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 西北苏区的行政区划

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1931年后由刘志丹、谢子长等人领导下,在陕北游击战争中逐步创建的。初期为陕甘边和陕北两小块根据地,后来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展,于1935年春连成一片,西北苏维埃根据地(以下简称西北苏区)初步形成,并逐步扩大到北迄长城沿线,南抵“北山”南缘,东临黄河,西接环江的30个县。西北苏区包括陕西省的府谷、神木、米脂、佳县、绥德、吴堡、横山、靖边、定边、保安(今志丹)、安塞、安定、清涧、延川、延长、肤施(今延安)、甘泉、宜川、鄜县(今富县)、中部(今黄陵)、宜君、同官(今铜川)、耀县、旬邑等25个县;甘肃省陇东的5个县;宁县、正宁、合水、庆阳、环县(以上两省各县均为旧行政县置,与两块根据地的新设县置有区别)。在这个广大区域,除定、庆、环、鄜、中、宜等为游击区以外,大部分为苏维埃巩固区域、并占有6座县城。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为了加强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撤销了原设的陕甘晋省及省苏筹备委员会,重新划分了西北苏区的行政区划,设立了陕北、陕甘两个省和关中、神府、三边3个特区。陕北省基本上仍为原陕北根据地的辖区(除神府苏区以外),包括清涧、绥德、米脂、吴堡、延川、宜川、延长、秀延、延水、延安、安塞等县和瓦窑堡市。陕甘省仍为原陕甘边根据地的辖区(除陕甘边南区以外),包括甘泉、富县、保安及甘肃的陇东部分地区(1936年陕甘省和三边特区无形取消)同时新成立了陕甘宁省。关中特区为原陕甘边南区、包括旬邑、淳化、耀县、正宁、宁县等。神府特区为原陕北根据地的神府苏区,包括神木、府谷两县。三边特区还未成立。
    由于内战,各省、特区所辖县以及各县所辖区、乡之行政区划,经常变动。如红军西征后新建了曲子、环县、赤安、盐池、新正、新宁、淳耀、赤水、固北、定环等10多个县的苏维埃政权(当时归属陕甘宁省苏所辖)。直到“西安事变”后,根据地出现了相对的和平环境,其区划才基本稳定下来。此时,陕北省所辖的地区有:延安、子长、安塞、安定、横山、靖边、新城、志丹、延川、延水、延长、清涧、绥德、甘洛、红宜、鄜县、秀延、蟠龙市;陕甘宁省所辖有:曲子、环县、元城、定边、盐池、安边、赤安、华池、固北、黑城、豫旺;关中特区所辖有:宁县、新正、赤水、淳耀、中宜;神府特区所辖有:神木、府谷、佳县,共计37县。
    193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陕甘宁苏区为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相当于省一级的一个特区。为使特区行政区划与国民党省属区划保持一致,同年7月前后,将原陕北省改为陕北东、西两个分区;将陕甘宁省改划为陕甘宁分区;将关中特区改划为关中分区;将神府特区改设为神府县,取消原省和特区的名义。同时将各分区以下区划作了部分调整,主要是取消、合并了一些原在游击战争时期新成立的县。另外有些地区又被国民党军队侵占。因此,调整后的区划为:陕北东分区辖清涧、绥德、富县、红宜、延长、延川、延水、甘洛8县;陕北西分区辖靖边、新城、志丹、安定、安塞、横山、子长7县及直属之蟠龙区;陕甘宁分区辖曲子、固北、华池、盐池、定边、环县、赤安7县;关中分区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另有延安县和神府县由西北办事处直接领导。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谈判,蒋介石承认了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于是根据谈判协议,1937年9月6日将苏维埃西北办事处更名改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此期间,林伯渠曾于7月和12月先后两次将所拟陕甘宁边区管辖区域之方案呈请国民政府备案,呈报区域为:陕西省属的肤施(即延安)、甘泉、鄜县、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靖边、定边、淳化、旬邑、洛川;甘肃省属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环县、镇原、靖远;宁夏省属的盐池、固原、海原等共23县及神木、府谷各一部分。1939年2月,林伯渠再次签呈国民政府行政院,除重申上述方案外,并说明为行政管理方便,要求国民政府将洛川、镇原、固原、海原、靖远5县仍归隶原省、另将早已划归八路军驻防的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5县划由边区政府直接管辖。
    蒋介石虽然承认了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存在,并且承诺边区管辖23县(说法不一,有25县和26县之说),却一直不予明确公布,而且拒不将所承诺的23县中有些被国民党强占的县份交还边区政府,因而边区政府成立之时及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边区实际所辖范围仍为1937年9月前西北办事处所调整之区划范围。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编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