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西安事变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孔祥熙与西安事变

李茂盛


  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对当时及尔后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除了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共产党的作用外,还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那么以行政院副院长兼摄阁揆、中枢大权在握的孔祥熙,态度如何?又起了什么作用呢?
  孔祥熙是最先致电张学良表示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南京政府官员
  西安事变发生之日,孔祥熙以身体不适抱疾上海私寓。下午4时忽得密报,说西安发生兵变。消息是惊人的,内容却不详细。孔听后并未确信真有其事。但他是负责财经的(1933年10月以后,任财政部长),从南京政府的经济角度着想,惟恐这种“消息”会影响市面治安,引起金融波动。于是,立即召集上海市长吴铁城、警备司令杨虎及沪市银钱业商会领袖到私宅,告以所闻,嘱咐各自镇静,维护治安。
  当晚,孔祥熙为掩人耳目,按约接待了日本来华议员。8时许,得军政部长何应钦南京长途电话,说有要事报告。孔从容谢客,出就他室通话。何告以“西安城门严闭,时有枪声,临潼道上军运频繁,而华清池附近则空焉无人,似蒋公已入危地”。这时孔方“深虑其真或有变”①。稍后,当京部秘书处来长途电话,说接得张、杨文电(即张、杨提出八项主张的通电)。西安事变得到证实后,孔开始“惶急”。他认真回味,斟酌了电文中“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八字后,方稍许定神。于是一面计划乘车连夜返京,一面找到宋美龄商量对策。经宋美龄提示,孔决定偕端纳一同进京。
  孔祥熙正拟启程,又得京部电话,转述张学良单独致孔的震电。原来事变当天,张学良除发出通电外,还以个人名义发出分别致宋美龄、孔祥熙的电报,中有“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我兄遇弟至厚,当能谅其无他,披沥奉闻,并乞明示”等语。孔听后,认为有和平解决希望,马上给张学良回电,表示愿意亲去西安,说服蒋氏。据孔祥熙回忆,他“转念学良既于通电之外,独对余另发震电,是已明示尚有转圜余地,益以蒋公安全,在其掌握,尤不能遽闭谈判之门。时机既迫,乃召某秘书至,即在沪寓授复张一电”②。电报说:“顷有京中电话告知我兄致电,虽尚未得读全文而大体业已得悉,保护介公绝无危险,足征吾兄爱友爱国,至为佩慰。国势至此,必须举国一致,方足以救国图存。吾兄主张,总宜委婉相商,苟属有利国家,介公患难久共,必能开诚接受。如骤以兵谏,苟引起意外枝节,国家前途更不敢设想,反为仇者所快。辱承契好,久共艰危。此次之事,弟意或痛心于失地之久未收复,及袍泽之环词吁请,爱国之切,另有不得已之苦衷。尚希格外审慎,国家前途,实利赖之……文亥”③ 
  电报中有两层意思应该指出:一是孔站在南京政府的立场上,指责张学良不该对蒋实行“兵谏”;二是以委婉的言词规劝张学良以国家利益为重“保护介公”,并提示张学良,苟能有利国家,蒋介石“必然开诚接受”。这实际上是孔祥熙向张表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愿望。这在南京政府要员中还是第一个。它对深恐“擒虎容易纵虎难”、急于想洞悉南京“诸公”的态度和反应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解脱,它初步稳住了张学良忐忑不安的心情,客观上是有利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
  孔祥熙对解决西安事变的策略方针 
  当孔祥熙还在返京途中,国民党中常会与政委会于12日晚12时召集了临时会议,就解决西安事变的办法激辩甚久,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央政策宜持坚定”,主张军事讨伐;另一种认为事变“饶有说服余地”,主张政治解决。在第一种意见占上风的情况下,会议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还决议“行政院由孔祥熙负责”)。显然,这个决议不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只能加深西安与南京的对立。它同孔祥熙致张学良的电报在解决办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孔祥熙偕宋美龄、端纳于13日晨7时到京后,立即研商变通办法。何应钦详述了联席会议的情况。这时,南京又接获洛阳祝绍周电报,告以樊崧甫已率部进驻潼关,董钊师则已进驻华阴。空军不断飞临西安上空侦察,间或也对兰州作威胁性之飞行。孔听后,深觉情况严重,南京的气氛和上海不一样,和自己的主张有很多相悖之处。当天下午3点,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召集中央政治委员会第29次会议,居正主席。首由何应钦报告西安、兰州军事情况,即由张群报告中日谈判情况,复由孔祥熙报告布置沪市安定金融情况。程潜、林森、戴季陶、吴稚晖、张继均相继发言,会议虽是由孔祥熙建议召集的,但在“讨伐派”的坚持下,仍由居正宣布:“军政当局应照昨日决议严密迅速处理此次事变。”
  会后,孔祥熙深感要扭转局势,难度较大。作为行政院代院长,担子很重。为了营救“领袖”,觉得有责任盱衡全局,作出周密部署。他在回忆中说:“余既受命兼代行政院长,自念当此危疑震撼之日,而所有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诸大计,萃于一身,责任重大,设有一着之误,即将沦国家于万劫不复,尤苦时机急迫,不容有从容探索余地。因于当日深夜,独运神思,盱筹全局,首念此事既未能纯以力施,则必须出之以智取。而智取之法,至少有四方面必须兼筹并顾:
  (一)张、杨所谓救国八项主张,既以通电出之,是必对于各省疆吏与民间团体之反应,或有预期。我方对策,即宜首对此点入手,将中央决策要旨,昭示全国,以孤张、杨之势,是为政治方面。 
  (二)张、杨通电,虽以抗日为理由,而八项之救国主张,则未有一项涉及抗日,至其所谓容纳各党各派,停止内战,开放爱国运动等等,皆已走入共产党之路线。究竟其与中共之关系如何?与苏联之关系又如何?皆必须先究其内幕。其时日、苏关系杌陧不安,究竟日政府对此事件将有何种反应?亦须设法探明。故我方对策,即宜向驻京各有关使节加以警告,并密电我驻外使馆,向各该国政府探询趋向,是为外交方面。
  (三)张、杨既于通电之外,复对余及中央诸同志各有私电,是明予吾人以谈判之机。如出以谈判之方式,不特可明其背景,且可进一步而加以说服。其时党国元老及各省疆吏中,亦尚有夙为张、杨所敬重或张、杨认为可获同情者。如我能先占一着,争取协助,并即由此类人士出面斡旋,于事必更有济。是为情感方面。
  (四)张、杨军力微薄,远非中央之敌。但如旷日持久,则易滋生其它纠纷。杨部冯钦哉之第十七师方驻同州,是否可与东北军合作到底,是否完全盲从张、杨?似有下手余地。而西北军队,是否对于张、杨不无疑忌?亦宜设法统筹。是为军事方面。”④
  以上四个方面,实际上是孔祥熙解决西安事变的策略方针。孔虽然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将此方针归结为“军事政治同时并举”,但显而易见,他所说的“军事”是指分化冯钦哉十七师,决非武装进攻西安。孔站在南京政府的立场上,其方针是很狡诈的。但他不主张用“讨伐”的办法,却对约束南京“讨伐”势力的膨胀,起了一定的作用。
  孔祥熙在解决西安事变中的行为 
  孔祥熙依据自己的策略方针,相应地采取了以下行动:
  (一)通电各省市及地方实力派稳定政局
  13日晚,孔祥熙发出致各省市通电,申述南京政府的立场,并嘱各疆吏“遵照蒋院长既定方针,以最大之努力,与全国上下共策国家之安全”。同时分别致电宋哲元、韩复榘、商震、沈鸿烈、阎锡山、冯钦哉、于学忠等人,希望以国家与道义为重,顾全大局。孔的电报字字谨慎,句句动情,恩威并施,着意攻心。他在回忆中说:“当时蒋公情况不明,各疆吏多感彷徨,尤以鲁、冀、桂三省态度,更可注意。故致宋哲元(冀省)电,以容共相警,以劝张为宗;致韩复榘(鲁省)电,虽亦以劝张为言,而以蒋公安全先坚其信;至于太原阎氏,老成重望,与张为世交,张亟望其助力,故以调处之任托之;沈鸿烈、于学忠皆东北旧人,与张有旧谊;冯钦哉为杨部主力,方驻同州,与我方华阴附近之樊军长崧甫时有接触,皆可用恩威并济之方,使其内附;而时任豫省主席之商震,与正守西安之东北军刘多荃师长有恩,故也密嘱其派员说刘,以缓形势。”⑤ 
  (二)试探外邦,安定外交
  在外交方面,孔祥熙除将南京政府决策主旨通知驻外使馆外,还嘱咐他们探询各国政府的意向,以及舆论和反映,尤以探询日、苏为重点。13日下午,孔召苏联驻南京政府代表,告以西安事变情况。同时,又派樊光与日本喜多(武官)会洽,并召须磨(日本领事),警告日本政府应约束在华浪人,不要再滋是非。 
  16日至1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许世英五次电告东京态度,驻苏大使蒋延黻四次密报莫斯科的态度。经过认真分析,孔确信:“日本将采不干涉态度”,苏联“认释蒋有利”,“事变不致酿成国际战争”⑥。方专意致力于内部。
  (三)消释三次“讨伐”浪潮
  西安事变期间,南京要求“讨伐”的浪潮有三次:一是12日晚联席会议,二是16日中央政治委员会30次会议,三是19日停止进攻期满日。
  第一次“讨伐”浪潮由于孔祥熙、宋美龄的介入,“讨伐”势力有所收敛。 
  第二次是在中央政治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为谋求迅速解决,“讨伐派”主张加强军事行动。为谋求有效解决,孔祥熙、宋美龄主张通过端纳等人,继续进行政治协商。孔宋没有能遏止要求讨伐气焰的上涨,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尽管会议作出了两项与他们意愿不同的决议(1、推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军;2、由国民政府即下讨伐令),讨伐浪潮一直持续到18日,这天蒋鼎文持蒋介石的手书至京,要求星期六前停止轰炸,孔、宋方借蒋介石手谕的威力,扼住了面向西安的“大炮”咽喉。
  第三次是19日,西安和南京都显得极度紧张。因为这天是星期六,是蒋介石命令暂停轰炸的期满日。南京各方要求进兵讨伐的呼声渐趋高涨,前敌将领有迫不及待之势。孔祥熙、宋美龄力排众议,认为和谈之门已开,坚持再将停战期限延长。正当此时,张学良表示欢迎宋子文入陕。宋子文也力争以私人资格前往。孔祥熙、宋美龄力赞其成。后经孔祥熙邀孙科等于19日下午在孔宅会商后,才作出两项不利于讨伐派而利于和平解决的决定:“⑦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⑧准许至12月22日暂行停止轰炸。”
  由于孔祥熙、宋美龄的有力活动,消弭了南京政府中三次“讨伐”浪潮,使战车没有创伤古城西安。
  毛泽东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这和张、杨二将军及宋子文氏等国民党人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合”⑧。当时,内战的主要威胁来自国民党内以何应钦为首的南京“讨伐派”。他们主张军事进攻西安,企图以“营救领袖”之名消灭“领袖”,然后取而代之。因此,反对南京“讨伐派”扩大内战,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孔祥熙作为行政院代院长,在事变发生的当天,第一个以政府官员身分致电张学良主张和平解决,继之又与二宋协同,坚决抑制何应钦等人对张、杨进行所谓的“讨伐”,客观上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制止内战爆发,起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①《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658页。 
  ②《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第68页。
  ③《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660页。
  ④《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663页。
  ⑤《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668页。 
  ⑥《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675页。 
  ⑦李云汉:《西安事变之研究》。
  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28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西安事变研究/丛一平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