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附录3 杨虎城之孙杨瀚就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昭雪答香港《亚洲周刊》记者丁果问
杨瀚
丁记者:在国共大和解的气氛中,是否过去纠缠不休的恩怨历史都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平反?
杨: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推翻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就在这新旧社会交替的剧烈动荡时期,诞生了代表不同外来思想和本国不同阶级利益与中国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两个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也可称之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对同母异父兄弟。在长达80多年的历史中,两党合作只有15年。在60多年的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中双方积累了众多的恩怨,各自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新世纪,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振兴中华的目标下,国共两党应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峰消除恩怨,回首历史,卸下包袱。当然历史上所有的问题要得到完全公正的平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典型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平反则是当今政治进步与政治民主的基本体现。
丁记者:为什么你认为杨虎城将军的问题需要国民党来负责澄清?
杨:杨虎城是同盟会时期就参加国民革命后由孙中山亲自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的老党员。在发动西安事变时,任中央监察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事变后。虽被革去所任军政职务但仍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陆军二级上将,并以军事专员的名义被派往欧美考察军事。1937年12月在南昌被秘密拘禁。随后又秘密囚禁12年。1949年9月6日被已下野但仍担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用匕首,死后用硫酸毁容)于重庆。在秘密囚禁的12年中,中国国民党从未对其做过任何的处分与审判。作为一名中央监察委员、陆军二级上将就从人间蒸发了。国民党难道不应负这个历史责任吗?
丁记者:在全民抗战的历史评价上,胡锦涛主席的讲话承认了国共两大战场并存的重要性。但西安事变的评价,国共的评价却是南辕北辙,你认为这对杨虎城将军的评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杨:国民党之所以不能正确地评价西安事变和杨虎城,我个人认为主要由几个方面的因素所致。一是在思想上仍然坚持封建主义思想。至今没有弄清楚在国共斗争中国民党失败的根本缘由。以为只靠封建统治的杀戮政策就能消灭一种政治思想与势力。所以一些人把失败归罪于张学良杨虎城和西安事变。认为共产党即将被剿灭了,张杨却出了问题,所以是党的罪人。二是坚持神化蒋介石,继承蒋先生的仇恨。因为蒋始终认为西安事变是他个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而认识不到,是西安事变挽救了已经四分五裂,各种势力心怀异志的中国国民党:蒋某人在西安事变后由于改变了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成为了全国各阶层(包括共产党)拥戴的领袖人物。如果蒋先生是神,一贯正确,就不会发生西安事变,他也不会败退到台湾。如果承认他是人,那反对了他的错误的人就不应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三是国民党在党内还没有真正的思想与政治民主;从来就没有认真检讨过自身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也就建立不起对历史冤案平反的机制。
丁记者:虽然台北对50年代的白色恐怖有了反省的契机,但之前的国共纷争却是正溯之争,如果国民党对杨虎城将军的评价发生变化,对蒋介石的评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否动摇百年老店的党本?
杨:前面我已讲到蒋先生是人不是神。希望国民党站在现代科学民主与发展的角度,把蒋从封建迷信的神坛上请下来。要相信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公正的。作为政党不应只对领导人和传统负责,而更应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如果国民党敢于重新评价西安事变,为杨虎城平反昭雪,一定会给中国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的党本注人新活力。
丁记者:在西安事变中,到底杨张谁扮演的角色更重要?
杨:在西安事变中从位置讲,当然是张学良在先,张是官高权重兵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远远超过杨虎城。但从另外的情况看,杨在事变前与事变中和事变后杨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杨一贯坚持抗日的坚定立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第5天就公开发表《杨虎城泣告全国》书,坚决要求抗日。此后,不断要求抗日均遭拒绝。随着日寇入侵的不断深入而国民党却顽固坚持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华民族陷入最危亡的情况下。他认识到蒋太顽固不对其采取非常手段是不能令其改变政策的。于是主动与张建立起共谋抗日的伙伴关系。进而向张建议用“兵谏”的方式迫蒋就范。他还认识到要领导全民族的抗战一定要有一个民主的能团结全国人民的政府。他主导了西安事变政治纲领的制定,提出民主、自由的诉求。在张总是犹豫不决时,他促使张最后下了捉蒋的决心。当张背着他与宋氏兄妹商谈,作出放蒋送蒋的决定时,他顾全大局服从了张的决定。张到南京被扣后,他在西安独撑危局使得事变和平解决。
丁记者:为什么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总是评价张学良多,而忽视了杨虎城将军的存在?
杨:从国民党方面看,张虽然发动西安事变,但事后已有不断的悔过。张本身的影响大,很长时期还健在,最后不回大陆不被中共统战所用。而杨一贯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谓软硬不吃。一涉及杨必会牵出屠杀杨及两个子女的黑幕。从另外方面,张一生中传奇多故事多也成为人们关注多的因素。
丁记者:你给连战写信的动机何在?连战的沉默你如何理解?
杨:西安事变到明年就整整70年,我祖父杨虎城被害也已56年了。当年张、杨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官兵发动西安事变就是为了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停止内战,结束专制,建设民主自由的国家。可至今,国家还未统一,日本右翼又在窥视我国的领土与资源。我很赞赏连战敢于跨过台湾海峡与共产党第三次握手的精神。可以说他开始带领国民党正在试图走出历史的阴影。我给他写信希望通过对杨虎城的平反,有助于国民党早日走出历史的阴影。也有抗战时期他在西安生活,应该较他人更多了解西安事变的因素。我也理解连战的沉默。到底,国民党反共尊蒋几十年了。迈出联共这一步亦属不易。要翻历史的案还要些勇气。
丁记者:你也准备给马英九写信,你估计马英九会给你怎样的回应?马上台后,提出先连接台湾,而不是着眼重写百年国民党史,虽然他也给5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制造的白色恐怖黑幕打开了一扇窗户,你认为他对国民党过去制造的冤假错案,包括杨虎城将军的问题会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杨:马英九主席能把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和遗属请进国民党党部,承认是“官逼民反”。可敬可佩!但,希望这决不是为一时争取民众选票的权宜之计。国民党若能以此为开端,认真的检讨自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丢掉背上沉重的历史负担,在政治上还是大有前途的。马主席不是要为对岸的民主讨个公道吗?我希望马主席先从自家门里做起,给西安事变给杨虎城一个公道。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