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秦腔必须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

马文瑞


  (1982年2月26日)
  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在建设两个文明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重大作用。
  戏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它的独特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戏剧是更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它的腿长、观众多、影响大,不像小说、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要求读者或观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学艺术修养。戏剧较少受这样的限制,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第二,戏剧是更具有形象性的艺术。小说、诗歌、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阅读作品或欣赏歌曲来心领神会。而戏剧的艺术形象,却是直接树立在舞台上,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能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教育影响和艺术感染。
  第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全省的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好。特别是农村形势,生气勃勃,方兴未艾。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由于政治上更加安定,经济上逐渐富裕,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对戏剧、电影、电视剧的要求更高。
  从我省戏剧战线的现状来看,戏剧创作和演出,这几年是有很大进展的。广大戏剧工作者,冲破了“四人帮”①设置的禁区,思想解放了,创作题材广泛了,戏剧舞台活跃了,创作和演出了一些好戏,如秦腔和话剧《西安事变》,话剧《巍巍昆仑》、《情报处长》,京剧《红线记》,歌剧《兰花花》、《波丽扎特》,传统剧《屠夫状元》,还有最近上演的反映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眉户剧《杏花村》,以及西安市秦腔剧团到日本演出的节目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我们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也打了翻身仗,拍出了《西安事变》、《苦果》、《第十个弹孔》、《生活的颤音》等一批优秀影片。
  我省的戏剧工作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应该看到,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相比,同广大群众的需要相比,我们省的戏剧创作和演出还有很大差距。譬如:新的剧作太少。戏曲剧团近几年来主要是翻箱底,有的拿出了多年不演的老剧本,现代戏太少;话剧、歌剧也缺乏新的更大的突破,特别是电视剧比较落后。有些同我们条件差不多的兄弟省,近几年创作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有影响的话剧、戏曲、舞剧,在这方面,我们不如他们。有些剧作缺乏文学性,语言、唱词都不够优美,表演也比较粗糙。有的靠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迎合观众。有的搞新的公式化,例如:你写“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他也写受迫害,而且都写得凄凄惨惨;你写执法如山,他也写执法如山,而且多半是写历史上的清官;你写侦察破案,他也写侦察破案,而且有些情节不合情理;你写爱情,他也写爱情,而且都是你追我赶。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作者没有深入生活,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比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有一些戏显然是生编硬凑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写剧本比写小说、诗歌难度更大;一个剧本由创作到演出要经过许多关口,这个工作是很辛苦、很艰巨的。
  这些缺点是在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它不是路子走错了的问题,而是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出现的难以避免的不成熟的现象。这些不成熟现象,同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不能比拟的。只要广大戏剧工作者虚心学习,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改进和提高,就一定能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更上一层楼。这里,我想着重讲一讲秦腔的问题。
  秦腔是陕西地区的古老剧种,也是西北以至全国戏曲的古老剧种之一。所谓“秦腔”,就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歌舞戏。它融合音乐、唱腔、舞蹈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它最初也不是现行秦腔的这种形式,而是由原始到完备、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变发展而成的。
  据考证,它大约萌芽于周秦时期。开始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战斗等实体动作的模拟,演唱者不过一二三人,故事情节很简单,乐器仅有属于打击乐器的一种口小肚大的陶罐,叫做“缶”。屈原所说的,“掣缶雷鸣”,李斯所说的“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是指这种原始的乐器的演奏。接着就是木制的“梆子”和用以敲击梆子的木棒——桄桄。秦腔之所以又叫做“梆子”或“桄桄戏”,盖源于此。秦汉时期,已开始出现了一些戏曲表演的职业者,叫做“优人”,乐工叫做“伶人”,或合称“优伶”,就是指演戏的。
  秦腔形成比较完备的形态,大约是在唐宋时期。那时已经完全摆脱了原始阶段的特征,开始表演了包含一定矛盾冲突的故事。此时,随着志怪小说、传记文学、佛教故事的出现,戏曲的故事性越来越强,人物的塑造越来越多,表演形式也逐渐趋于程式化,人物的面目也由戴面具逐渐走向脸谱化。唱腔反映秦人的性格,以粗犷高亢见长,适宜于表现“激越哀怨”之情。这时,各地区各民族音乐和宗教音乐的许多曲调,也为秦腔音乐不断吸收和利用。唱腔较为自由,以唐宋唱法为基础的唱腔中的七字、十字格局,也逐步稳定下来。
  从元到明,为秦腔的成熟时期。清代为秦腔的鼎盛时期。清中叶秦腔几次进北京,曾一度压倒昆曲、京腔。关中地区的秦腔班子不下数十个,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
  辛亥革命后,为适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以易俗社为代表开始进行秦腔改革,成为当时陕西新文化的一翼。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剧团和八一剧团,在我党的直接领导下,坚持秦腔改革,为秦腔表演现代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做出了贡献。解放后,秦腔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陕西各县都建立了剧团,甘、宁、青、新也建立了不少秦腔剧团。西安地区以省戏曲剧院、易俗社等单位为代表形成了秦腔新的基地。许多老艺人发挥了他们的专长,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
  据统计,秦腔这一古老剧种,自古至今,共拥有3000多个剧目,流行西北各省、区,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1952年全国戏剧会演,秦腔有不少节目和演员在全国获奖。1959年十年大庆献礼演出,秦腔、眉户、华剧3大秦班,誉满京华,而且走了半个中国,博得许多北京人和南方人的赞许。但是,整个说来秦腔还是落后的。近几年来,同其他文艺形式的发展相比,这种落后尤其使人感到突出。不少观众对秦腔不大满意,尤其是一些青年人不大愿意看秦腔。现在的情况是传统剧目与传统的表演形式,脱离现实生活,而新型的现代剧目及其表演形式,又不够成熟,不大吸引观众。有的同志认为秦腔发生了“生存危机”,提出了“秦腔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应当严肃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秦腔为什么出现了“危机”?我以为主要有3条原因:
  第一,缺少好剧本、新节目。
  第二,唱腔和音乐上的改革有些停滞不前。
  第三,缺少新秀,后继乏人;对现有的优秀中青年演职人员的作用也发挥不够,甚至有积压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
  以上3点,说明秦腔确实有些落后了。所谓落后,就是说社会发展了,由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而秦腔的改革虽然早在辛亥革命以后就开始了,建国以来又进行了更大的改革,但就现时城乡所演的剧目来说,大多是民主主义的,甚至包括封建性的糟粕,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现实。这种情况,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很不适应。
  那么,秦腔是否就没有出路了呢?不是这样。只要我们像1952年、1959年那样,下功夫拿出好剧本,培养出年轻的好演员,并在唱腔、表演、音乐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我们的秦腔就一定会再一次繁荣起来。
  下面,我提出几点希望和意见:
  一、狠抓剧本创作
  我们要鼓励、支持专业和业余的戏剧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本;同时提倡写小说、散文、诗歌的同志,根据自愿,也搞一点剧本创作。剧本创作的题材是很广阔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但是,作者有选择题材的权利;党委有提倡、引导的责任。我们提倡:
  (一)以现代戏为主,但不忽视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有人民性的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反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如何同心同德搞“四化”,这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题材。在戏剧战线就是写现代戏。如果我们的戏剧工作者,不去努力讴歌献身“四化”、振兴中华的人民群众,不去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斗争,不去用艺术作品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斗,就是没有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当然,我们说以现代戏为主,并不是说历史的题材就不能写、不能演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100多年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篇章,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值得我们加以艺术的创造,借以教育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但对于那些政治倾向有问题和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剧目,就不要写了,不要演了,如果写了、演了,就应当进行必要而又恰当的批评。
  (二)以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塑造新人为主,以写光明面为主,也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揭露和批评有典型性的阴暗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学应以“写光明为主”。周恩来同志在《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天的文艺创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歌颂的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很年轻,在前进的道路上发生过一些曲折,在现实生活中还有阴暗的一面。但是,光明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是大量的、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且光明的力量总会战胜阴暗的力量,正确的东西总会战胜错误的东西,这是由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戏剧创作要反映出新社会的本质,就应该在反映光明面方面,在塑造和表彰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要通过表现新人物的先进思想和英雄事迹,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对于落后的东西、阴暗的灰西,只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也要加以反映,但不能以它们为主,更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离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消极地或者自然主义地描写阴暗面,散布悲观失望的情绪。我们揭露和批判阴暗面,目的是为了纠正它,使人们增强信心和力量,绝不能涣散人心,瓦解斗志,污染社会风气。
  (三)以富有教育意义的剧目为主,也可以适当演出一些虽然没有多大教育意义,但也没有毒素,并能给人以娱乐和艺术享受的节目。
  二、把刻苦学习和深入生活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创作质量
  刻苦学习和深入生活,这是提高创作质量的根本途径。刻苦学习,对于作家,特别是对于年轻作家来说,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要想在文学艺术上取得成就,不付出一番艰苦的劳动,不具备渊博的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各人的情况来决定,但是共同的、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所有的作者都应当努力掌握的。这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观察社会、分析生活和人物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文化遗产,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还要学一点历史知识。
  深入生活,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需要特别加以提倡。4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②
  现在,有些同志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为“到处有生活”,“要写熟悉的生活”,用这些借口来否定深入生活的必要性。有的片面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主张只表现“个人的感情,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不愿意投身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应该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文艺作品不能不表现出文艺家的个性特征,对此我们要加以尊重和爱护。但是,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他们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是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作家个人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如果一个作家对“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现实生活,对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和思想感情,抱一种冷漠的态度,他就写不出有生命力的受人民欢迎的好作品来。
  我们希望作家和艺术家走出书斋,走出剧团,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天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中去。不要只满足于收集一些素材,也不只是了解一些劳动过程、生产数字、生活现象,而是要了解生活的本质,要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物;不仅要了解各种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熟悉他们的思想、感情、脾性、爱好、言谈、举动;不仅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劳动中的表现,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不仅要了解他们的现在,而且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动而丰富的创作素材、人物形象、诗情画意和富有个性的语言。
  三、要积极而又稳妥地开展戏剧改革工作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发展,反映时代和生活的戏剧也必须改革,不能停止。尤其对于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来说,出路在于改革。改什么?内容要改,唱腔要改,音乐要改,表演要改,舞台设计也要改,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但改革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要发展,要创造,要用新的发展和创造去代替旧的。当然,这种改革必须保留秦腔的特点和优点,特别是唱腔音乐不能改得不像秦腔了。又如表演和舞蹈,既然古人能根据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提炼出古典的表演和舞蹈形式,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根据现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提炼出现代的表演和舞蹈形式呢?总的说,要解放思想,勇于革新,最初总不是那么完善的,那就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研究、再改革,最后达到成熟、完善。
  要重视培养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教练、音乐、舞美人员,特别是演员。否则就会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要给他们创设必要的工作条件,让一代新秀尽快地成长起来。
  *这是马文瑞同志在陕西省省直各剧院(团)戏剧座谈会上的讲话。
  注释
  ①见本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注(11)。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60~861页。
  

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中)/马文瑞著;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