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节 国内研究延安精神的兴起

延安精神研究会


  延安精神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给党中央发去了贺电,毛泽东又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发了复电,在复电中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周恩来在接见延安地区知青工作座谈会代表时说:全国胜利以后,主席进了城没有忘记延安,……要恢复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刘少奇同志在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话中说:“创业难呢?还是守业难呢?历史上从来有这个问题,得了天下,要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
  朱德同志在《勤俭持家》一文中说:“我国人民向来是勤劳节俭的……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每一个革命者所追求的美德。”
  如何能把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种精神。”“……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李维汉在原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员座谈会上提了一个建议:“希望召集这次会议的同志,想想办法,组织大家写一些宣传延安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革命回忆录,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四化建设迫切需要延安精神。”其中指出要使延安精神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邓力群同志来到延安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写延安,写党中央,写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写延安要把延安精神放在第一位。希望延安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对延安精神的研究,开始提到了议事日程,建立“延安精神学”是时代的要求。它有利于深化延安精神的理论研究;有利于科学评价延安精神的价值意义;有利于正确发挥延安精神的现实功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真正继承革命传家宝的关键所在。
  在“老延安”的倡议下,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了对延安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改革和开放的春风,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文化和人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在精神战线,如何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党的优良传统——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问题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
  一个民族,要想长存于世,固然有赖其适应潮流的能力和与其他民族共存的心胸和气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文化的根本,固守自己民族精神的源头,保持自己社会主义的特色,本固而枝荣。延安精神是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大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是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真正脊梁。因此,我们要把它建设成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的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研究正在中国大地兴起,进行研究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延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呼唤、时代的要求。
  一、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延安正式成立
  在延安地委的倡议和领导下,经过两年的筹备,1985年12月10日在延安正式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成立对于研究延安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它的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扬学术民主,贯彻双百方针,团结、组织广大专业和业余理论工作者,以及当年在延安工作过的革命老同志,积极开展延安精神的学术研究活动,丰富和发展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干部和青少年,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它的任务是:征集、整理、编印延安精神研究资料和延安时期有关历史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开展学术活动,召开学术讨论会,举办讲习班;评选奖励优秀研究成果;编纂宣传资料,向有关方面提供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搞好四化建设的建议和有关资料,推广研究成果;发展会员,壮大研究宣传力量;办好《延安精神报》,编印《论文汇集》。
  延安精神研究会创办《延安精神报》。从创刊以来已刊六十期,发行五十万份,是全国传播延安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延安精神学术交流的唯一报纸。
  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以后,吸引了全国各地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延安”的支持和欢迎。他们纷纷来信要求加入研究会,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和青年学生也纷纷前往延安考察学习。截至八九年底统计已有会员三千名,分布在全国(除台湾外)29个省(市)。接着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延安精神的一些基本问题,即延安精神的内涵;延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延安精神在未来等等。延安精神内容丰富,是蕴藏巨大的精神宝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延安精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以来,一方面进行了延安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一方面结合实际探讨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在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首先,举办了全国首次延安精神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的全国19个省(市)200多名“老延安”和专家、教授、学者以及理论工作者聚集在延安,讨论了延安精神。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130余篇。
  乌兰夫、胡乔木、徐向前、聂荣臻、王震等领导人为讨论会题了词。他们的题词是:
  乌兰夫题词:发扬延安精神,促进四化建设。
  胡乔木题词:延安精神万古常青。
  徐向前题词:延安精神,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革命精神,世代相传。
  聂荣臻题词:延安精神代代传。
  王震题词:发扬光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方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社会主义四化而奋斗!
  祝延安精神研究会学术讨论会成功!
  王首道题词:为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努力实现四化,争取民富国强,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而奋斗。
  康克清题词:发扬延安精神。
  马文瑞题词:全党全国都在学习延安精神,延安同志更应学好延安精神,把它作为最佳武器,奋发努力,脱贫致富,建设好陕北老区。
  贺敬之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光大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编纂图书资料,广泛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在全国编纂出版了一批研究延安精神的图书资料:延安精神研究会1986年编选的第一本《延安精神论文集》。在这本集子里重点论述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形成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研究延安精神的一本入门书;《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论述》主要收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延安精神的论述,是一本学习材料;《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是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时的会刊;《延安精神颂》是以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延安时期革命领导人的优良作风。
  王新民在《延安报》发表的书评中说:去年春天,正当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政治思想教育问题之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任景信、赵生明同志编写的《延安精神颂》一书。这本书装饰素雅,款式新颖,洁白的底色上是青翠的松枝,喻示着延安精神万古长青。……纵观全书,将延安精神多方位、多角度、活生生地展示给读者,是一本难得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大川同志写的书评中说:我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延安精神颂》,看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些极其平常但又真切感人的故事,我仿佛来到了当年的延安,亲眼看见了这些领导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公仆本色的高大形象。……在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党风的今天,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无疑是向广大党员提供了一本进行党的宗旨教育的生动教材。
  另有,陕西省军区政治部把首次学术会论文选编的《延安精神代代相传》;上海延安精神研究会编的《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天津延安精神研究会编的《邓小平论述延安精神》;北京延安精神筹备小组编的《延安精神研究》;杨植林同志编的《论发扬延安精神》等。所有这些选编的论文和专著,尽管是初步的,但它是我们研究延安精神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第三,专题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延安精神研究的深入。
  《陕西日报》90年1月27日著文就什么是延安精神发表专文称:延安精神的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上海延安精神研究会于89年12月16日专门召开研究会,讨论:“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认为:延安精神是井岗山精神、遵义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续和发展。延安精神的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革命精神、创业精神和牺牲精神。过去我们培养人才是很重视讲建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近年来却被有些人不适当地忽视了,重智力开发而忽视精神素质的培养,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目的,就失去了精神支柱。
  第四,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把延安精神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报刊连续发表了延安精神研究论文及各种文章不下千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彭真写的《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红旗》86年第6期);马文瑞写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世珍宝》(《人民日报》90年1月2日);朱风熙写的《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中央《理论动态》87年718期);党磊写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报》88年第一期);陈真写的《一堂生动的伦理学课》(《道德与文明》87年第4期);侯书汉、凡夫写的《试论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历史地位》(许昌师专《社会科学报》88年第2期);郭必选写的《延安精神的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90年1月2日)、《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支柱》(《人民日报》海外版89年12月5日)、《延安精神: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报90年43期)《延安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青年报》89年8月24日)、《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杠杆——延安精神的哲学反思》(《延安大学学报》89年校庆专刊)、《黄土地的灵魂》(《人民日报》90年2月12日)等。
  第五,普及延安精神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延安精神产生于廿世纪三四十年代,距今已近半个世纪,加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急剧变化,要进行党的传统教育,不光是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个历史知识的问题。要使青年了解过去的历史,正确理解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研究会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联合举办“延安精神展览”长期巡回展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又与延安地区文联,联合拍制了《延安精神》上下集电视片。尽管面小量少,效果有限,但它对传播延安精神,坚持延安精神都是可贵的良好开端。延安电视台最近推出的《龙从这里腾飞》八集电视片,在中央、省电视台播映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近期全国掀起了“革命传统热”的高潮,许多报刊不断报道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先进典型。例如我们常常看到《延安精神在延安》、《延安精神在柳杭》(山东省一个村庄)、《延安精神在西电校园闪光》、《现代企业也要发扬延安精神——陕彩总厂一年为国家多创价值上千万元》等。这些精神变物质的典型是很多的。
  所有这些点滴叙述,并不能反映出国内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真正面貌,但是,从这些反映可以看出延安精神的研究和实践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
  中国第三代领袖江泽民担任总书记后,首先到延安考察,后又去江西井岗山考察。他说:从延安回到北京后,我们就想到来革命摇篮井岗山,我来的目的还想让全国人民看到党中央认为:延安精神要发扬,光荣的井岗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一股革命传统的暖流开始在全国流动。
  陕西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陕西省委七届二次会上作出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在决定中指出:“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延安精神教育”。并决定:从一九九〇年开始,每年十月二十六日,即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日,为全省延安精神纪念日。这是延安精神研究的一大喜讯。
  

时代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