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刘彦麟


  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的13年,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本文论述了延安精神的灵魂之一是群众路线,强调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提出、群众路线的确立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党的优良作风的概括是党的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分析了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在今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内容丰富,包含多个方面,但是核心和灵魂之一是群众路线。正如美国学者所言:“‘延安道路’的精髓是群众路线,其特点是完全依靠中国人民的创造力。”①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以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建立并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创造了“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②。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以群众路线为基本内容的群众观,才帮助中国共产党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瓦解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观形成的主要标志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为人民谋利益、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原则,但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提高到宗旨的地位是在延安时期。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而做的讲演中提出“为人民服务”、“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不久,毛泽东又在《坚持为人民服务》讲话中指出:“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③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郑重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人民大众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明确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为党员干部的一切言论行动提供了根本依据。
  (二)群众路线的确立
  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同时又产生于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活动。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随后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提出了群众路线的系列观点,如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等,并将之写入党章,标志着群众路线作为成熟的理论形态在党内确立。群众路线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党的工作方法和行动原则,它要求深入群众,实际考察、座谈访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为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党的作风的概括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优良作风的概括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党风上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其中,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确定下来,并将之作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表现予以传承,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经过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党的群众观正式被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熟。最终,在党的各级干部中达成了共识,在实践中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
  延安时期是党的群众观走向成熟的时期,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多个方面。梳理党的文献并阅读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著述,可以归纳出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一)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⑤列宁强调:“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仅认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伟大力量,更将群众观付诸实践,创造了辉煌的13年。毛泽东豪迈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⑧他用着重强调的句式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并要求党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⑨。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党强大的后盾,是党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首先,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党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和动员一切抗日爱国民众,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持久抗战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劳动竞赛、乡村自治等,成立边区工厂、合作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能动性,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奇迹;改造陕北民歌、陇东道情、秧歌、社火等民间艺术形式,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创造作用,不断丰富边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尊重人民群众的认识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认识事物、创造智慧的主体地位。毛泽东强调:“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当时,为了支持抗战、缓解军民供需矛盾,党中央准备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朱德亲赴南泥湾进行考察,向当地人民多次请教,最终向中央建议开垦南泥湾,就是例证。再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毛泽东也多次和艾青、萧军等文艺工作者交流看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建议和要求。
  其三,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延安时期,党充分尊重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创新政权组织形式,吸纳包括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社会阶层,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并在边区实行参议会制度,创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的选举活动。另外,发挥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员干部的批评和监督作用,当边区征购公粮任务过重、引发农民的不满时,我们党立刻削减原征购计划,最终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同时,边区政府还颁布了《施政纲领》、《惩治贪污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惩党政公务人员中存在的贪污腐化、假公济私、蜕化变质、危害百姓等违法乱纪行为,保证了党的纯洁性,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三)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党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此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1)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延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恶劣环境下,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提高经济总量。通过制定“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充分调动边区军民、官民的积极性,扩大边区经济的规模,发展生产力。其次,精兵简政,减少政府支出。通过精兵简政、厉行节约的政策以及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实现了部队和机关的粮食自给,减轻了群众负担。最后,切身改善老百姓的民生。减粮简税,用90%的精力帮助群众解决“救民私粮”问题,用10%的精力解决“救国公粮”问题,尽可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发展医疗和教育,解决边区民众的就医和上学问题,实现了老百姓有所医、能读书的愿望;帮助边区百姓解决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生产和生活问题。通过一系列利益调整措施,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由诅咒“雷劈毛泽东”变为到处传唱“东方红”、“绣金匾”。
  (四)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
  延安时期,尽管有很多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到陕北,但是普遍来讲,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并不高,还存在愚昧落后的思想和做法,与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背离。据统计,当时陕甘宁边区文盲率竟达到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群众教育、提高群众素质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其一,发展学校教育。在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创办了1380多所学校,成立了包括冬学、夜校、读报组、识字组等在内的学习组织。其二,典型带动。重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给群众以典型示范,通过大力倡导和弘扬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教育、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其三,组织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等群众喜欢的形式,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帮助农民摆脱愚昧,破除迷信,讲究卫生。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丰富了边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
  坚持正确的群众观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又多次强调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性。邓小平提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2)江泽民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3)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14)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5)这为新时期我们党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迁,党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是少数党员干部脱离了人民群众,思想上轻视群众,感情上冷落群众,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漠不关心,这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问题,这本质上就是要整治党的作风,恢复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重温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观,要求我们:
  (一)强化宗旨意识
  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把人民群众的立场作为谋划工作、落实决策、化解矛盾的根本立场,把群众是否赞成、是否答应、是否高兴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具体而言,强化科学执政的理念,增强联系、团结、服务群众的能力;强化民主执政的理念,善于听取民意、汇集民智、聚集民力;强化依法执政的理念,在制度框架内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依法执政。另外,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贯彻群众路线
  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开阔工作视野、完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其一,大兴调研之风,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领导干部要下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汲取营养,挖掘群众中隐藏的智慧,防止“闭门造车”、“唱独角戏”。其二,大兴实干之风,真正做到到群众中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真正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权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想办的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要真正做到敏锐感知群众冷暖,关切群众诉求,自觉解决好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医疗、就业、教育等问题。
  (三)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群众观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关键要加强制度约束,使党的干部将党纪国法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外化为行动,真正推进群众路线的贯彻。具体而言,首先是完善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制度,使干部下基层、接待信访等行为制度化、常态化,让党员干部觉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运动式的一窝蜂或者随大流;其次是将干部是否贯彻制度作为评判是否合格、提升的标准纳入考核体系,不断健全完备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选拔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员干部;最后,建立党内监督同人民监督相结合、法律监督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无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人民群众又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要严惩。
  (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报纸、网络、影视作品、文学艺术等形式宣传党的群众路线,通过主题演讲、典型示范等方式宣扬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制度引导、舆论监督等方式推动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
  (作者单位: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①〔美〕马克·赛尔登:《中国革命的延安道路》,载《党史通讯》1984年第12期,第44页。
  ②陈燕楠:《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及其历史经验》,载《组织人事报》2013年1月10日第010版。
  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⑥《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9页。
  ⑦《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1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1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1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14)胡锦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01版。
  (1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04版。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