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

任学岭 谭虎娃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农业方面,由于贯彻执行了正确的农业生产政策,使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耕地面积由1941年的1213.216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万亩,比1938年更是扩大了7成;全边区1940年改旱地为水地2.3558万亩,1944年水地面积达4.1109万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41年为45.586万石,1943年达181.2215万石,实现了自给有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除粮食生产外,边区的棉花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1941年100万斤(皮棉),1942年140万斤(皮棉),1943年173万斤(净花),1944年300万斤(净花),足够边区军民穿衣之用。在粮棉增长的同时,边区的畜牧业也有相当的发展,牛的数量从1939年的15.0892万头,增加到1943年22.0781万头,羊、猪等的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
  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边区原来的工业只有清朝时开办的一个延长油矿,经过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则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等77个公营工厂,职工达12000多人。在公营工业发展的同时,私营工业也迅速发展。比如私营纺织厂,1938年只有5家,年产布1260匹,1943年则发展到50家,年产布1.2万匹。私营造纸厂1941年40家,工人108人,年产纸张1295令,1942年发展到48家,工人139人,年产纸张1865令。另外,私营煤炭和盐业等也都有相当的发展。由于公私工业的发展,至1943年,边区的棉纱、布、铁、纸及其它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给。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与市场的活跃。边区政府曾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南昌公司、土产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组织土产输出,换取必需品输入,以保证对军民的供应,稳定边区物价和货币。同时,公营商业、合作商业与私人商业组成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点,方便了军民的生产与生活。抗战前,延安只有店铺123家,1943年即发展到473家。位于延安城南关的新市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被时人称为延安的“列宁格勒”。各种性质和组织形式的运输队的成立,公路、马车路的修筑与管理,客店、骡马店的开设,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总之,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农业、工业、商业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城乡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出现了“延安县的同志们的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等延安精神的原生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了延安精神,鼓舞边区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断战胜天灾人祸,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① 《毛泽东在延安两次“挨骂”的史实》,《宁夏日报》2007年5月9日。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468页。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