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

任学岭 谭虎娃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破坏,加之连续遭受严重的旱灾、水灾以及虫灾的侵袭,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在1941年和1942年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困难。
  第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兵力、财力不足的困难更加突出,日寇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又不放松在中国推行其“以战养战”的方针,更加强调以共产党为打击重点的策略,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一切根据地的周围,推行其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特务相结合的“总力战”,向各解放区进行反复的“扫荡”,并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建立“无人区”,散布鼠疫病菌,施放毒气等毁灭性手段,来摧毁解放区军民的生存条件。对于陕甘宁边区来说,则突出表现在日寇妄图消灭延安这个抗日的中心堡垒,从而不断发动对边区河防的进攻。
  第二,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严密封锁。对于陕甘宁边区,国民党的政策一直是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击,经济上封锁,企图消灭边区。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国民党顽固派感到靠军事摩擦和内部搞颠覆的办法“根除赤祸”、“消灭边区”已不可能,于是从1940年起,便对边区采取严密包围封锁的政策。
  1940年蒋介石调集以嫡系胡宗南部为主的大批部队(最多时总兵力达50万人),分驻在边区周围各县,形成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接泾水,东到黄河的五道包围封锁线(北边二道,南边三道)。在这几道封锁线中,靠近边区周围的封锁线特别严密,不仅含野战工事、永久工事,而且每隔一定距离,依靠地形筑有碉堡,重要地段上由胡宗南的正规军把守。北边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4500多个,南边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6300多个。仅洛川至黄陵间80华里的地段,就有518个碉堡。还在边区周围增修了20多个飞机场。国民党顽固派在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前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包围。胡宗南部30万大军分驻在同心、固原、镇原、西峰镇、宁县、正宁、旬邑、淳化、三原、耀县、宜君、黄陵、洛川等地;马步芳部驻青海;马鸿逵部包围灵武、惠安、豫旺;邓宝珊部守榆林、三边一线;包围边区的总兵力达40多万。
  除实行军事封锁外,国民党顽固派还政治、经济、文化、宣传、民运、特务等各种手段进行封锁,主要活动有:(1)建立封锁边区的领导机构。以天水行营所设的“党政军特联汇报”为最高领导决策机构,并以行营名义指导陕、甘、宁、绥4省沿边区各专区、县党政军,进行统一封锁活动。(2)“党务”封锁。国民党在榆林、洛川、彬县分别成立党务办事处,沿边区各县设立盘查站,不断调整沿边区各县党部的人事,撤换反共不力的书记长,代之以清一色的中统骨干,大肆搜集情报,进行破坏活动。(3)行政“封锁”。在边区周围各县推行“中央”颁布的新县制,把沿边区各地专员、县长大都换成叫中统骨干分子。开办战时行政人员训练班,对这些地区的各级和各方面负责人进行反共训练。(4)经济封锁。主要以盘查站为据点,查扣与劫夺进出边区的各种物资,妄图从经济上窒息边区。(5)宣传“封锁”。主要是张贴反共标语口号,控制舆论和加强报刊检查,对新闻言论进行严格控制,禁止报刊披露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打胜仗的消息和刊登进步文章。(6)“教育”封锁。在陕西省教育厅成立了“特教处”,开设“特种教育人员训练班”,并通过各种形式对边区政府和八路军进行诽谤和污蔑宣传。(7)特务封锁。在边区周围设立以中统为骨干的盘查站,禁止国统区的人民特别是进步青年学生奔赴边区。
  第三,1940-1944年边区连续发生严重灾荒,其中1940年灾荒造成的损失是当地30年来最严重的,使边区的经济困难更加严重。
  此外,非生产人员的增加,加重了边区的财政困难。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陕甘宁边区脱产人员仅有14000余人,1938年为16000余人,1939年增加到49686人,1940年增加为61144余人,到1941年则高达73117人,占到边区总人口的5.37%。随之而来的是,老百姓公粮负担也年年加重。1937年是13895石,人均负担1升;1938年为15972石,人均1升2合;1939年是52250石,人均4升多;1940年为97354石,人均7升多;1941年是200000石,人均负担1斗5升。①
  对这个时期的困难,毛泽东曾这样写道:“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磨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