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二、红色政权的普遍建立

任学岭 谭虎娃

     
  1934年1月底,由党委书记崔田夫召集,在葭县南坬村召开党、团特委联席会议。崔田夫(党委书记)、郭洪涛(组织部长)、马明方(宣传部长)、张达志(农运委员)、高长久(工运委员)、马文瑞(团特委书记)、李铁轮(团宣传部长)等7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郭洪涛传达了北方代表的指示,在肯定陕北党的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批评陕北特委“右倾”,犯了“富农路线”,对开展武装斗争“消极怠工”。与会代表对北方代表不切实际的批评进行了坚决抵制,并决定继续按照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扩大一支队,发展二、三支队,新建四、五支队,开辟绥、米、葭、吴边新的游击根据地。会议决定把党团组织分开,自成体系在各地发动群众,普遍成立赤卫队、少先队、贫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组织。此次陕北党团特委联席会议意义甚为重大,不仅抵制了中央驻北方代表的错误指导,而且使陕北特委高起家坬会议制定的正确路线得以贯彻执行,从此迅速扭转了由1933年冬发生的挫折而引起的某些消极情绪,促进了陕北的革命斗争持续向前发展。
  1933年10月下旬,红一支队副队长马佩勋奉命到吴堡县开展武装斗争。随后,特委又派张达志到吴堡指导工作。当时,吴堡宋家川镇有一批人被国民党通缉。他们为了生活,流落为“烟土镖客”。这些人大多出身贫苦,政治上倾向革命,吴堡县党组织与马佩勋、郭洪涛通过关系,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同年12月30日,在吴堡樊家圪坨成立了吴堡县第一个革命军事组织——抗日义勇队(因主要成员多系烟土镖客,所以特委暂未授其正式番号)。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全队14人,两支枪。1934年1月下旬,葭县反共的清乡委员会在木头峪召开反动绅士代表会议,准备于除夕夜,在木头峪、神堂沟捕杀一批共产党人。义勇队得知消息后,于2月4日秘密隐蔽在距木头峪25公里的前畔村。6日夜,抗日义勇队在当地党组织及内线的配合下,一举攻下木头峪,杀了民团团总张东蛟及反动绅士数人。此后,特委派刘紫义、张益、张岗、刘耀山等五六名共产党员加入义勇队,充实了党的力量,改善了部队内部成分。
  2月15日,根据陕北党团特委联席会议关于新建四、五支队,开辟绥、米、葭、吴边新游击根据地的精神,党的特委委员高长久代表特委,在吴堡樊家圪坨将抗日义勇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任命薛俊山为队长,马佩勋为政委,刘子义为经济员兼党支部书记。全队下设两个分队,20余人,长短枪8支。红四支队成立后,针对内部成分复杂、思想不纯及无政府主义比较严重等问题,进行了20多天的教育整训。整训后,又吸收了一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使队伍发展至60余人,增强了战斗力。此后,经过二打木头峪等战斗,四支队声威大震,很快开辟了包括吴堡全县、葭县南区、米脂及绥德东区在内的大片游击根据地。
  1932年冬,中共绥德南区区委派共产党员张承忠、崔正冉参加延川游击队,学习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1933年6月,崔正冉回来后,经南区区委同意,首先建立了王家沟游击队。游击队在绥德南区斗地主、杀恶霸,开辟赤色村庄。活动了近一年,使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1934年4月,根据陕北特委南坬联席会议精神,王家沟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队长崔正冉,政委马万里,副队长王海山,经济员王明园,主要活动在绥德南区一带。6月,鉴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五支队为了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主动南下打游击。
  第四、第五支队成立后,葭县南、米脂东、绥德东南,以及吴堡地区的游击战争便逐渐开展起来了。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对这一地区游击战争的领导,特委遂将原绥清县委划分为绥德、清涧两个县委,同时新建葭县、米东和吴堡三个县委。
  总观全局,1934年春夏,陕北游击战争已经在府谷、神木、横山、靖边、安定、延川、清涧、吴堡、绥德、米脂、葭县等11个县境扩展开来。陕北特委高起家坬会议及南坬会议关于游击战争的部署,已经实现。
  1934年4月上旬,中共陕北特委在葭县南区神堂沟召开了会议。在听取各委员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对所谓“陕北党犯了富农路线”错误的观点再一次进行了抵制。会议决定继续发展游击战争,壮大游击队力量,努力在陕北创建一师红军;武装开辟村庄,扩大游击根据地,使苏区连成一片,相机建立苏维埃政权。会议并决定有计划地分配土地,为成立陕北全区工农民主政府准备条件。为了贯彻落实神堂沟会议精神,交流开展游击战争、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经验,5月初,特委又在葭县王家畔召开了陕北游击队和游击区代表联席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陕北新红军与新苏区的决议》,并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发展游击武装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工作。会议认为当前的任务是组织突击队,武装公开突击村庄。凡是党的工作已经公开的地方,必须建立武装核心,以枪杆子为后盾。赤卫军、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武装公开突击村庄,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彻底毁坏敌人的基层统治。各地党组织要建立“肃反小组”。在当前的斗争中,应避免同强敌打仗,而以巩固地方(乡村)为主要任务。
  神堂沟和王家畔会议后,新的的游击队不断建立,红色区域迅速扩大,群众斗争日益高涨。6月间,葭县六支队建立,20余人,10余支枪,队长樊文德,政委王效增,活动于葭南、米东和吴堡地区。7月间,府谷七支队建立,人枪各数十,队长兼政委韩峰。七八月间,安定八支队成立,人枪各10余,队长栾新春,后为贺吉祥,活动于横南、米西和安定地区。这时,陕北已建立起八支游击队。这些游击队根据神堂沟会议精神,开展了全面武装突击。游击队每进入一个突击点,首先镇压反革命分子,然后发动群众打土豪,进而建立各种群众团体。党在这里的工作从此由秘密转向公开,树起了红旗。在清涧地区,开始只有王家山、曹家坬、小岔子等几个公开村庄,随后很快发展到绥德、清涧边界一大片和延川东部地区。葭吴边树起红旗的地方只有樊家圪坨等少数村庄,也很快便扩展为葭县南、米脂东、绥德北和吴堡的大部分地区。安定西,以枣树坪一带公开村庄为基础,迅速推进到米脂西、横山南、靖边东、安塞北五县交界的大块地区。神府公开活动的地区,开始只有神木南贺家川、高家堡、解家堡三角区内的少数村庄,随后便发展到以神木为中心,包括府谷南、葭县北、榆林东的大片地区。经过这一武装突击运动,反革命势力有的被消灭了,有的则被赶跑了,从而改变了红白交错,敌我拉锯的游击局面。大片大片的巩固区域形成了,“闹红”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