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五章 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是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反对瞿秋白、李立三,特别是王明“左”的错误路线就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开始。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和国情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抛弃别国模式,坚定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提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建立全国政权的道路。1928年他写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以及30年代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和运用。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理论上形成的标志,是1930年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书的发表。以后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不从实际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的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还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国情,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战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其标志是毛泽东总结了党同教条主义斗争的经验,1942年在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在此之前,1937年毛泽东写的《实践论》,《矛盾论》,其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在延安毛泽东给中央党校的题词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后又给“七大纪念册”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1961年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又号召“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毛泽东不仅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教育全党,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1942年整风时,康生背离了毛泽东关于审干的方针和政策,在抢救运动中,大搞“逼、供、信”,使许多同志被扣上“反革命”、“特务”和“叛徒”的帽子,被关押起来。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发现和纠正了这种“左”的错误,对受迫害的同志进行了彻底平反,并于1943年秋在边区大礼堂,毛泽东向受迫害的同志行脱帽礼,赔情道歉。与会的同志莫不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本着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准确地判断和分析了华北敌对势力的动向和上层领导举棋不定的矛盾心理,提出了“北平、天津、绥远”三种解放方式。华北顺利解放随后大军渡江,一举摧毁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创造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2年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80%农民都是分散经营的个体户,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二重性,等具体情况出发,没有采取苏联十月革命后消灭私有制的办法,而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道路,对小农经济和手工业者采用合作集体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正如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所指出的:“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业、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胜利。”
  三大改造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同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原先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当时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之后,提出国民经济要按农、轻、重比例次序发展。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论十大关系〉形成前后的调查和探索》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确定的原则和方针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具有纲领性的文件。1956年党的八大,根据《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为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开创了新局面。1963年5月杭州会议,毛泽东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了新的发展。八大之后,这条正确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地贯彻执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出现各种失误,归根结底是由于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我国社会实际。一方面,对阶级斗争状况和阶级斗争比重的估量脱离了我国社会的实际,把在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视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落后,和这种落后状况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困难估计很不足,一再搞高指标,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急于过渡,在所有制问题上,实行单一的所有制,而且使所有制不断升高。这些都脱离了我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文化落后的实际。1978年底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指导下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重新恢复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果断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的错误方针,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总战略上符合了中国的实际。
  1981年党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全会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了建国32年以来的功过是非,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历史地位,统一了全党思想。决议着重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三个基本点之一,并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伟大贡献。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时隔不久,邓小平及时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他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1982年召开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这里关键是中国的实际,中国特色来自中国的实际,来自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实践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伟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不发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三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上的历史功绩,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列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7年,邓小平在谈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历史地位时,明确指出:“我们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来源于中国的实际,来源于中国的国情,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前提和特殊性,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仅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所要求的相距甚远,而且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在中国想问题、办事情、制定计划、确定方针、政策,都必须从中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我们是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度中搞社会主义的。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至少上百年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我们的这一条基本路线不会变、不能变、不许变。”他又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4〕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管国际国内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党始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也最快,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克服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进一步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胜利。以后又召开了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决定》,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发扬。继之又召开了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党中央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其中十二条原则不仅规划了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科学地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1992年秋,党召开了十四大。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三大在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上的历史功绩,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包括扬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进取,使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实事求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路线的进一步发展。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延安精神、延安作风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也是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有力法宝。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5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