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创办难民工厂

吸收难民、贫民参加工业生产,可以产生赈济难民、贫民,与发展边区手工工业的双重之效,陕甘宁边区决定创办难民工厂。工厂中有关赈济的工作归民政厅管理,生产经营归建设厅管理。难民工厂主要有难民纺织厂、难民硝皮厂、难民农具厂三个工厂。
难民纺织厂:1938年8月由民政厅筹备,由建设厅管理。创办资金起初是由国际友人兰道尔先生捐9300元,意欲建设卫生材料厂,解决边区医药卫生之需要;后国民政府拨来银款10万元,部分作为创办难民工厂费用。1939年底该厂交中财部所属之工业处;1940年10月,复交建设厅工业局管理。厂址初设于安塞二区高桥镇,因交通不便而迁至延安西川口;1939年6月,河防吃紧,又迁至志丹县三区永宁山;1941年1月决定在安塞二区五乡段庄建厂,3月份正式开工,7月复由永宁山迁回段庄。
该厂的创始人是吴生秀、袁光华、朱次复等。工厂的组织情况是:厂长吴生秀、副厂长李忠、技师朱次复。厂长下设工务、总务两处,工务处长由朱次复兼任,设助理员1人,辅助处长工作。该处下分设机织、针织、纺线、浸染各科,每科设科长兼事生产,科下设股。总务处长霍学衡,该处下设采销、保管、会计、庶务等科,每科设科长,并按事繁简酌设科员。该厂职工数目,逐年有所变化,列表如下:
根据1943年6月调查材料,工厂的设备情况是:厂房120间、窑洞210孔、大礼堂1座(可容千人)、马3匹、骡19头、铁机38台、木机18台、毛巾机6台、合股机7台、整经机4台、络纱车104架、缝纫机1架、织袜机8台、6寸织毛衣机1台、水力动力机1架、大弹毛机2台、畜力小弹毛机1台、打毛机2台、木工工具全套共4份、2尺车床1部、老虎钳8付、大小手摇钻2部、小钻床1部、木旋床3部、木钻床1部、汽车发动机1座、翻砂工具2套、红炉2座、砧子2座、铁锤10把。
该厂建立之初以毛织为主要生产,因技术所限,又改为棉织为主,毛织为研究试验性质。1940年毛织有所改进,1941年开始发展,出品较多,但原料缺乏,仍以棉织为主要生产。1938年生产粗洋布100.5匹、纱布40匹、毛巾2713条、毛纱173斤、毛袜99双、毛衣90件、围巾50件、线衣20件、线袜8820双;1939年生产粗洋布1200匹、里子布763匹、细洋布20.9匹、土布1.5匹、纱布75.5匹,帆布103.5匹、毛呢116.8匹、冷布63.5匹、色条布41.5匹、斜纹布161.5匹、毛巾16278条、毛纱2637斤、毛袜5718双、毛衣387件、围巾6条、线衣23件、套帽头5顶、毛被套27床、毛毡28床、丝袜11234双;1940年生产粗洋布1205匹、里子布566.8匹、细洋布187.9匹、土布217.6匹、纱布565.3匹、毛呢142.4匹、斜纹布123.5匹、毛巾720条、毛毯419床、毛纱5103.4斤、棉纱1253.3斤、毛袜949双、毛衣74件、毛被套329床、毛毡312床、毡帽674顶、线袜3353双;1941年生产粗洋布4248.4匹、里子布334.6匹、细洋布6匹、土布181.1匹、纱布634.4匹、毛呢114.7匹、斜纹布104.7匹、毛巾5332条、毛毯7859.6床、栽绒毯3床、毛纱1828.7斤、毛袜1471双、毛衣5件、毛被套2573床、毛毡1733床、毛口袋815条、线袜16811双;1942年生产粗洋布2551.3匹、里子布336.5匹、细洋布438.1匹、土布2132.8匹、纱布230.5匹、毛呢38.3匹、斜纹布191.3匹、毛巾14047条、毛毯10071床、栽绒毯54床、毛线938磅、毛纱6239.5斤、毛袜8双、毛被套1258床、毛毡2080床、毡帽1顶、毛口袋260条、毡鞋89双、线袜11959双。
从1938~1942年总计生产粗洋布9305.2匹、里子布2000.9匹、细洋布652.9匹、土布2533匹、纱布1545.7匹、帆布103.5匹、毛呢412.2匹、冷布63.5匹、色条布41.5匹、斜纹布581匹、毛巾39090条、毛毯18349.6床、栽绒毯57床、毛线938磅、毛纱32433.6斤、棉纱1253.3斤、毛袜8245双、毛衣556件、围巾56条、线衣43件、套帽头5顶、毛被套4187床、毛毡4153床、毡帽675顶、毛口袋1075条、毡鞋89双、线袜52177双。
以布匹生产为例,1938~1943年布匹产量为:1938年120匹,1939年2329匹,1940年2494匹,1941年5016匹,1942年5598匹,1943年7524匹。总计23081匹。
为办好工厂,提高产量和质量,该厂还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是:(1)实行经济核算制,对生产出的每种成品,都要进行核算,该品成本多少、质量如何、产量高低。
(2)实行领导一元化,整个工厂由厂长一人负责,各科由科长负责,下级服从上级,从厂长到股长,都要建立领导一元化绝对负责的制度。
(3)发挥技术效能,充分利用机器效能。负责工务的人员必须经常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在生产上,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技术才干与其积极性、创造性。
(4)正确处理人事问题。领导者要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处理问题把握原则,力求迅速。并做好巩固工人队伍的工作,使其安心在厂做工,使人员尽量稳定。要把生产积极、经过长期考验、革命历史较长的同志团结起来,使其帮助一般工徒共同前进。要建立与实行奖惩制度,用奖惩分明的事实教育工友。各科发生人事问题,先由本科负责人尽力解决,不能解决者,再送人事科处理。
(5)加强教育,增强纪律性。必须加紧厂内教育和文化娱乐工作,号召大家向先进工作人员和工人学习,遵守纪律,安心工作。须知一个没有教育、没有纪律的工厂,要办好是不可能的。
(6)改善工人生活。要想各种办法逐渐改善工人生活,发动群众帮助总务科,实行监督,严防贪污腐化浪费现象发生,把伙食经费完全用于改善工人生活上面。并发展农业生产,开办食品合作社,鼓励工人投资,工厂拨款帮助等来改善工人生活。
(7)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领导。领导人须经常了解情况,有事同群众商量,与群众共同努力,使计划与决定完全实现。同时领导要经常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能使计划决定完全实现;领导与被领导人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大家齐心一致,才能把工厂办好。
(8)厂内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帮助。党、政、工三方面须互相配合与帮助,全厂职工实行思想统一、组织严密,人人紧密团结、大家行动一致,努力工作,工厂一定会办好。
难民硝皮厂:边区政府派惠彦祥等人筹备,于1938年9月建成。该厂最初隶属于边区建设厅管理,1939年底交中财部经营,1940年复交建设厅管理,1941年秋转交军委经建部,10月交军事工业局管理。创办时厂址设于志丹城内,1940年9月迁至安塞县二区沟槽渠。
在建设厅管理时期,厂名为难民硝皮厂,由于产品销路不畅,遂将产品由硝皮改为制革,交中财部后乃易名为兴华制革厂,该厂交军工局后又改名为军工局第八厂。在资金方面,筹备费3000元;1939年底共增加资金20000元;1940年9月结算盈余17000元;年底交中财部时交拨资金63000元,共计增至10万元;1941年3月由后勤部经建处投资20000元,边区工业局又投资30000元,移交军工局后,将结算150000元盈余转作资本,共计300000元。此后,由营业性质转为供给性质,至1943年春,资产共值300余万元。
硝皮厂在志丹县时期,厂长惠彦祥、技师张秀珍利用公家窑洞雇老百姓硝皮;改为制革厂时,曾动员老百姓20余人参加生产。1939年春修补厂址,5月份由建设厅派来勤务、马夫、伙夫等充当学徒。其时有厂长、技师、管理员、保管员、伙、马夫等7人,学徒10名,全厂17名,设备极为简单。1940年底,工作人员和杂务等7名、工徒18名,共计25名。1941年工作人员32名、工徒92名,共计124名,设备亦随之增加。1942年与军工六厂合并后,工作人员增至69名、工徒增至98名,共167名。在厂房建筑方面,有窑洞78孔,平房81间。生产设备上,制革股有大铜锅6个、瓦缸110个、清水池2个、灰池6个、水槽15个、蒸汽锅1个,转鼓6个;皮件股有缝纫机9架;鞋工股有工具454件。
该厂生产从1939年开始,起初是硝皮革大衣,卖给老百姓和机关杂务人员,后改为制革。1939年制皮毛革3000余张;1940年9个月,鞣制羊皮、面革、毛革7000张;l941年生产分为制革和皮件两部:生产羊皮面革11000余张,绵羊毛革7800余张,牛皮革430余张,条毡125条,毛包子360对;1942年生产山羊皮面革12700余张,园口皮鞋376双,大底鞋1177双,布鞋9067双,皮帮布底鞋1078双,腰皮带1500余条,牛皮革365张,羔皮91张,枪皮带1340条,干皮带337尺,皮胶1900余斤,条毡591条,毛包口袋共713对,以及其它皮件铁件等类。
难民农具厂:1939年创办于延安县的高桥川,4月间开工。
厂长靳希道,技师吴崇陵,起始有工人、学徒、职员35名,因技师人才与学徒未招齐,尚未成立各生产部门。
农具厂不仅可以制造农具、炊具,而且可以帮助其它厂修理机器和翻砂,所以有两用之效,它一面在各地物色人才,一面购置应有之工具和原料,其动力拟改用蒸汽发动,正设法购买锅炉中。在开始小规模生产时,制造的铧、锅等,其品质优于一般市面成品。由于处在试验期,成本则较市面略高,且销路不畅。
农具厂原定投资11800元,应购置的机器和工具依照计划尚未购买的有柴油机一部、钳工铁工用具,业已投资5530元。因为开工不久,尚无盈余亦无亏损。
以上三个难民工厂,不仅对工人、学徒以应有之物质待遇,而且建立了政治文化生活制度,组织了工会和工人俱乐部。工人每日除生产8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外,剩余时间进行政治问题讨论、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
在边区技术基础薄弱、又处于抗战期间,材料缺乏、交通困难等情况下,难民各工厂能在较短时期内,部分开工,且生产出部分成品,供给抗战和人民之需要;同时,这些工厂所收容之难民、残废人和贫民已达数百人以上,实现了以工代赈的目的。而且,自难民工厂开办以后,又推动了边区各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总之,难民工厂的创办,对于抗战建国,安定民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