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纪念西安事变65周年《文博》专辑

  


史沫特莱和贝特兰眼中的杨虎城将军

夏青


  史沫特莱和贝特兰,他们是活跃于20世纪初中国政治历史舞台的外国记者。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异国它乡,用自己独特的目光与视角关注当时贫穷落后,政治风云多变的中国。尤其是他们以自已非凡的勇气、胆识、敏锐的目光捕捉中国政坛的每一个信息,为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具有史学价值的丰富资料。
  史沫特莱和贝特兰第一次见到杨虎城,是1937年初。在西安止园别墅他们见到了一位身材高大结实,穿一身没有军衔徽章的蓝色工作服的人,人称“杨老虎”——杨虎城。他不拘礼节,挥手让两位外国记者坐下,他的表情多少有些木然,等待着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通过王炳南翻译后,他用一种特别柔和甚至文雅的语调从容地回答对方的提问。这与他那壮健身躯,以及他在西北的赫赫大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记者用探询的口气问及西安事变戏剧性拘留蒋委员长的意义和目的时,杨虎城以当时新闻报道的通用语句回答:“我们以武力敦促蒋委员长,尊重并接受人民在内战和抗日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为了制止进一步内战并联合全国力量反对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得不采用武力敦促的方式。我们在西北的运动是和整个国际和平阵线分不开的。”
  记者问:“北方的这个行动和西南李宗仁与白崇禧领导的抗日运动有什么区别?”杨虎城慢悠悠地说:“我们不能代表西南当局发言,当然,对于任何真正抗日的情感我们都予以最充分的同情。不过,西南的纲领还不太明确——它没有表明如何实现运动的宗旨。我们的纲领是全面的,它已归纳在张少帅宣告的‘八点基本原则’之内,而且这个纲领的一部分已经实现了。”
  有关西安事变整个过程和对时局的看法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进行着。杨虎城略显木然的表情与他们曾经采访过性格爽朗的张学良将军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令两位记者吃惊的是,经过西安事变、二.二事件这样大的历史波动之后,杨虎城竟然还把自己的目光紧紧地盯向建设自己家乡,修筑水利的工程上。当杨虎城谈及这方面的情况时象似换了一个人,脸上的表情突然变得极富活力,甚至生动起来。这令他们感到惊讶!
  对于一个爱民如子,体恤民情的执政者来说,兴修水利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头等大事。1928年深秋,杨虎城将军从日本回国,曾在上海西藏路“一品香”饭店遇到耿寿伯先生,耿寿伯是国民党二军胡笠僧部的交际处长,杨虎城就从政用人等问题请教征询耿先生的意见。杨虎城对耿说:“寿伯,咱们的部队中,人才很缺乏,请你多多地介绍,咱们须得把人事首先健全起来吧!”耿问:“都需要哪几项的人才呢?”杨答:“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人才。”从日本归来的杨虎城,亲眼看到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日本的发展离不开重用各类人才,从培养教育到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这是他们之所以比我国进步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他刚一踏上国土就以求贤若渴之心寻觅广揽人才。尽管当时国内战乱仍然时有发生,他却以深谋远虑的目光开始设计自己的长远规划。
  1937年第一期水利工程完工。同时正在设计和规划中的工程还有渭惠、梅惠、汧惠,湑惠、褒惠,汉惠等渠,合称“八惠工程”,泾惠渠道分总干、北干、南干、支渠共有8条,全长270公里,可灌溉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5县。洛惠渠分中干、东干、西干、中东、中西5条主渠,灌溉蒲城,大荔、朝邑、平民4县农田约50万亩,由于水的问题解决了,在渭北的广阔土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粮田有了充盈的水浇灌,粮棉生产大幅度增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在外地逃难的灾民陆续闻迅返回家乡,重新安居乐业。杨虎城将军、李仪祉先生共创的泾惠渠水利工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观念意识的转变,其功不可没。
  史沫特莱和贝特兰,前来采访杨虎城将军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对社会各阶层的调查采访,实地考察。他们很敬佩杨将军对家乡建设执著地热情。但是此时采访的主题使他们不得不耐心地一方面倾听杨将军有关家乡建设的话题,又一方面寻找机会试图中断其话题。可是当他们问到有关政治方面问题时,杨虎城将军的面部表情就立刻显得低沉,呆板,他有板有眼地问一句答一句,他们之间的谈话顿时变得有些生硬。史沫特莱和贝特兰到中国时间不长,对中国人的性格不甚了解,以为自己不受欢迎,于是便起身告辞。谁知,这时,杨虎城突然激动地对他们说:“记住,这次西安事变并不是突然而来的,也不只是我们两位将军的行动,这是一个所有的西北军队和广大人民所要求的行动。”“一个人的怨恨在我们这次行动里是没有地位的。我们只要求对日作战并结束内战。我们没说什么反对蒋介石的话,我们只希望和他在对敌作战中并肩战斗。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对内和平,对外,对侵略者血战到底。”
  从止园走出来,史沫特莱和贝特兰彼此问对方对这次采访的感受,都觉得杨虎城是一个很精彩、且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的人。尽管他们听不惯杨虎城那浓重的陕西口音,但这次采访是成功的。他们毕竟直接从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杨虎城将军这里获得了这次行动前后的具体经过、以及这位十七路军首领的思想变化过程,和一个生动立体的西安事变发动者——杨虎城将军的真实言行。
  杨虎城将军在西北的诸多建树,使他在民众中的口碑很好。当史沫特莱和贝特兰把这次采访公诸媒体不久,西安便开始了各方面地封锁,杨虎城亦于1937年离开了他寄情深厚的陕西。而史沫特莱和贝特兰对杨虎城将军的采访也就成为外国记者对西安事变发动者的最后一次采访。
  (夏青,西安事变纪念馆) 

文博/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