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风范文章垂千古*——怀念林伯渠同志

马文瑞


  (1996年9月23日)
  林伯渠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革命老前辈。1937年至1948年,他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带领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把边区建设成为一块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是新中国的雏形,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期间,我曾是他的下级和同事,跟他有过不少接触。不久前,我又参加了林老文集陕甘宁部分文稿的审阅,对他的思想和为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优良思想和作风,更激起了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这是马文瑞同志为纪念林伯渠同志诞辰110周年和《林伯渠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原载1996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抗战期间,毛泽东同志采纳李鼎铭先生的意见,把精兵简政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在边区和根据地实行。林老坚决贯彻,对边区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减,较好地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在精简过程中,他不但与边区党政领导多次开会,进行研究部署,还专门召开青年干部动员会,动员青年干部、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当他得知边区政府秘书处一个青年干部下到绥德后被留在专署当文书时,林老又写信给这个同志说:“青年要深入实际,最好还是到乡政府当文书。”在大生产运动中,林老不仅主持领导了边区的生产运动,而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当时他年近花甲,工作繁忙,身体也不大好,有人劝他不必参加种地劳动了。林老严肃地说:“我是边区政府主席,要求别人做的,我首先要做到。”他扛上镢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种上谷物和蔬菜。他常一大早提着箩筐去拾粪。有个姓索的农民见了很感动,就领着儿子挑了两担粪倒在林老的粪堆上,劝林老不要拾了,他和儿子可以替他拾。林老笑着说:“你们的好意我领了,我虽然年纪大些,在政府里工作,但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也要积极响应,参加生产劳动。我也是咱边区一个普通百姓嘛。”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林老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给边区干部群众以很大的鼓舞,促进了边区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生产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1941年冬,林老亲自带领一支20多人的考察队,顶着漫天风雪,赴甘泉、富县等地作深入调查。去甘泉县以前,他没有事先通知县政府,到县政府后也只稍事停留,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就把二十多人分成小组,深入到该县三区二乡去“解剖麻雀”。他自己拄着拐杖,走家串户,与农民攀谈。当年是边区收公粮最重的一年,他带着这个问题听取农民的意见。一个不认识他的老农跟他谈得很亲热。当他问起公粮的事,老农告诉他,为了支援八路军打日本鬼子,公粮负担重些他们能够理解,但就怕不公平。他就这样了解了群众对公粮负担的真实反映。
  在调查中,他还就一些具体问题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干部、群众乃至士绅的意见。边区出盐,边区政府鼓励向国统区出口盐,以换回急需的物品。在富县开座谈会时,听说由于运盐的人很多,道路遥远,人畜拥挤,造成一些牲口死亡,他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仔细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回延安后,他与有关部门协商,改为组织专业运盐队,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林老对同志的缺点错误,总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教育,直至开展严肃的批评,绝不迁就。但他批评人是坚持说服教育,从不压服,更不乱扣帽子。他说:“批评帮助同志,就像对症下药治病,‘药入不汗,厥疾不瘳’,所以态度要严肃恳切。”
  他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党的历史上的路线问题。林老在会上批判了“左”倾路线的错误,还密切联系边区实际,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作自我批评。他说:我对盐的产、运、销及发行钞票问题上,都有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我不是马列主义的教条,而是老经验的教条,因袭陈旧的知识。他去甘泉、富县考察时,曾批评富县的群众工作不如甘泉做得好。后来在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的严酷战争面前,经过实际考验,证明富县的群众工作做得是好的。事隔六年之后,林老把当时的富县县长找来,当面对他说:“实践证明过去我对你们批评错了,请你一定向县里全体干部说清楚这个情况,表示我的道歉。”这位县长深受感动,说:“不必了,我们的工作也确有缺点。”林老认真地说:“这不是你我个人的问题,对工作、对我自己,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就是这样襟怀坦白,以对工作、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开展自我批评提到实事求是的高度来对待。
  刻苦学习永不自满
  林老一次在回顾自己的革命生涯时,曾说到在三个关键时刻没有走错路: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同盟会分裂了,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经李大钊等朋友的宣传,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入了党;第三次是大革命失败后,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林老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选择正确的道路,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这与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地学习是分不开的。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他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说过,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马列主义去解决革命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使自己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明确的观点,不左右摇摆。因此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条件如何艰苦,甚至在行军途中,他总是挤时间坚持学习。“励志惟存马列篇”(《六十自寿》),这是他高度重视和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发表以前,曾送林老征求意见。他闭门谢客三天,聚精会神地研读,写下札记,还组织其他同志一起学习,互相切磋,这种认真“励志”的精神十分感人。
  林老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60岁时,他还向毛泽东同志求教:“像我这样的人应当如何学习?如何为党多做工作?”毛主席回答说:“讲到底,我觉得还是三个问题。像你我这样的老党员,也还是要在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去努力。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他对这个意见十分重视,经常向同志们宣传,谈自己的实际体会。正因为林老虚心好学,虽已年逾花甲,但他的思想仍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后人学习、进取的典范。
  谦虚谨慎艰苦朴素
  林老是我们党内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当时西北局担任领导的同志都比较年轻,他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对他们十分尊重。西北局开会,他及时出席;因公或因事不能到会,必事先请假。边区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报经西北局同意后再交政府讨论。有的问题,他主动征求主管部门意见,酝酿成熟后再报西北局。重要的政府文件也是先经西北局同意后再下发,有些事情他还亲自向西北局汇报请示。西北局领导对他也很尊重。因而他与西北局的关系一直处理得很好。
  林老对待民主人士,也同样虚怀若谷,善于听取意见。边区党外人士对他们在政府中的权限以及税收负担、基层干部作风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他都细心倾听,提得对的认真吸取,讲得不全面或不正确的,也耐心说服,帮助提高认识。
  林老曾主管过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经管的钱财很多,但他始终廉洁奉公,自己过着非常清贫简朴的生活。他当边区政府主席,他住的窑洞里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堆书、一个铺盖卷和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腰上没有裤带,系一根麻绳;炕上没有枕头,就把棉衣叠起来当枕头。工作人员实在看不过去,向财政厅长报告,才领回了裤带和枕头。他下乡考察时,工作很劳累,还和青年人一样吃小米饭。同志们不忍心,给他做大米饭,他找理由拒绝了;给他多做几个菜,也受到了他的批评。他说:“我自己的生活享受,绝不能超过一个普通工人所应有的享受。”他就这样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要求,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林老的文集,是他一生奋斗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工作与思想的真实记录。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陕北13年,领导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他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延安精神,为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这其中也包含着林老的许多贡献。他的风范和文章,就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林老以自己一生的行动,为后人立下了一块丰碑。我们要很好地学习《林伯渠文集》,从中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品质、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彻底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伟大的延安精神。
  *这是马文瑞同志为纪念林伯渠同志诞辰110周年和《林伯渠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原载1996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上)/马文瑞著;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