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任学岭 谭虎娃

     
  根据寺墕里会议提出的进行分配土地的任务,中共陕北特委开始在清涧县部分乡区进行土改。后来,特委总结了清涧县部分乡区土改的经验教训,由郭洪涛、马明方到清涧的袁家沟、圪垌坬村和安定的玉家湾村进行土地分配的试点工作。圪垌坬村、玉家湾村分配土地的主要政策和做法是:1.没收豪绅、地主和富农的土地;2.中农土地不动,欢迎富裕中农献出多余的土地;3红军、贫雇农分好地;4.参加革命的富农子弟和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富农可以一样分地,其他富农分坏地;5.参加革命的地主子女和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地主一样分地,其他地主不分地;6.单身汉分双份地(考虑到以后成家)。陕北特委根据以上试点经验,举办了分配土地训练班,培养骨干,带动了整个陕北根据地的土地分配工作。在特委的领导下,由各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举办训练班,对各区、乡搞分配土地的干部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紧接着以区、乡为单位,先大村、后小村,逐步进行土地分配工作。1934年11月14日,中共陕北特委报告中央驻北方代表:“最近陕北苏维埃区域的扩大,各县都进行着分配土地,计划明年春耕时将土地分配停当。”党、团特委在给各级党部、团部及红军游击队政治员的信中,要求“立即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劳苦人民,反对因白匪‘围剿’而放弃或延迟分配土地的执行。”1935年1月24日,《中共陕北特委代表的报告》提出:“分配土地,原则按照土地法令执行。方法是拿五六个村庄合起来分的,把这些村子按上、中、下统计起来,把所有人口(豪绅地主、反动派、不劳动的富农在外)按壮年、青年(15—18岁)、童子(妇女、小孩、老年不能生产的)统计起来分配的,比例如童子分4垧,青年即5垧多,壮年6至7垧,劳动富农也是一样分的。”
  当时划定的阶级成分有地主、富农、富裕中农、中农、贫农、佃农、雇农7种。在分配土地中,贫农会权力很大。通过贫农会把在各村的雇农、佃农、贫农和可靠的群众组织起来,划分阶级,丈量土地,划分土地等级,登记有权利分配土地的人口,然后根据分配土地的政策进行分配。首先张榜公布分配方案,然后颁发《土地证》,将土地分配到户。当时苏区内流传着“红色五月革命忙,分地分粮分牛羊,烧约账分衣裳,豪绅地主一扫光,群众喜洋洋”的革命歌谣,生动反映了当时分配土地的景象。到1935年初,清涧、安定(赤源)、葭县、吴堡、绥德南区、横山、安塞、神木、秀延等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分配土地运动。
  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如“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地”等偏激措施,损害了一部分群众的利益,但这毕竟是陕北历史上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它彻底摧毁了剥削者的经济基础,解除了反动政权强加于人民头上的各种繁重负担。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衷心拥护党和红军,对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建设、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工作方面,根据地在土地分配后,通过没收土豪劣绅财产、以及部分人士的自愿捐献、组织群众“互济会”筹集经费。苏维埃政府支持商人到陕北周边地区进行商贸活动,组织群众“赶脚”、搞长途贩运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教育方面,在陕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进一步抓了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干部每到一地,写黑板报、刻写油印传单、书写标语,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革命文艺工作者还用陕北民歌形式编写了大量拥护红军、歌颂土地革命和开展游击战争的民歌,如《刘志丹》、《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工农群众都翻身》、《打土豪》、《斗地主》、《分土地》等,深受苏区人民的欢迎。在搞好政治宣传的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还注意抓文化教育工作,以创办列宁小学、编写新课本等为主要形式来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对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苏维埃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根据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巩固了陕北根据地。正如中共陕北特委1934年10月15日给中央驻北方代表的信中所说:“最近苏区的劳苦群众参加分配土地的斗争异常激烈。这些群众的斗争形势直接的普遍的开展了陕北的游击战争。在游击队、红军与白匪作战时,经常有几百几千的农民武装配合,游击队、红军不论需要多少农民配合,随时就可以号召来,甚至农民一听见枪声自动的跑来帮助红军助战,这一顺利的客观形势直接地造就了陕北新红军与苏区。”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