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论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

王有红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胜利凝聚着种种具有中国时代特征的崇高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处理党内事务的勇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天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研究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反映着延安精神的时代化课题,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一、延安精神蕴含改革开放的思想意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逐步形成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包含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但笔者认为,透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伟大实践历史,考察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延安精神还蕴含着丰富的改革开放思想意识。改革开放的思想意识包含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思想,保持开放、善于学习的思想。
  (一)延安精神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的成熟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在延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在全党率先形成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带领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全党行动的指导。他率先用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率先将战术层面的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从而在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全党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彻底清算了党的历史上对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的“左”和右的错误,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夜,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理论创新,更表现为一种实践创新。在延安,毛泽东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条道路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教给我们的,也不是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更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各革命阶级的,以推翻三座大山为主要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在延安,为适应抗日形势,形成了以“三三制”为基础的政权组织;经济上开展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经济制度,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文化上开展文化要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发展抗日文化和群众文化,大力繁荣陕甘宁边区文化,迅速改变了延安文化荒漠现象。
  (二)延安精神体现了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进取,勇于改革,显示了中共党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改变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政治上,适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形势,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接受民主人士李鼎铭的建议,大刀阔斧的进行机构改革,缩减财政开支,按照“三三制”原则设计政权组织,开始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经济政策,减轻农民所受的剥削。为了克服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亲自开荒种地,减轻人民负担。毛泽东甚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曾对外国记者表示:我们欢迎外国人及外国资本来中国做这些事。中国是落后的国家,所以非常需要外国的投资。在七大的讲话中他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在文化上,提出改革文艺发展的方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要求改变文艺为一部分人服务的现状,主张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演人民群众的生活,要由人民群众做文艺的主体,文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增强文艺的感染力、战斗力。抗战时期文艺要以抗战为主题,宣传抗战,鼓舞士气,抵制倒退,实现了延安陕甘宁边区文化的繁荣。
  (三)延安精神体现了保持开放、善于学习的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尽管地处僻壤,却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结交国内外朋友。政治上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联合中间阶级,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甚至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某些人士也在联合之列。党中央给陕甘宁边区制定了“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方针,制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原则。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宣告: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技术人员与新闻记者(不问他们的出身是地主、富农或者资本家),苏维埃给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见,当时党对不同阶级成分的人持有包容态度。1938年4月,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形象地指出,延安的文化人包括“亭子间”的人(指从国统区来的文化人)和“山顶上”的人(指从根据地来的文化人),实际上还有一些是沦陷区、江西苏区以及国际友人等。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人,不论是给边区政府提建议还是针砭时弊,都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视,听取他们的不同想法。
  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多次欢迎党外人士和国际友人访问延安。访问延安的人包括民主人士如梁漱溟、李公朴、陈嘉庚、黄炎培,国民党爱国将领有卫立煌、邓宝珊、续范亭等,国际友人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格尼丝·史沫特莱、海伦·斯诺、托马斯·彼森、哈里森·福尔曼等,德国记者王安娜、英国记者詹姆森·贝特兰。据统计,仅1938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就接待了7000多人。凡是到过延安的国际友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他们都被共产党人的开放精神和博大胸怀所感染。
  二、延安精神引领和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延安精神本质上蕴含改革开放的思想意识,理论上要求引领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但延安精神产生的时代和环境与今天已经逝去,如何实现引领和推动?就在于要实现延安精神的时代化。不能实现时代化的延安精神,就不能与当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适应,就只能进故纸堆了。
  时代化,就是理论要与时代相同行,理论要体现时代的特征,理论要具有时代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延安精神的时代化,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延安精神进行丰富和发展,作出时代化的诠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延安精神的历史内涵只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的延安时期和特定地域环境下,在面临特殊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背景下,对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动力、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这精神包括著名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这些精神的集合就是延安精神的历史内涵。在今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以延安精神的历史内涵为基础,对其进行时代化诠释,才能彰显延安精神的时代生命力,体现时代价值。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世纪新阶段,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高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也是改革开放的灵魂,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成败。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的改革,假如出现一个资产阶级,那就是失败了。他还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阶段,都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有力武器。胡锦涛在新阶段进一步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绝不含糊”,就是对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世纪新阶段,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阶段中国现实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丰富和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从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到全国农村的承包责任制改革,从深圳特区的建立到全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局面的形成,从“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机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党政分离的机构改革到新阶段“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每一次突破,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因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新世纪新阶段,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改革开放必须从这个具体国情出发,要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改革开放新阶段,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的新变化,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还要看到我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矛盾仍旧没有变,所以还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既要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又要步子稳妥,不断前进。最重要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防“左”,又要防右,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世纪新阶段,就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要明确回答改革开放为了谁,改革开放依靠谁,改革开放成果归谁所有。要明确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因而也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就必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放在始终依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这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民族要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做的。这就要求正确处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加快自身发展;但另一方面,有些关键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外对我们进行封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横下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关键技术和管理的突破。
  总之,延安精神的时代化使得它能够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引领和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种引领和推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延安精神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实践时刻面临着航向的选择,面临左和右等各种困惑,如何澄清种种疑惑,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就要发扬延安精神,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勇于探索前进的道路,一定要结合国情,大胆创新,不怕牺牲,使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延安精神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全新的事业,这就要求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这种探索充满了艰辛,这就要求发扬延安精神,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励全体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满足人民需要而奋斗。
  三、将弘扬延安精神潮流和改革开放实践潮流相结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
  弘扬延安精神潮流,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在全国各地、各高校都有大量学者和机构专门研究延安精神。党中央也一贯重视延安精神的弘扬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倡导和精心培育了延安精神。1938年6月,毛泽东为抗大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用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①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毛泽东最早对延安精神的概括。之后毛泽东又多次讲到延安精神,确立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强调在建设中要发扬延安精神。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以邓小平为总书记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展了延安精神。他认为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延安精神,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条件下,对延安精神更加重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延安精神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他多次视察延安,强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他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团结和领导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树立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对如何弘扬延安精神做出了新的指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把弘扬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要将弘扬延安精神与做好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践行延安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胡锦涛强调指出: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孕育和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过去、现在、将来,延安精神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闪亮名片。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特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改革开放的选择不容否定,改革开放的立场不容动摇。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井冈山精神孕育了红色革命,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延安精神孕育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完善和深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成熟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中最辉煌的部分。建国后,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精神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闪光。这些精神鼓舞着党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切胜利。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党而言,是一项前无古人、充满艰辛、面临巨大挑战的事业,这就要求发扬延安精神,坚持不怕困难,勇于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要勇于探索,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潮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开新局面的起点,它们相伴而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中国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实现两大潮流的有机结合。从宏观角度看,延安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改革开放实践具有指导和激励作用,能够引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又从实践的角度不断深化党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对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微观角度看,当今时代各国激烈竞争的本质是人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全体人民,只有依靠教育和实践,才能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养,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红”,延安精神大有作为。用延安精神塑造人、鼓舞人、武装人,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四有”公民。实践,不仅仅是个人实践,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去。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要鼓励人们发扬敢闯敢拼精神,进行创新实践,要鼓励人们进行各种改革“试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累经验。
  总之,弘扬延安精神潮流与改革开放实践潮流相结合,一方面弘扬延安精神潮流营造了良好氛围,推动改革开放大潮勇往向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潮流不断进行新的实践,使得延安精神放射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这种有机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准备了精神和实践条件,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①《毛泽东手书真迹》上卷,西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3页。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90年/梁星亮等主编;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