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六节 机关部队的农业生产

星光 张杨


  一、359旅屯田南泥湾
  为了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在中共中央“生产自给”的号召下,军队增加了生产自给的任务。留守兵团各部队在完成紧张的战斗警戒与训练的任务中,根据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与担负的战勤任务等情况,开展了自给性生产。1941年和1942年两年中,政府与银行对军队的生产事业投资约700万元,他们利用自己坚强的组织性与劳动力发展了农业和其他生产。
  1941年全兵团经费预算4479536.4元,规定完成生产任务40万元,但实际大大超过了预定的任务。农业生产:开荒14794.6亩,收获杂粮1170石。军委直属队共种粮地5212亩,种夏菜1801亩、秋菜771亩。养羊500只,养了肥猪,各单位平均每月吃肉两次,每次6两。全兵团大多数作到了蔬菜自给。
  保安司令部种粮地5000亩,蔬菜1000亩,养猪300头①。
  1942年,留守兵团直属系统的自给任务中,缺点是没有贯彻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在生产过程中,对建立生产基础也注意不够,由于缺乏农业生产知识与经验,许多单位处在摸索当中;有的单位没有专人负责,采取业余生产的性质。只有留直某团由专人经营农场,进行农业生产,兼作各种副业,第一年获利111600余元。
  留守兵团各部队中,以359旅的生产自给工作做得最好。
  朱德总司令从前方返回延安后,竭力提倡边区军队从事工业、农业、运输等生产,以密切军民关系,减轻人民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帮助边区建设。他吸取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提出军队实行屯田政策。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不仅向指战员进行解释教育工作,而且亲自踏看南泥湾,亲自组织南泥湾的开辟工作。朱德总司令提倡的屯田政策,首先得到359旅的响应,并成为屯田政策的模范。
  359旅原在华北抗日前线,为了保卫边区,1939年9月,奉命由灵邱移驻晋陕河防,10月西渡黄河进驻绥德。1941年春,该旅主力在旅长兼政委王震和副旅长苏进率领下,在“一把镢头一交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每团带了一两万元的屯田费,开进了荒凉的南泥湾,一面屯田,一面练兵。南泥湾当时是一片梢林地带,荒地很多,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称作“烂泥洼”。部队自敌后转战归来,没有一点“家务”,生活非常艰苦,所发的屯田费还不够买工具;荒山里没有宿舍,在寒冷的天幕下足足露营一个月;没有蔬菜,就挖野菜,打野猪野羊;粮食供应不上,指战员们就到百里之外去背粮,没有口袋,就把裤子扎起当口袋;自己制造生产农具,自己打窑洞盖房子,指战员们发扬了革命军队的艰苦奋斗精神,渡过了第一年的困难。
  屯田生产中,旅与团都制订了生产计划,规定了生产任务。上自部队首长,下至勤务、炊事员都编入生产小组,创办了“新中国”大农场。生产中坚持了农业第一的方向,广大指战员展开劳动竞赛,涌现出数百个劳动英雄,开垦了11000亩荒地,每人平均种植粮食蔬菜6亩。但是,因为初到南泥湾,“耕种误了农时,缺少工具,没有经验,南泥湾早寒,把山沟山腰里的庄稼未成熟就冻死了。这一年收的粮食只够一个月吃”②。
  1942年,总结了前一年的经验教训,置备了足够的农具,配备了负责生产的干部,开荒25000亩,种粮食2万亩,开垦了水田,种植水稻获得成功。种浆5000亩。除粮食、蔬菜外,还种植有旱烟叶、麻等油料作物,作到了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蔬菜的自给,也解决了打草鞋的麻及战士吸烟的需要。
  他们还利用南泥湾沟坡草木茂盛的条件,发展畜牧,各单位分工饲养牛、羊、鸡、猪、兔等家畜。1941年全旅养猪2000余头,解决了肉与食用油的供给。1942年畜牧业也有所发展,每个连队有20—30头猪,保证了每人每月吃肉3斤。
  此外,建筑了一排排的窑洞、新房子,又开设了油厂、纺织厂、木工厂、造纸厂等,使南泥湾的面貌为之一新。7月间,朱总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等去游南泥湾,诸老作诗相和,盛赞359旅执行屯田政策所取得的胜利。朱总《游南泥湾》:
  去年初到此, 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 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 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 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 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 马兰造纸俏。
  小憩陶宝峪, 清流在怀抱。
  诸老各尽欢, 养生亦养脑。
  薰风拂面来, 有似江南好。
  359旅经过辛勤的劳动,把一个人烟稀少的烂泥洼变成了陕北江南。在屯田初期,除向政府领一定数量的粮食外,其他经费全靠自己解决。1942年,全旅经费开支如下:
  (1).全年开支:
  伙食、什支、服装、粮食、草料等,总计97390324元。
  (2).全年由政府供给;
  经费、食盐、药费、服装、粮食、草料、合计30504288元。
  (3).生产自给了66786036元。
  全年自给占61.55%,
  政府供给占32.45%③。
  359旅执行党中央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创举。屯田南泥湾不但克服了物质供应困难,改善了军队的给养,而且密切了军政关系,增强了军人体质,巩固了军队纪律,减轻了人民负担,增进了军民团结。于是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
  二、机关学校创办农场
  边区生产自给,一是发展人民生产事业,做到边区经济上完全自给;一是机关、军队、学校自行生产,以减轻财政上的沉重负担。因此,机关学校的生产任务也迅速起了变化,一方面要保障每天每月的供给;另一方面,又要积累资金,建立将来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
  1940年12月9日,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各县党、政、民、教机关发出训令,提出1941年除粮食仍由公粮供给外,其余费用统统自给。各分区、县应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举办工商业。12月7日,边区财政经济处发出关于1941年各县、区、党、政、民、教生产自给指示信,指出各县、区特别是区应以农为主,在土地少如绥德地区,应当根据当地情形决定以工或以商为主。1940年冬至1941年春,先后由政府支付70万元,银行借款300万元,加上以前各机关自己积累的资金作为生产基金,进行自给生产。但是生产任务分配下去,各机关学校认为经营农业“得不偿失”,为迅速解决困难和保证本单位的供给,于是抽调人员,用所有大部分资金去做商业活动,据统计边区33个担任生产任务的单位中,农业投资18157.5元,只占总投资的14.9%④。
  1942年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仍以经商为主,中央直属、军委直属,边区各机关学校商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8%。从眼前看,经营商业确实渡过了困难,解决了很大的供给问题⑤。但是,重商轻农的结果,使农业生产受了一定影响。1941年中央与边区各机关学校的农业生产,有的采取自营方式,有的和农民伙种(中央组织部)。自营方式中有的经营农场(后勤中央财经处等5个单位在南泥湾建立了5个农场),但不是全体工作人员上山种地,而是以杂务人员为基础,配合以强壮人员组成生产队。有的与农民伙种,采用二八分粮,公二私八;三七分草,公七私三。各分区及各县采取了自种与伙种的方法。后勤机关各生产队共种粮地5200亩,中央党校种粮地800亩,中央组织部与农民伙种240亩。“无菜半年荒”,当时粮食不足,实行“瓜菜代”,种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方面。后勤机关学校种菜地1801亩,收获各种蔬菜87.9万斤,平均自给全年蔬菜的1/3。中央直属各机关种菜2329亩,收获菜71.5万斤,自给蔬菜5个月。边区中央局140人,种山地80垧,水地10垧,收粮33石,尚不足自给1个月,收获蔬菜2.8万斤,自给9个月。
  1942年,因精兵简政,延安许多机关学校合并,人员减少,除蔬菜自给外,粮食生产仍采取两种形式。自营农场除种粮食外,兼营饲养家畜等副业;伙种农场是机关出管理人员招移民安伙子,主要是种粮食。如边区政府秘书处与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厅合办两个农场,共出10个人员与12户移民伙种,共收入约25万元。西北中央局仅与农民安庄稼,分得粮食8石,尚不足机关5天食用;而农场一处,自种和伙种菜,收菜4万余斤,自给蔬菜7个月。这是农业收获最少的一年⑥。各县机关的粮食生产,也仍是自种与伙种两种。延安县级机关共种210垧地,有90垧地安了两户伙子,有5个劳动力,县委有2人在农场工作。1942年除伙子分粮外,共收粮75石,合细粮45石,值58500元,加上草3000元,共计61500元。
  中央各机关、学校配备了种菜人员40名,以川地388亩、山地1941亩种菜,收获各种蔬菜74.5万斤,平均自给蔬菜5个月,中共中央管理局自给9个月,延安大学及自然科学研究院自给8个月,中央研究院及文抗等单位自给7个月。全边区机关学校的蔬菜自给约600万元以上。
  其次,饲养猪、羊解决肉食也取得相当成绩。吃肉多不但可以少吃粮食,而且可以增加营养,保证健康。各机关、学校利用淘米水、米糠、菜根菜叶等剩饭废料养猪。“1941年上半年后勤各机关喂猪得肉56814斤,照当时市价值170440元,平均每人每月多吃了1斤肉,全年约值35万余元”。“中央直属各机关学校,1942年至10月止,平均每月养猪265头,10个月共赚23330余斤大称的猪肉,合边钞70万元”。“全边区机关学校饲养牲畜一项生产,照此计算,总值当在400万元以上”⑦。
  总之,这一时期,延安及全边区机关、学校生产自给,虽然粮食生产较少,但在其他方面是有成绩的,1941年生产自给1500万元,1942年约5000万元,不但供给了日常经费的大半,解决了迫切的财政困难,而且积累了大量资金,奠定了公营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
  ①以上见军委财经处:《概括报告》,1941年。
  ②继昌:《359旅的生产创造》,《解放日报》1945年1月8日。
  ③《生产自给材料》,1942年12月28日。
  ④参见《一九四二年经济工作报告》,1942年12月5日。
  ⑤参见西北财经办事处:《机关生产自给材料》,1942年。
  ⑥《西北中央局四年来生产情况》,1943年2月。
  ⑦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1942年12月),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867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