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二、弘扬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证 1.走向新世纪,中华民族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陈登才,郑志飚


  世纪之交,中华民族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人们都已注意到,在世界的东方,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华大地上,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巨变。自1979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下,中国经济以平均9%的年增长率突飞猛进。当然这场伟大实践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不仅在国民生产总值量的增加,而是在于整个社会尤其是国民思想观念、精神状貌的根本转变。正是这种实践和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互动,推动着中华民族再造辉煌。当前,这股民族崛起的洪流方兴未艾,潮头正猛。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如果说它已为18年来我们民族奋发上进的事实所印证的话,那么在走向2l世纪的新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团结奋斗、健康向上的民族创业精神,无疑是推进中华民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个问题上,积党和人民从事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历史经验,观照民族崛起的现实实践,我们认为,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和要求,进一步发扬光大延安精神,并以此为根基和柱石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1.走向新世纪,中华民族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究其本质而言,首先是人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素质的进步。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观念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都不仅是它创造物质文明的衍生物,而且是它全面跃进,谋求更大发展成果的客观要求。社会的发展又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发展总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在我们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思考民族精神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现状,这对于我们从关系整个民族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因势而动的进取心,进而造就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风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上看,世纪之交中华民族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这是我们考虑国民素质和精神支柱的构建时,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大前提。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核心指的是,国内外形势的演进既存在着非常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时机,同时也存在障碍和迟滞我们前进的不利因素和困难压力。
  首先,我们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从国际形势演进来看,以下几点乃是人们的共识:其一,尽管世界仍然充满矛盾,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进入本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种厚重的历史阴影一旦成为昨天,必然催发人类对和平与安宁的更大呼求和珍视,人们对少数战争狂人的谴责和对和平人道光明的渴望是战后数十年充盈国际政坛的重要特点。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昔日东西军事战略对峙格局的结束,多边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技术和政治文化交流的增加也推动着对抗转向对话,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一股无法遏止的时代潮流。其二,世界范围军事政治形势经过昔日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剑拔弩张,到“三个世界”的矛盾冲突,日益呈现出向多极化发展的特点。而且这种多极化发展态势正由军事政治方面渗透到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社会文明网络。国外某重要研究机构认为,现在的世界至少由七极构成,这一形态将延续到21世纪前半期。这七极是华盛顿、莫斯科、东京、布鲁塞尔、北京、开罗、新德里。其中,北京、开罗、新德里、莫斯科为古典大陆文明。对于世界究竟由哪几极构成,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东方各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并推动世界从军事政治到思想文化走向多极化,使世界不再是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文明独霸主宰的世界,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①这无疑是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其三,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稳定和谐,这种和平友好关系可望得到长期保持。我国幅员辽阔、疆域漫长,与十多个国家比邻而居,保持同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是国内搞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演进中,我国切实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注意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呈现出良好的局面,特别是同独联体诸邻邦友好关系的成功建立,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这种和平友好的睦邻关系目前正在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其四,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亚太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热点,经济因素在国与国交往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目前正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不但国际和平交往与各国注重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意识更加浓烈,而且引起了世界新的一轮产业结构再调整,其中亚太地区表现非常活跃,因地域和东方文化圈的影响,中国不但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热点,而且本身也获得了经济发展,增强互补性的良好条件。从国内情况来看,有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进振兴中华大业再创辉煌的积极因素也十分突出鲜明,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刻反思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18年的伟大实践,党和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更加科学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在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以此为根基,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在现实条件下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在经济方面,我国已具备了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条件,经过建国以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国家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处于迅速扩展的经济崛起阶段,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较高的储蓄率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在思想政治和文化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尽管对人民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需要做具体分析,其中出现的消极因素不能低估,但有一点却完全可以肯定,那就是昔日僵化保守,依附守成等落后观念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抛弃,而代之以自强自立、敢于开拓创新的现代人文精神。这对于我们民族日益走向富强民主文明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以及伴随“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逐步成功实施所催发的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潮奔涌。这一切都为我们民族走向新世纪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前进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从外部大环境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虽然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占据当今世界形势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十多年不会发生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竞争的终结,它只是形式变化而已,即由军事对抗、武力征战角逐变化为经济竞争和贸易商战。新的国际竞争实质是各国之间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明显占据优势,这对处于劣势中的我国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二是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慑于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渴求和平发展的压力,赤裸裸的军事侵略虽有收敛,但其恃强凌弱、自私专断、主宰他国命运的本性并未变,或炫耀武力、威胁别国,或制造事端,干涉他国内政,种种卑劣活动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在对华关系上,丝毫没有放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仇见对立,千方百计实施所谓遏制战略。在苏东剧变后,他们更是狂妄自傲,借机煽动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攻击恶浪,把“和平演变”的主攻矛头对准了我国,愈益加紧对我“西化”、“分化”的种种渗透破坏活动。这种大背景难免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种种压力和困难。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另一方面问题和困难也不少。在经济建设方面,制约因素突出体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尚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管理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口和就业压力大,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在思想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环境等其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人特别是少数干部党员在市场经济负效应冲击下,滋长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尚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党风、政风上问题众多,党内和社会腐败现象滋长,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此外,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部门和行业差距急剧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积累了不少潜在矛盾。特别是一些人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本质缺乏透彻体悟和掌握,对党的现行大政方针与远大目标之间关系把握不准,以致于理想信念淡化,精神支柱动摇,严重缺乏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为祖国强大振兴而拼搏奉献的精神等等。
  总之,走向新世纪,我们民族的发展前进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利的因素。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客观上对国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对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发展机遇殊为难得,的确是我们付出巨大的历史代价获得的珍贵的历史补偿。把这种历史补偿全面扩大,要抓住机遇,推进民族振兴,条件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塑造。另一方面,要迎接严峻的挑战,经受住困难压力的考验,更要求党和人民在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基础上,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勇于开拓、实事求是、发奋图强、艰苦创业等朝气向上精神的锻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以及其他许多国家摆脱积贫积弱,奋发崛起的历史事实昭示我们,困难和压力并不可怕,并不是制约发展的根本因素,可怕的是国民缺乏竞争上进的勇气信念和开拓创造的奋斗精神。只要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了,具备了竞争自强的胆识勇气和眼光能力,具备了一股拼搏精神,那么再大的困难和压力最终都能战胜。在这方面,对于我们民族来说,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以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当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选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①姜义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与新理性主义》,载《文史哲》1996年第3期。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