民众运动以洛甫的“民运工作八个原则”为主要教材;社会科学内容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哲学等;国文则以富有民族思想的各种文章为内容。再如边区中学,教材内容以“抗战建国之急需”为前提进行选材。政治课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政治常识(国家、阶级、政党等)、社会科学常识为内容;国文则讲记叙文、说理文。记叙文内容多选自胡风主编的《七月》、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等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说理文讲社论、毛泽东的著作及鲁迅的作品;历史以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为主;中国地理主要讲国防要塞、交通、地势、物产、战区形势、失地与收复失地状况,外国地理多讲政治、历史地理。1939年,边区师范学校成立后,各科教员编写了政治、国文、社会科学常识、本国史、世界史、本国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常识、国防教育概论、算术等讲义,内容也多政治化。例如国文,其内容一部分是政治论文(从《解放》和《新中华报》上选材),另一部分是文言文,至于常用的应用文、语文知识则很少。有些教员在国文课里大讲政治论文,讲辩证法,把国文当作政治课,忽略了国文教学目标。再如算术教材,为了要和抗战有联系,采用许多抗战的数字,有时找不到适当的数字,就生硬地采用了一些很大的数字,使学生不易接受。总之,教材内容政治化是边区各中等学校初期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虽然偏重了政治,但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边区师范学校为例:教材是根据《国防教育基本原则》、《战时小学教育》、《苏俄新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新教育大纲》等书编成的,内容多是一般的抽象原则,很少接触到边区实际存在着的问题。如政治课,讲民主集中制只讲一般原则,教员对于阶级、国家、革命、社会发展史、辩证法等一般原则问题讲得很多,对于边区的一些实际问题,讲得很简略。再如军事课,教材内容主要是持久战、游击战术、政治工作、兵种、武器、根据地经验等一般原则,对于某些实际问题、应用知识则讲得很少。同时,这时期的教材还存在着没有完整的体系,各科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
    以上是边区中等学校初期教材的一般情况。虽然它的教育内容还没有和边区人民的需要更好地结合,但它确是一种新教育的雏型,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方向。
    (二)1940年下半年至1943年教材内容有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边区各中等学校的教材除公民、历史、国语的内容略有改变外,其它均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学、师范的课程标准及国民党统治区的课本略有增减改编。以边区师范学校为例:1940年下学期至1942年上学期,科目有公民、国语、历史、数学等16门,其中有12门的课本是根据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课本改编的,新编的仅有公民、国语、历史、音乐等4科,其内容与边区实际联系甚少。如公民课本的内容有边区问题(包括历史、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等)、统一战线、阶级、国家、政党、殖民地、帝国主义、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辩证法、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社会发展史等,然而关于边区问题所谈到的是空洞的内容;又如国语课文,该校四、五、六班国语教材所选的49篇文章,多偏重文艺文,应用文甚少,反映边区生活的一篇也没有。鲁迅师范的教材内容由以抗日为主转变为以科学为主,但这种科学很少讲边区人民所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而是讲了很多抽象的一般的原则,讲了很多火车、轮船、电器、机械等。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偏向:一种是对旧的中学所遗留的教育内容改造得太少,学了一些不急需或用处不多的科学,不适合边区农村的社会环境与抗战生产的实际需要,犯了形式主义的毛病;一种是提出了过高的政治和思想要求,把许多政治的社会科学的名词和概念一齐给了学生,结果由于内容太深,教师教不了,犯了教条主义的毛病。
    1941年,边区教育厅组织力量编写了部分统一的中等学校教材,有国语、历史、算术等。如编写了统一的中等学校《历史》教材,还规定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许立群的《中国史话》、辛安亭的《中国历史讲话》为参考书籍,但是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还是用了自己编的教材。1942年,边区教育厅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和《陕甘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程草案》,规定了中等学校教材的编写原则:“教科书,由边区教育厅计划编辑之;学校自由采用或由教员自编教材,须适合中学课程标准,并须于每学期终将全部教材汇送教育厅审核。”①同时发行了统一的国语和历史教材,其它教科书如算术、代数、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则用开明书店出版的教材。但实际上直到1943年各中等学校在教材内容上都没有大的变动。
    (三)1943年到1945年的教材
    经过整风运动,对于旧的教育内容和教条主义倾向作了严肃的批判,对于从边区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育有了较明显的认识,学校也增加了一些有实际用处的课程与教材,如边区建设、医药常识等。边区教育厅又规定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即文化与政治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边区实际建设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革命观点、群众观点与劳动观点。同时组织力量进行第二次统一中等学校教材的编写工作(未全面完成)。如1945年出版了胡乔木编写的中等学校国语教材《中等国文》,全书共六册,每册30课,各课后面附有教学参考、注释和习题。它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册——说与写的最初步常识、简单的应用文、边区的各方面、华北敌后解放区和抗日战争、最初步的群众观念、学习态度。第二册——词和句、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放区与国民党区的比较、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地理与生物的一些知识。第三册——词和句的进一步研究、民族主义、投降主义和国际主义、工作态度、历史与科学的一些知识。第四册——修辞的常识,更多的历史与科学知识、学习方法。第五册——作文的常识、汉语、汉字和文言、白话、中国文学的常识、文学所表现的政治。第六册——高级的应用文、对敌人的斗争和对自己的斗争。这本教材的特点是:(1)它首先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国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说会写,而不是要学生成为文学家”,这是一个纠正过去的一种偏向的明确规定:二是使学生得到正确的人生观与多方面的知识兴趣。根据这两个原则,这本书的选材打破了以前国语教材偏重文艺或偏重政治的缺点。一方面对于常见的各种体裁的文学兼容并包,同时对于语文应用的若干重要规律的说明也列为正式课文,借以说明国文也是一门科学。(2)不但着眼于语文规律的价值,而且着眼于政治价值与一般知识的价值。语文的知识范围不但尽量顾及边区读者的直接需要,以免不切实用;而且也尽量顾及他们的间接需要,以免限制眼界。(3)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细朴实的作风,从各方面启发和灌输革命的思想意识,以便提高文化知识与写作技能。这从第一课“刘志丹”直到第六册最后一课“论知识分子”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与目的。(4)文章编排细致,组织严密。每五课一个单元,包括三课普通文章,一篇应用文,一篇语文知识,有系统、有步骤、有中心。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刘志丹”、第二课“困难压不倒他”;第二单元第六课“接近群众”(王玉堂同志群众工作方法),第七课“说服群众”(张清益的宣传方式)都各有不同,然而是有密切联系的:第一单元的五课讲了边区的过去和知识写字的问题,第二单元就转入边区的现在和讲话谈话的问题,这使得学生感觉有趣,可以灵活而深入地理解问题,也使教育者可以明确在一个阶段内把握一定的教育中心。(5)应用文和语文知识打破了旧的死板的模式,多注重于具体的灵活实用。如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识字、书法和字体,第二单元是记录、句读和语调,第三单元是书信、说和写,第四单元是契据、表格,第五单元是黑板报、六个为什么等。(6)每课后面附录教学参考、注释和习题,它把每课文章的意义、组织形式、词字解释以及习题中启发学生思想、扩大认识、深入理解问题等都涉及到了。这不仅使学生容易进行预习和复习,而且对教师掌握教学法也有很大的帮助。其它如算术、历史等科都有统一的教材。新的教材和边区的实际紧密联系,基本上纠正了过去学用脱节的偏向。然而,实际教学中又产生了另外一些偏向:
    1.规定课程教材大纲有的太广泛、太复杂,教员教不了,学生学不了。如“边区建设”,内容包括边区史地、边区党政军民的组织、边区政府的政策法令等。有的则太专门化,学不通。如“医药知识”,内容包括边区实用的卫生营养与防疫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法、急救与护理知识、保育知识等。
    2.虽然注意了与边区实际相结合的教育。但忽视了必需的一般知识的学习,把实际狭隘化了。如政治教材多半讲的是些文件、社论,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政治常识,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历史教材只讲近代不讲古代,只讲教训不讲事实;地理教材只讲政治经济地理,不讲自然地理,重视乡土地理,忽视世界地理。这样就难以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降低了学生兴趣。总之,这一时期许多中等学校又陷入狭隘的实际圈子,走上了经验主义的偏向,直到1946年中等教育会议上才得到了纠正。
    (四)解放战争时期各中等学校的教材
    1.以战时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教材
    1946年,陕甘宁边区实施了战时教育方案。边区中等学校各科教材内容是:国语、政治及公民课,着重培养革命观点、群众观点、坚决勇敢的精神,并向学生解释美国对华侵略政策及蒋介石封建买办性的法西斯专政和实质;史地课以发扬民族气节与反抗强暴的历史传统及英雄、革命烈士英勇奋斗的史迹为重点,并联系战争形势说明各解放区的概况,以提高学生保卫边区的高度热情;理化、自然或卫生课增添了防空防毒、急救看护、制造火药,地雷等实用知识;体育课增加了简单的军事训练、学习侦察通讯、站岗放哨、坚壁清野、埋地雷、掷炸弹等实际技能。
    2.对新解放区教材内容的改革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新解放区日益扩大。对于新解放区各中等学校原有的旧教材和教育内容,边区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改革:第一,凡包含法西斯毒素、反共反人民的教材,立即停授。如废弃旧公民、伦理、童训、军训等课本。第二,政治成分较浓厚的各科教材如国语、历史、地理,采用边区教育厅编印的课本;政治常识在教材未正式印发前,暂时从《群众日报》选材,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并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新的纪律、思想、生活教育。第三,数学、理化、卫生等则暂依旧本,或加以必要的删改后讲授。例如新区初中教材是这样规定的:政治、国语、历史、地理等教材统编发行;其它如数学、动植、理化、卫生等,暂选用国统区版本,教学时可酌加增删。这就基本上解决了新区中等学校的教育内容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当时边区人力、物力的限制,边区教育厅曾两度组织编写统一的中等教育教材,但都未完成,其教材的解决办法,主要是各校选材,各科教员自编,学校油印应用。这样做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是:浪费教员时间,重复现象严重,没有计划性;教材质量低,间有错误;同样一种教材,各校深浅不一,进度不一。优点是:能够具体地适应教育要求与学生程度,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打破教死书,调动了部分教员的研究精神与创造性。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第28页,(中)第42页。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