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抗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曹长青 余小勇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名扬中外的高等军事学校。在9年多的时间里抗大培养出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对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对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天,抗大师资队伍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对建设能够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抗大的建设和发展回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1936年5月8日,在陕北延长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①。会议通过讨论,同意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创办红军大学。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上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从此,抗大开始了9年多的办学历程,在毛泽东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指导下,抗大师生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为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总校数易校址,先后成立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中的广大地区,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歌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大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在9年多的时间里,抗大总校及其分校共培养出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包括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洗礼的老红军战士和成千上万名知识分子干部,他们大多成为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人才,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毛泽东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②抗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作了许多艰苦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抗大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创办、发展起来的,学校始终坚决听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自觉维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在办学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红军以往的办学经验,为抗大规定了教育目的、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抗大自觉将其运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抗大一成立,就在学校设党的总支部,各科设党的分总支部,学员队设党支部,开展党的日常工作、组织工作和教育工作,经常召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适时召开党代表大会,讨论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和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等重大问题。通过加强党的教育和党的生活,来考验、锻炼和提高党员的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抗大全部学员所必修的课程,学员队(连)的政治指导员、大队(团)政治处及校政治部的部分政治干部都兼有政治教员的职务,直接承担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这两门基础知识课的教学。抗大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于学校事业的坚强领导。
  第二,坚定难确的政治方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办好抗大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教学对象的变化,及时给抗大以明确指示,使其始终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抗大创办初期,毛泽东就强调抗大要比黄埔军校更革命,更进步。1939年5月,他进一步为抗大明确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③为把学员培养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模范干部,抗大自始至终把党的政策教育列为重要课程,既有课堂讲授的《中国革命问题》,又有经常性的时事教育,并尽可能请党和军队的领导同志讲演,引导学员清醒地认识形势并坚信党的政策的正确性,深刻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树立持久抗战的信念和跟着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
  第三,多方聘用兼职教师。红大创办时,办学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而且干部少,教师更少。红大总校第一期第一、二科住在瓦窑堡,学员265名,在职干部只有10余人,专职教师只有冯达飞、杨兰史、张如心三位同志,难以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为解燃眉之急,红大充分发挥离党中央近的得天独厚条件,经常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根据地的领导同志兼职授课作报告。毛泽东率先垂范,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是红大的兼职教师。远在各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抽出宝贵时间到抗大讲课。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到抗大讲课,给抗大以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使抗大同志深受鼓舞。从1936年10月27日开始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毛泽东一直为红大第一期第一科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批评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所犯错误,有理有据,让人听了心服口服。
  抗大不仅请中共中央领导兼任授课,还聘用校外的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如吴亮平、伍修权等。卢沟桥事变后,有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从大后方来到延安,如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都是20世纪20年代或30年代在理论界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人士。这些同志一到延安,就被抗大聘请为兼职或专职教师,他们资望高,造诣深,讲课内容即充实又有条理,深受学员欢迎。校内各级领导和机关于部,凡有授课能力的都兼任教师,把有限的人力尽量向教学投入。校机关的一部分干部和各大队、学员队的大多数领导,都担任了教学任务。
  抗大各分校在建校初期也都采取多方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这些久经斗争考验,有丰富作战经验和政治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及德才兼备的教育专家,构成了抗大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四,选调最优秀的干部当教师。1937年1月19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抗大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又增加了培养教育革命知识青年和抗日志士的重要任务。抗大第二期在延安开学,前后共招收学员1362人,其中红军干部753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609人,包括59名女青年。由于学员人数陡增,抗大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况,但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保证抗大教学的顺利进行,党中央和毛泽东下决心从机关和部队中抽调一批军政素质高,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同志到抗大当教师,其中包括从来自部队的师团级学员中选留。当时全军部队和机关也面临干部缺乏的困难,从部队、机关选调优秀干部,或者将部队来的学员留校,抗大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的关怀下,抗大选调干部的要求大都得到了满足。抗大第二期时在职干部和教师有87人,第三期300人,第四期猛增至1386人,其中教师253人。随着抗大学员人数的增加,抗大的教学力量也在加强。
  第五,在业务上大力培养教师。抗大从第三期开始就举办教师训练班,每期6个月,实行以自学为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根据个人的专业,教什么就学习什么和研究什么。对新来的教师任以“助教”,在规定的见习期内,随资深的教师学习,通过听课、参加教学讨论、作辅助的教学报告、讲文化课及其他较浅易的课来进行教学实践,学习教学方法。为培养教学骨干,对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强化培训,要求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备课试讲,然后由研究室负责人进行归纳总结。为提高教学质量,抗大还实行教育准备会制度,各门课程在每周或每一阶段,以大队为单位召集有关教师开会,讨论下周课程中学员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点,规定基本参考资料及讲授提纲,分析教学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疑问、争论及解答方法,检查上一周教学中的优缺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明确教师有讲学、研究的自由,强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施教。提倡研究风气,发挥教师各自优势,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为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根据当时战争环境,抗大要求教师把教学渗透到行军、宿营、大生产和反“扫荡”作战等任务中,坚持边战斗、边生产、边教学、边总结,吸收实践中的新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充实到教学中,创造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第六,政治上尊重爱护和生活上关心照顾教师。在抗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作出的指示,都能及时传达给教师。教师调动工作时,校领导直至中央领导与当事人谈话、征求意见。平时教师有困难,可以直接找校领导或中央领导反映。面对青年教师想到部队带兵打仗,知识分子教师想当党政干部等不稳定思想,毛泽东亲自到抗大,深入到教师中做思想工作,教育大家,办学校是组织和增大抗日力量的有效方法,要下决心在抗大做好教学工作,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看不起自己是个教员。1938年10月,抗大政治教育科长杨兰史不幸病逝,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题写挽联,号召大家下定决心,做一辈子教员。
  抗大办学的9年多时间里,始终面临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等困难。为使教师精力旺盛地搞好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学校总是给予教师适当照顾。1937年,抗大每人每天1.5斤粮食(小米饭),3分钱菜金(熬白菜),学校每月额外给每位教师补助2斤大米,1斤鸡蛋和几斤面粉,会吸烟的还配给几包“风车牌”香烟。1938年学校开始按月发津贴费,教师的津贴标准优于党政干部。学校的队长、指导员、参谋每人3.5元,教师4元,同团、大队级军政干部一样;主任教师4.5元,仅比校长少5角。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教职员的体贴关怀,鼓励着他们安心从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党的领导下,抗大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和军事等方面办出很高的水平,在极富创造性的办校治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学风和校风。这些被誉之为“抗大精神”的优良传统,同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一起,构成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对干部学院师资队伍的要求
  抗大所处的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现在的形势和条件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抗大的办校治学经验并未过时,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干部学院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把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干部学院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体,要保质保量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使命,就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能够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抗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动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在运用抗大成功经验的时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干部学习的新需求,科学定位新时期干部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第一,在政治素质上。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当年的抗大一样,都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创办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干部学院必须姓党,必须始终坚决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干部学院教师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第一条,就是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就是坚信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科学态度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问题。第三就是一定要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理论上的创新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素养来模范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第四就是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在政治上过硬,具有在重大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的能力。第五就是要为人师表,按照中央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二,在业务能力上。抗战时期抗大的培养对象除军队干部外,大部分是来延安参加抗日救国的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抗大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为抗日前线培养知识青年。今天,到干部学院培训的学员都经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大部分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管理能力、驾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的多样化,学员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量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干部学院的教师不仅在自身研究领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还应有广博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适应学员、适应形势、适应党的政策变化的能力。要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在团队协作上。领导干部担负着艰巨的领导职责,从事着繁重的日常工作。抽调他们参加培训,不仅要考虑直接成本,更要考虑机会成本。这就要求干部学院必须集中最优质的师资资源,安排最适合的培训内容,采取最有效的培训方式,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如何集中最优质的师资资源,这就需要发挥团队协作。一是发挥专兼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我们必须把握每个专兼职教师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组合教学团队,以获取最佳培训效果。二是授课教师、培训师、培训设计师、培训评估师和各类教学辅助人员必须紧密配合。团队协作要适应教学方式的变化,在充分发挥授课教师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学人员的协同配合。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干部人事处处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资源开发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延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论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付建成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