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一方面要承担抗战经费的供给以及边区政府和中央机关、留守部队的财政开支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另一方面又要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奠定经济基础,担负起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后方的战略任务,实行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大发展。
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最首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加强边区的自给能力,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供给,支持长期抗战。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提出并实行争取外援、休养民力和支持长期抗战的方针。边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是: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以公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协调发展的政策;在产业结构上,实行农业第一、工业第二(主要是手工业)、商业第三的方针;在财政方面,实行照顾各方利益,适当征粮征税,合理负担,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生产自给的政策。根据上述总方针和总政策,边区政府在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等各方面,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及时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除此之外,边区政府还实行了许多新的政策,如在税收方面,取消了过去的42种税收,只征收盐税和部分货物税;在土地政策方面,边区早在1937年3月就停止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后来又在政治上恢复了地主、富农、资本家的公民权。边区政府还明确宣布欢迎资本家到边区投资,奖励工商业者发展边区经济。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调整了边区各阶级的关系,取得了边区人民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并为边区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陕甘宁边区也是贯彻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最早和最为成功的地区,根据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边区实际的具体政策,不仅是边区的各种经济成分得以发展,也为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榜样。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因素,使各阶级各阶层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不论贫富都予以保护,都有资源和工具进行生产,改善生活;各种经济成分在边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互为依存,相互辅助,共同发展。这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抗日战争的总任务相适应的,也是与当时边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① 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新中华报》193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