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

周逸

  
  据统计,1990年初以来,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已有97万党政机关干部在负责同志领导下,采取工作组、调研组等形式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诚心诚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和批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这是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正确领导,具有深远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如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又不包办代替;如何诚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又领导群众前进,这里有对群众观点的认识问题,也有工作方法问题,有必要从党的理论高度加深理解。
  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必须增强和巩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处理好党群关系,如果党同人民群众隔绝,高居于人民群众之上,或随波逐流,让人民群众自发行动,失去领导,就会贻误工作,造成党和国家的损失,对执政党地位的巩固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很危险的。
  怎样使党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又领导人民群众前进?
  一、分清两种对立的群众观点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首先要划清两种对立的群众观点。一种是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种是资产阶级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划清这两种观点的界限,也就是分清共产党人同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对待群众态度上的不同立场、不同世界观和不同的党性问题。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群众观点?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是诚心诚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又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除为维护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党的私利。它尊重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有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群众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践而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决定着社会历史变革的方向。共产党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人民的公仆。党的一切工作的着重点应该是自始至终放在人民群众身上,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关键时刻,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维护人民利益挺身而出,做出无私的奉献。
  但是,共产党不同于一般群众组织,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觉悟、有组织的队伍,它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决不是简单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意见,或者以救世主态度恩赐什么给群众,而是要赋予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以思想和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懂得彻底解救自己,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要靠自己的自觉行动来争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也就是主人翁作用。党和国家的力量就在于人民群众的觉悟。因此,共产党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又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不是靠权力来压制,不是靠行政命令来指挥,更不是以金钱来刺激,而是靠正确的理论;靠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靠共产党人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言行,这样来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人民群众所以需要共产党,就是因为它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又领导他们前进,因此而相信以至接受党的领导。
  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们对待人民群众却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历史是由伟大人物、“精英”来主宰,而人民群众的力量等于零。他们过份夸大伟人、“精英”的明智、精神作用,以为凭这些人物的意志可以左右历史的进程。他们轻视人民群众的实践,污蔑人民群众是“群氓”、“阿斗”,只能听任伟人、“精英”的支配。因此,他们有强烈的“权力意志”,认为有权就有一切,可以利用职权高高在上,满足于发号施令;可以对涉及人民群众的疾苦问题敷衍应付,莫不关心,可以对上级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隐瞒欺骗。而对人民群众很少联系,感情上疏远,由此产生干群之间的相互埋怨,缺乏信任和谅解。更有甚者,在利益上出现对立情绪,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贪占集体资财,无偿地占用民田盖私房、倒买倒卖、吃请受礼成风,甚至走向腐化堕落,致使党的威信下降,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种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恰恰是历史唯心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作用,迷信个别所谓的“能人”、“精英”、“救世主”的结果。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势必滋长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权欲”和私利。他们是不可能理解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谈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终久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群众观点,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涉及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究竟为谁服务,是把历史的进程推向前进还是拉向后退,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
  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党执行以后,党的领导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领导地位和一切活动为国家宪法所肯定。一方面,为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既要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吸取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警惕和反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渗透和颠覆。这对于每个共产党员来说,都经受着权和利的考验。如果不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接触工、农,了解他们的思想脉络、生活上打成一片、感情上乳水相融,或者走到群众中去,而工作飘浮,被人民群众称之谓“马路上的忙人,点上的客”。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这种领导,只能是行政命令主观主义地瞎指挥。在农村对农民的实际困难视而不见,农田路不通,渠不修,水流不到田里,庄稼生病无人过问,把完成党的任务简单化为催粮、要款;在工厂企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分配不合理,厂长和工人形成雇佣关系,工人只能受厂长支配,没有发表意见、监督领导的权利。这种种表现,反映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颠倒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没有为人民群众很好地服务,不善于领导人民群众前进。致使职工思想不稳定,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干部本身不能坚持原则,不能自觉地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对于一些少数不法分子的蛮横无理,破坏公共设施,肆无忌惮地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无力绳之以法,扶正祛邪。从而损伤党的战斗力,降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使党的各项政策、决议不能在基层落实,损失极大。因之,划清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群众观点的界限,是加强党同群众联系的根本,有利于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减少失误,胜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好党同群众的关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实际上是要处理好群众路线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什么是群众路线?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际的历史条件,把认识论贯彻到党的一切工作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①
  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把毛泽东所提出的这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概括为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来,并在全党要求进行普遍、深入的教育。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总结党执政四十多年的经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为把党的工作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更加完善地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②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成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赢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
  为了正确掌握这一基本原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党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要善于领导,先当学生,后党先生。
  前面提到,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又不同于人民群众,是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又不迁就人民群众,放弃党的领导。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共产党在一切领导工作中,首先要树立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向人民群众学习,对人民群众负责,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遇事和人民群众商量,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目的在于使党的一切决议、指示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人民群众所愿意接受和执行,从而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是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着眼的。而每一个个人往往是从眼前摸得着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来要求的。在具体贯彻执行党的决议、指示时,不免会发生矛盾。党的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眼前的实际利益和整体、长远利益一致起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人民群众现有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出发,满足他们眼前切身、局部的要求,而不是空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领导者应有清醒的头脑,决不能以人民群众眼前、局部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素养的提高为满足。要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认识自己根本利益的所在,以彻底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自己最远大的理想。相信在这种社会中,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会有高度的发展,能够逐步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需要,人们会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劳动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其使命正是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为整个人类创造幸福生活。因之,党的领导决不是迁就人民群众眼前、局部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否则容易滋长一部分人的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而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由于党内有一些同志对于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这一基本原则认识不清,不善于处理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做人民群众的上司,做官当老爷,把自己看作是“超群”的能人,把人民群众看作落后,只能受人支配、遇事不向人民群众讲明道理,而是简单地用“卡”、“压”的粗暴办法,不顾实际可能强迫群众完成任务,使干群之间发生冲突。一种是只强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迁就人民群众,就事论事,而忽视了教育提高群众的觉悟,对于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不经过分析、研究取其合理部分,加以集中深化,任其自发行动,做人民群众的尾巴,放弃党的领导,这同样会脱离人民群众的大多数。
  要做到既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又善于领导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书本上、文件上懂得了并不一定在实践上完全能做到。这里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过程,新旧思想斗争和用新的科学的思想克服旧的落后思想的过程。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轻视劳动人民群众的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要久远、牢固,需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实际工作的锻炼,才能不断树立和坚定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者,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中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胜利发展;丟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群关系受到损害,群众路线不能很好坚持,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可以说,这是党和人民事业前进发展的一条规律。
  第二,发展群众工作中的民主作风,广开同群众联系的渠道,善于集中群众中的正确意见加以引导。
  党的领导者、干部,在领导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首先要到群众中去,发展群众工作中的民主作风,通过走访,参加学习讨论、工作座谈、到田间、车间直接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等形式,广交朋友,了解和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包括对领导者的批评意见,对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问题,要征得群众的意见,找出解决办法,增强办事、解决问题的透明度,以减少群众疑虑,增强对干部的信任感,促进干群之间的团结。这样,可以鼓励人民群众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把工作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
  发展群众工作中的民主作风,目的在于在民主基础上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中正确的意见,实现党的正确领导。这就要求对于来自人民群众中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作出科学合理的概括。凡属正确的意见一定要虚心接受和采纳,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予以解释和说明。对于不正确的意见,除解释、说明理由外,要加强教育、善于引导,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不能因不正确而不闻、不问。更不允许对一些批评意见进行打击报复。这样做,实际上是吸收人民群众参予领导工作。
  为了保证群众工作中民主作风的发展,要建立各种民主制度,如在工厂企业、农村乡镇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分片包干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建立文化娱乐室、组织群众正常的文化生活、学习生活;定期进行表扬;对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加强管理和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使人民群众在新的民主生活中受教育,使他们切身感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他们服务的贴心人,从而自觉地努力工作和学习,接受党的领导。同时,对党的领导者的工作也是监督和鞭策,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了组织保证。
  第三,党的领导者对上级决议、指示负责同对人民群众负责是一致的,不能分割。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批评红军中教条主义者时,曾经指出:“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③现在,在实际工作中也有把对上级领导机关的决议、指示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的现象。有一些领导者,以为对上级领导机关的决议、指示负责,就是遵照上级的决议、指示按时召开会议,传达、布置。到一定时期,逐级汇报完成结果了事。这样,把许多时间用在开会、听取汇报、处理电文、写报告上面。至于人民群众对上级领导机关的决议指示,是如何领会和接受的,用什么方法来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却不去深入调查研究。这种形式主义,只看表面,应付上级的做法,势必产生官僚主义、行政命令的作风。结果造成工作中的瞎指挥,不是盲目冒进,就是落后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
  对党的领导机关的决议指示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是一致的,因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一切决议指示,是不是正确,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衡量,认真检查,总结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正确的一定坚持下去,错误的加以纠正。这样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使做出的决议指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正确。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决定了的问题,只能说是提出了任务,应该更加关心的是党所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人民群众中贯彻执行,党的决定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具体贯彻执行中有哪些优点和不足,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必须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来解决。这就要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机关所作出的决议指示的意见,总结人民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以补充和完善党的决议和指示。这样才能把对党的领导的决议指示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一致起来,从而改进党的领导,使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
  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古人的佳话,也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一历史经验,对共产党人来说仍然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已经为人民所取得的政权,就有失去的危险。
  回顾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的历史,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巩固的,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享有国家主人翁的民主权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为使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振奋精神,努力奋斗。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而取得的,没有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作用,就没有人民群众的胜利,同时,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便是空谈。这是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的一条真理。
  应该看到这种巨大的成就来之不易,是经过艰巨复杂的斗争,取得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取得的。主要表现在党内反“左”、反右两条战线斗争中,这不是因一般思想作风和领导方法上的不当,而是在指导思想和政策上的失误,脱离人民群众,造成政治上的损失,威胁着党的领导地位,教训极为深切。
  党从反“左”和反右两条战线斗争中经受考验,使党的政治领导更加成熟,在较短时间内,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平息下去。保卫了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使人民避免了陷于严重的内乱和历史大倒退的灾难。中国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信中国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出路。现在,全党正在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取得新经验。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不是自封的,更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来承认,而在于人民群众政治上的支持与信任。党所以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又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在斗争中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没有这些条件,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是空想,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的领导地位巩固发展和领导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的源泉和力量所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40多年,领导地位始终能够保持与巩固发展的经验总结。
  注释
  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569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③《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63页。
  周逸 (中共中央党校)  
  

弘扬延安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理论研究委员会编.—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