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的刘桂五
程海岑
我于1936年9月,由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征得陕西省绥靖主任杨虎城同意,将我由陇县调至蒲城任县长。即遇西安事变发生,当时隶属杨虎城将军的第四十二师冯钦哉驻守在东方要隘潼关、大荔一带,蒋介石心怀鬼胎,为了削弱杨虎城在西北的势力,不断派人对杨的部下进行拉拢,挑拨离间,杨对此早有觉察。事变后,杨虎城即与张学良商定,以骑兵第十师檀自新部和骑兵第六师刘桂五部齐集蒲城这一重镇。檀自新曾在凤翔、陇县驻防,与我早有结识,惟对刘桂五尚觉陌生。我以东道主身份,代表地方应付酬酢,供应粮秣,自所难免。自此刘桂五与我过从较多,曾两次向我谈他亲自捉蒋的经过,使我怦然大悟,又惊又慕地说:“你这样个人,敢作偌大的事吗?”他说:“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生死在所不计。”我当然一面赞誉,一面鼓励,还说他对国家对民族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刘桂五牺牲后,我也曾不断询问情况。解放后,我担任西安市新城区政协委员期间向刘桂五的夫人刘淑贞又了解了一些情况。我对旧友米暂沉曾写的《回忆杨虎城先生》及改印的《杨虎城传》,都未曾叙及刘桂五片言只字,殊觉惋惜。因此,不得不就我所知回忆追记于后。
刘桂五烈士于1902年出生在热河省朝阳县(今属辽宁省)六家子乡八家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上有一姊,兄弟三人,桂五其季也。因生活艰窘,早年仅在小学读书三年,屡次欲出外谋生,均遭父母因年幼阻止。渐长,曾应征参加宋哲元的学兵,不久,又回家务农,旋即加入白凤翔部队,由班长以次提升为连长,始露头角。刘桂五身材魁梧,孔武有力,驰马善射,刻苦习练。从此扶摇直上,日益昭彰,白凤翔师归张学良将军后,刘桂五即升为骑兵十八团上校团长,时年仅28岁。
1929年至1930年间,父母相继去世。刘桂五感念抚养恩情,怙恃皆失,万分悲痛。加之以后故乡沦陷,收复无期,寝馈不宁。尤其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主义,更加愤懑不平,他经常说:“为什么不打日本帝国主义,要与同胞互相残杀?”他一贯反对打内战,要求回家打游击。张学良曾问他:“回家想带多少人?”他说:“500人,回家还可以招集一些人。”张学良将军口头上同意了,并答应给他500支步枪等。
1936年,张、杨两将军为了一致抗日救国和加强各自势力起见,通过协商,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连长以上团长以下的军官,在王曲镇分期轮训,张、杨亲自讲话,多方接触,了解军官情况。刘桂五是白凤翔一手扶植和选拔出来的一个卓越军事人才。张学良将军为了把捉蒋任务委托给刘桂五,经过苦心思索,认为必先通过其主管长官。因之,张将军和白师长先就国际形势谈了一下,再就国内情况与“剿共”不能继续下去,作了缜密的研究。然后指出:目前我们迫切要有一个敢作敢为的壮士,才能担当起重大任务,你心中是否物色到这样的人物。白凤翔早知张将军对刘桂五的器重,当即答应说:“刘桂五可以胜任。”张将军即肯定地说:“很好,我们双方都来鼓励、支持刘桂五吧!”
二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西安主持召集最高军事会议,他当时住在临潼华清池。这个时期,张学良几乎每夜都要找刘桂五在他的公馆密谈。
约11日下午2时许,张学良把刘桂五叫去,让刘和他坐在一张沙发上,张对刘严肃地说:“今天给你一个重要任务,让你去刺杨虎城,你敢去吗?”刘答:“敢去。”张学良一边盯着刘桂五的脸色,没有发现他的神情有异常现象。这时,张即起身说:“我领你去。”刘说:“你不要去,多危险!”张说:“我不去你见不着他,马上走吧。”两人遂步出公馆,由张学良亲自开车,刘桂五坐在他身旁,车出金家巷,又穿过中山门向东郊直驶而去。刘桂五便问:“不是说去绥靖公署吗?怎么向远处开?”张学良即将车减速,低声对刘说:“我不是要你去刺杨虎城,杨虎城是我们风雨同舟的弟兄,我是领你去刺蒋介石,你敢去吗?”刘答:“敢去。”张看到刘仍然面不改色,又进一步对他说:“不是要刺,而是要活捉他,请他不要打内战了,要枪口对外,收复失地,我们要打回咱东北老家去。”刘说:“这很好,但我没见过蒋介石,不认识怎么办?”张学良说:“今天我就是要领你去见蒋介石,认识一下,先熟悉一下情况。”
车至临潼华清池门前,下车入内,步行至五间厅门口,令刘少待,张先进去告容,然后引进。张学良将军对蒋介石介绍说:“这是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部下第十八团团长刘桂五,作战勇猛,对共产党多次交锋,很有战绩,是剿共的猛将。”蒋介石高兴地伸出右手,握手命坐,刘桂五也毕恭毕敬向蒋敬礼就座。少倾,张学良乘机出外散步。这时厅内只剩下蒋、刘二人,蒋问刘桂五家世情况,刘桂五讲他想回东北老家打游击,进行抗日。蒋对刘虚伪地奖励了一番,并说:“你如需要枪炮弹药、军需等等,来电说明,当即拨给。”说到这里,张学良回来问:“委员长还有什么事没有?”蒋答:“以后再谈。”张说:“那我们就回去了。”蒋介石站起来送出大厅门口握手而别。
从蒋那里出来,张学良又引刘桂五到贵妃池及其他处了望观察后,便一同乘车返回金家巷张的官邸。晚饭后,张令派车送刘回东七路刘的住宅。刘桂五当时还怕走露机密,要承担责任,不愿回家。张学良说:“不要紧,晚上12时我派车去接你。”刘桂五回家后,对其夫人刘淑贞说明了原委。
这个时候,张学良同杨虎城早已部署妥当,分清任务,各负其责,只待行动。
三
12月11日深夜,一部分人在张公馆集合,另一部分人在东城门楼上集中,因为捉蒋由东北军负责,张学良将军先找一○五师师长刘多荃和卫队营营长孙铭九进行密谈。责成刘多荃师长为总指挥,白凤翔师长、唐君尧旅长、刘桂五团长、孙铭九营长协助,特务营第二连由刘桂五率领跟随,午夜出发开往临潼。午夜十二时以后,张学良将军和他的高级干部去新城杨的绥靖公署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坐镇指挥。
去临潼的人先在东城门楼上集合,每人发给手枪一支,子弹300发,手电筒一只,用汽车送到东郊十里铺下车,集合成小圈,全部熄灭车灯,由刘多荃讲话,他声音很低地说:“你们知道今晚的任务是什么吗?我们是要抓蒋介石的,由刘桂五团长负责抓蒋介石,特务营第二连对付守卫宪兵,其他人协助刘团长,不许开灯,不准讲话,不许吸烟,违者枪决。”又简要讲明进行步骤。在离临潼20里的斜口东,由刘多荃进行指挥,白凤翔、唐君尧协助参加。
捉蒋部队在刘桂五率领下乘车直奔华清池。在临潼县城附近转弯处,其他车停止前进,由一辆大卡车先行驶近华清池门口,此时约黎明五时许,天尚未亮,原想乘机而入,不料被门卫发现。问口令,见车上人不回答,急忙将大门紧关,并向来车开枪。随即双方展开激战,后边车上的人也投入战斗,当枪声稍转稀薄,部队立即翻墙入院。刘桂五直奔蒋介石卧室——五间厅,他见室内已空,用手掀开蒋的被褥,尚有余温,蒋的皮斗篷挂在衣架上,假牙放在桌上。地面上还遗留一只布鞋,证明蒋确实在这里睡过,出屋后又在附近各处搜查仍不见人,刘桂五料其不会跑远,忙回头向斜口赶来的刘多荃报告。刘听完报告,即集合队伍说:“捉不住蒋介石,我们都不能回去。”同时一面命令部队搜山,一面由白凤翔向西安张、杨报告。西安方面联合总部指示,务必寻得蒋介石的踪迹,命令查汽车数量,扩大搜索圈。各方心急如火,一时不知所措。
睡梦中蒋介石听到枪响后,惊慌外逃,从后院越墙准备逃跑,由于跌伤,由侍卫背至离华清池东南大约二百多米远的山坡上,部队搜山时,一名士兵在一个天然石棚中发现有人影晃动,便问:“你是谁?”答:“老百姓。”士兵用手电筒一照,发现这个人身后还蹲着一个人,急忙又问:“后边是谁?”答:“也是老百姓。”士兵用手电筒照着后边人,问:“你是不是蒋介石?”他说:“不是。”士兵说:“我看你就是,和画像上的一样。”然后叫其他人前来,这时刘桂五已赶到,看了后说:“就是蒋介石。”并问:“你就是委员长吗?”蒋低头承认了。他原先以为是东北军部分士兵哗变,现在才知不是。心里想你们都是我的部下,不能把我怎么样,进而神气起来。刘桂五当即命令把蒋扶下山见刘多荃师长。刘桂五向刘多荃报告了情况后,并押着另一个人说:“这就是北平宪兵三团团长蒋孝先。”当场有人介绍说:“他是蒋的侄子,在北平镇压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打死学生多人。“刘多荃很不高兴地说:“去、去、去!”这时刘桂五便把蒋孝先拉到公路边枪决了。刘多荃说:“上车。”蒋介石随即在唐君尧、刘桂五的挟持下上了汽车,唐、刘坐在两边,蒋坐在中间①。刘多荃集合队伍,又用电话报告给张学良,张命令即将蒋押在西安新城,然后全部返回西安。
任务胜利完成后,张学良对出了力的官兵,分别奖赏有加。把刘桂五提升为第六师师长,奖给二万元。刘当时还谦虚不愿接受,并说:“那我们白师长怎么办?”张答:“另有安排。”刘被提升为师长后,还摄有照片,现仍存东七路和平旅馆小院住宅内,留为永久纪念。
四
刘桂五是一位敢作敢为,心口如一的军人,值得赞誉。他接任师长后,以今忆昔,不自满,力戒享乐思想,把驻守在甘肃庆阳的部队先调集渭南集中,旋即转赴蒲城,发现檀自新部队被蒋收买,即将叛离张、杨,他密报张副司令,由张把刘调往乾礼一带。
不久,抗日名将挺进军总司令马占山将军电邀他去东北共同抗日。刘桂五认为多年来求之不得的为国效忠的良机到来,怎能畏缩不前。他即慨然应命。1937年初,即率部至绥远。在与日军多次交战中,他总是身先士卒,不幸于1938年在呼和浩特与百灵庙之间的固阳县江油杆子作战中,头部中弹,当即阵亡,时年36岁。日本人探明他是西安事变中轰动一时的捉蒋名将刘桂五后,把他的首级割下,洗净装璜在木匣内,送至北平的日本高级长官处献功。我方把烈士刘桂五的残骸装殓后,由其侄子刘大光用汽车运行四十余日,沿途祭奠,运回西安。
当烈士刘桂五的灵榇运回西安后,因刘身材魁梧,棺木短小,由其部下,东北军骑兵十六团团长汪瑢令其眷属用麦面做一假头,另备棺木入殓,送至西安革命公园大厅吊唁,近月之久。当时省城各机关,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青年学生,络绎不绝,送花圈挽联,不计其数。后将灵柩寄葬五省义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注烈士刘桂五为国殉难,移葬在西安南郊陕西烈士陵园,并给其夫人刘淑贞以“光荣烈属”对待,以慰英魂。
以上回忆谨表对故友刘桂五烈士的怀念,也是我的点滴正义感吧! (1979年7月)
* 作者时任陕西省薄城县县长
①与孙铭九的回忆有出入。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西安事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