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

  


张学良解禁前后的题词

窦应泰


  一、张学良对兰花和国画的题词
  张学良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酷爱古今名家的书画;二是喜欢养兰花。第一种嗜好始于20年代他在东北主政前后,凡遇上有价值的历代名人画作与书法作品,无论对方索价高昂与否,张学良都不惜重金,千方百计购买并珍藏在沈阳大帅府的藏书室里。其中仅以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这段时间,张学良在大帅府里的书画珍藏,就已为当时东北第一家。其中不仅有明清两代几十位著名书画家真迹,而且还保存有唐、宋、元等朝代著名国画大师,诸如顾恺之、黄源、徐渭诸人的佳作。收藏在沈阳的国画珍品之中,不仅有张学良自己喜爱的珍品,面且他的夫人于凤至和几个孩子也各有所藏。如果是张学良收藏的书画,天头上必要加盖“毅厂珍藏第一”的印钤。“毅厂”,即张氏别名张毅庵之毅字。张学良另一枚印章为“定远斋”,此钤一直延用到台湾;而于凤至女士的收藏品则要加盖“鸾翔鉴赏”四字,其中“鸾翔”二字,来自于凤至的字“翔舟”。
  可惜的是,这偌大一批珍藏之品,多沦落在日寇之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和于凤至均在北平,保存在沈阳大帅府中价值连城的画书珍品,都悉数被日本关东军所获。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曾派日本士兵将包括这些书画在内的大批张学良私人财产,以火车运往北平,以请张学良签收为名借以羞辱。张学良为此震怒,当场怒责日本信使,并扬言如不马上将这些属于他的财产运回东北,他将下令在北平车站一火焚之。日寇慑于张学良之威,不得不将这些已经运到北平的私人财产再次运回沈阳,至此所有财产下落不明。
  本书收入的张学良两篇文稿,一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为张大千《医巫闾山图》所写的题词,另一则是他在90年代为一批送往北京参展的兰花亲笔所写的贺词。两文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都从不同侧面显露出张学良除军事之外的雅兴及才华。
  1.1973年张学良在台北为张大千所作《医巫闾山图》作赋
  医巫闾山,在辽宁省北镇西数十里处。一名医无山,亦为闾山,俗呼广宁山。为阴山山脉之分支,松岭越大凌河而来者,绵亘二百余里。高援四五千尺,迤东低落为大小黑山等,高不过百尺。虞舜封十二州,以此为幽州之镇(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山)。隋以医巫间为北镇。其山拥抱六重,亦名六山。上有仙人岩,镌有吕仙像,补天石,明张学颜书刻;仙女洗头盆,高宗有刻诗(余幼时曾诵读,惜今已忘之)。可怜松,在一片光石上,生了孤松,清高宗亦有题诗。产美名,尔雅称之为珣、玎、琪(此间珣、闾玎等命名之由来也),有大庙,俗称北镇庙,供有舜妃尧之英娥二女,(此间英、娥命名之由)。建有行宫,为清高宗避暑处也。略述如此,此山生于塞外,殊少文士骚人,为之诗赋。名山有幸,如蒙大千描绘,不只可传之于世,亦可传之于千古也。余为余乡谊之山庆。
  (笔者按)
  张学良对辽宁境内的医巫闾山,素来情有独钟。闾山在全国名山之中几乎排不上号,即便在辽宁也无法与千山相比,然而闾山却让张学良动情并在数十年后始终念念不忘。究其原因,在于闾山曾是张作霖绿林落难时期的避祸之所。也许正因为辽宁闾山与张氏家族有着难以割断的特殊感情,所以张学良将自己的三子一女(其中次子张闾琪英年早逝),取名时均加闾字。非但如此,张氏家族中张学良九个弟弟的所有子女,名车中亦均有闾山的“闾”字。由此可见张家对闾山的感情之深。
  1975年,张学良在与画家张大千餐聚的时候,席间纵酒吟诗,无意间畅谈自己的故乡闾山。谈话至此,张氏大为动情。他情不自禁地对酒抒怀,泪如泉涌。思乡之情俨然奔泻之河水在胸间奔涌。让在座至友见了大动感情,张大千虽没到过辽西闾山,但他通过张学良的热情描述,也身受感染,忽对闾山产生种种敬仰。于是他当即表示要为张学良画一幅《医巫闾山图》,以酬朋友思乡心愿。
  张学良对张大千此意自当感激,因他如今远在台湾,只有面对画图,怀念故乡山水。张大千言而有信,利用两周时间,果然在他莫耶精舍的画室之内,挥毫彩绘了一幅巨大的《医巫间山图》。张学良见到张大千那气势磅礴、万象浩瀚的闾山图,如同蓦然来到他少年时曾经多次登过的闾山。只见群峦巍峨,万木森森。山间小溪,俨然白练悬空。而在张大午笔下的林莽深处,隐约可见雪白山岚缭绕其间。张学良仿佛顷刻踏上了故乡土地,一股热泪忽然潸然而下。
  应张大千之请,张学良欣然应允为张大千这幅《医巫闾山图》题写词赋一首,以使文画并茂,交映生辉。几天后,张学良终于写成赋文,与张大千的巨幅画作共同悬挂在莫耶精舍的画室里。这就是张学良《医巫闾山赋》的由来。
  2.1993年为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题词
  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品格高超的名花,自春秋时孔子自卫适鲁,作猗兰之操,誉为“王者之香”,而后历代文人雅士咏歌不绝。左氏不遗梦兰之征,屈子思君纫兰为佩,周易更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将君子比德于兰,而非以兰比德于君子,骆宾王也说:“博望候之兰薰馥”,又将兰喻为“世德流芳”。兰在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占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花卉的爱好,大致说来,与个人的秉性和品德确有关联。晋陶渊明独爱花中隐逸的菊,自唐以来,国人多爱花中富贵的牡丹,而宋周濂则独爱花中君子的莲。其实兰之为品,兼三者之德,又各极其长;王者之香,是富贵之极;容古留芳,是隐逸之最;出淤泥而不染,经岁寒而不凋,它的清介坚劲之美,更非莲所能比拟。
  是兰之为名花,不但可以赏心悦目更可以陶冶性情。兰之为用,岂仅在观赏而已。因此,兰艺自中国渡海,传至东瀛,进而又扩及世界园艺之林。国人应如何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士共同努力。
  (笔者按)
  张学良一生爱花如痴,特别对兰花喜爱尤甚。自从1959年他从高雄迁居台北,在北投复兴岗自费建一幢住宅以后,就开始在庭院中大养兰花。最多时有数百盆之多。90年代初,当张学良即将前往美国定居前夕,在台北寓所接见了台湾另一位兰花爱好者、著名世界兰蕙交流协会会长黄秀球。交谈时,彼此都以喜悦心情谈及1993年将要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当黄秀珠代表北京花卉博览会筹委会向他发出赴京参会的邀请时,张学良颇为动情地说:“我又何尝不想到北京去?可是,现在我去北京确实不是时候啊!”
  也是在和黄秀球的交谈中,张学良谈到他1991年去美国探亲回到台湾后,他的处境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么“自由”。张学良悄悄告诉黄秀球一件事情:1991年他从美国回台湾不久,本来和夫人赵一荻有一个去香港出席亲友子女婚礼的计划。那是赵一荻至亲的子女在港新婚,早已向他们发出友好的邀请。而且张、赵两人也希望赴港与亲友阔别重逢。可是,就在张学良夫妇即将赴港的前夕,一位国民党高级官员忽然来到他家里,委婉地转告说:“最高当局不希望看到你出现在香港。”如此一来,张学良夫妇赴港计划只好无疾而终。当黄秀球追问最高当局是何许人时,张学良欲言又止。从他为难的神色上看出,张学良虽然早有返回大陆的愿望,但在那时他确实无法实现归乡之愿。
  作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荣誉会长的张学良,为不能亲往北京与会心中怅怅。他对黄秀球说:“如果在北京举行的花展如期举行,只有请你代表我去参加了!依我现在的情况,是根本回不了大陆的。”
  1993年春天,和煦的阳光映照着美国夏威夷碧波澄澈的海滨。一架轮椅由海边沙滩向希尔顿大酒店方向推过来,轮椅上坐着年近百岁的耄耋老人。他就是1991年冬天从台湾飞往美国探亲的张学良。如今他已决定在四季如春的夏威夷长久定居了。推轮椅的就是刚从台北赶来向张汇报将在北京举行花卉展情况的黄秀球。现在,张学良去北京参会,虽然政治上束缚已不存在,但他身体状况已不适应长途飞行。就在黄秀球即将飞赴北京的前夕,张学良忽然打电话给他,说:“我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委托你去办。”
  原来,晚年最大乐趣在养兰上的张学良,虽无法前往北京赴会,他仍决定把自己1960年以来自费从香港和东南亚各地购买的名贵国兰送回国内,张学良从中挑选35盆名贵兰花,如虞美人、何鼎、蝴蝶兰、石斛兰等,委托黄秀球把这些兰花运往祖国参展。他还叮嘱黄秀球说:“这些名贵兰花在北京参展后,都请代我转交给沈阳旧居的展览馆,让他们替我养着。也算我对故乡的一种纪念。”
  最后,张学良又从那些送往北京参赛的兰花中,选出他最喜欢的一盆珍贵名兰,并亲自为它命名“爱国兰”。屈指算来,这盆兰花是1971年他托人从台湾花莲购得。20多年来,张学良始终精心浇水,精心培育。现在当他决定把这盆兰花送往祖国大陆时,老人眼里含着晶莹的泪水,他郑重地对黄秀球说:“兰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我喜欢兰的这种幽雅意境,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养兰。现在,我老了,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养兰,所以我想把二百多盆兰花中的上乘之品,都请你代我转送祖国去。”张学良手托着“爱国兰”对黄秀球说:“这盆花是我20多年来心血浇灌而成,希望你代表我,把它赠送给多年关注我的中共领导人,算做我对他们的一种回敬吧!”
  就在黄秀球即将离开夏威夷的当天夜里,许久不动笔写文章的张学良,居然对北京“花会”心驰神往。他控制不住内心激动,竟为花展写了一篇寓意深刻的祝词。
  北京的春天,阳光明媚。当世界各地的兰花在北京隆重展出的开幕会上,黄秀球代表张学良宣读了这篇别开生面的《祝词》。尤让黄秀球大喜过望的是,在开幕式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亲自出席。当江泽民听到张学良的祝词时,兴奋地拍掌祝贺。黄秀球想起从夏威夷来北京前张学良的叮嘱,忙将张学良亲自培育20多年的“爱国兰”,送到江泽民面前,说:“江主席,张汉卿先生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亲自到会,可是他却希望我将这盆爱国兰,亲手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现在我有机会把这盆花送给您,这是张汉卿先生的夙愿实现,也是我们世界兰蕙协会全体同仁值得庆幸的事情!”
  江泽民接过张学良送来的“爱国兰”,连说:“谢谢!”并请黄秀球代他向远在夏威夷的张学良将军致敬。黄秀球在北京“花会”结束后,再次飞往夏威夷,当他把“爱国兰”亲手送交江泽民的现场照片交给老人看时,张学良连说:“你做得好,你做得好!”
  二、解禁后给国内的部分题词
  1.为杨虎城之子杨拯民的题词
  拯民世弟:
  爱人如己。
  张学良敬书
  (笔者按)
  杨拯民,陕西人。系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90年张学良在台湾接到友人转来的杨拯民信件以后,往事浮想联翩。尤其对发生在40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激情不已。对于当年与他一起在西安举起抗日大旗,对蒋介石发动兵谏的杨虎城,对其生前死后的种种人生遭际,张学良尤其大为动情。今日欣见杨虎城之子从北京发来书函,旧情新谊,冲激胸臆。于是张学良决计亲笔为杨拯民题写“爱人如己”四字,以表达他对旧友杨虎城为国殉难和对杨氏后裔寄予的感念之情。
  2.给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的题词
  同泽研究院嘱
  爱人如己
  九二老人 张学良敬书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于台北寓所
  (笔者按)
  同泽书院,即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同泽,乃为张学良青年时期在东北故乡和夫人于凤至共同捐资办学时喜欢使用的校名。在吉林省怀德县于凤至女士的故乡、辽宁省海城张学良故乡等地,均有以“同泽”命名的学校。
  1992年秋天,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将一幅多位画家集体创作的《青松梅鹤图》,不远万里送到台湾,张学良亲手接过该院给他的聘书和书画礼品,然后执笔为该院亲笔题字,以表示他对同泽画院的一片深情。
  3. 给《九一八事变》丛书的题词
  历史伤痕,痛苦回忆。
  (笔者按)
  1991年春天,辽宁人民出版社即将推出一部名为《九一八事变》的大型丛书,该社希望得到张学良为该书的题词。当时张学良已携赵一荻离开台湾赴美国探亲,6月初,张学良在纽约贝祖贻夫人寓所,亲笔为辽宁人民出版社这套丛书题写八个字,并委托专程由国内来美为他祝寿的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这幅题字带回国内。
  4.给阎明光的题词
  鹤有还巢梦,
  云无出岫心。
  (笔者按)
  1991年5月,阎宝航的女儿阎明珠专程由上海飞往美国,不远万里前去探望正在那里探亲访友的张学良将军。阎明珠先在旧金山为赵一荻举办了80岁寿庆酒会,然后又飞往美国东部城市纽约,出席在那里举行的张学良91岁寿辰活动。6月5日张学良应阎明珠之邀,为她题写了上面10字题词,以留永念。
  5.给吉林省东丰县的题词
  中国梅花鹿之乡
  张学良题
  (笔者按)
  中国的梅花鹿之乡,在吉林省东丰县。远在美国定居的张学良所以亲笔给东丰县寄来上面的题词,起因悠远。晚清民国时期,地处长白山麓的东丰县,就以养梅花鹿远近闻名。尤其是当地药商赵充吉开设的参茸药店“万寿堂”生产的“鹿胎膏”和“参茸丸”享誉民间。沈阳张氏家族的妇女很多,一旦染患妇女病,多服用东丰县“万寿堂”生产的“鹿胎膏”,因此当1925年旧历正月,东丰县赵家“万寿堂”药店举办建店30周年庆典之时,赵充吉贸然给沈阳的大帅府发去请柬。但是,赵充吉没有想到时任东北军要职的张学良,竟然百忙中拨冗亲自到东丰赴会,并当场为赵氏药店题写了门廊楹联:
  细考鹿茸如林皆隽品;
  品尝地精似人亦奇珍。
  时光荏苒,转瞬70多年弹指一挥间。张学良已经年至耄耋,远居美国檀岛一隅。1995年秋天,他没有想到从前自己的意外赴会,居然时至今天还有人念念不忘。吉林省东丰县台属联谊会通过其女张闾瑛转来一封热情漾溢的信。信中向张学良介绍自他于1925年亲赴东丰“万寿堂”祝贺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梅花鹿的饲养及与鹿茸相关的药业生产正日新月异。张学良读罢来信,面对滔滔大海,陷入沉思。顿感往事如昨,他激动之余,情不自禁地再次挥毫,为吉林省东丰县题写了上面的题词,以表示他对东北乡情的依依垂注。
  6.给沈阳某小区的题字
  张学良新村。
  张学良
  1996年于夏威夷
  (笔者按)
  1996年适逢“西安事变”60周年前夕,辽宁省侨联主席卢育波引进外资5亿人民币,在沈阳郊区建起一幢住宅新村。当他准备为这幢现代化工人新村命名的时候,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以他多年心仪与敬慕的传奇人物张学良将军的名字来命名。于是,卢育波透过种种海外关系,转达了他对少帅的一片赤诚之心。张学良感其真诚,亦出于对东北故乡的思念,亲笔为这所工人新村题写了名字。
  7.为《高崇民传》和《忆高崇民》两书题写书名
  (笔者按)
  高崇民,字健国。辽宁省开原县人,1891年生。早期同盟会员,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沈阳从事进步思想的宣传工作,组织奉天工商联合会并担任会长。东三省易帜前后,高崇民与张学良结识并深得信任,遂就任张学良的秘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心性直爽的高崇民曾当面责问张氏为何不抵抗,并以辞去秘书表示自己的抗日决心。尽管他如此激动,仍然深得张学良的敬重,辞职之后仍然发给高崇民薪水。1936年“西安事变”时高崇民坚决支持少帅与中共联合,并参与起草《八项主张》通电。解放战争时期高崇民就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和安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经张学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高崇民就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最高人民法院东北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遭迫害致死,1978年获得平反昭雪。
  高崇民生前对蒋介石长期羁押张学良深恶痛绝,多次挥笔赋写诗文,寄托对张氏的思念之情。曾有“兵谏成功廿五年,乾坤扭转话凌烟;今日座中皆健旺,一人憔悴在东南。”的名句传世。1991年11月高崇民百年诞辰之际,中共中央批准在京举行高崇民百周年纪念活动,同时出版《高崇民传》和《忆高崇民》两书,其子高存信(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等职)认为只有请张学良为两书题写书名最为合适,于是他通过美国友人向已在夏威夷定居的张学良转达此意,张学良当即欣然应允,并亲笔题写了两书书名,函寄北京。
  8.给辽宁省张氏墓园的题字
  张氏墓园
  张学良
  (笔者按)
  张学良家族的墓地在辽宁共有两处:一为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的张氏祖墓;一为辽宁省抚顺铁臂山下的元帅林。后者为张作霖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丧生后,张学良为其父在抚顺寻找的墓址,并出资大兴土木建陵。本拟在1931年秋天元帅陵竣工之后,张学良从北平亲赴沈阳将暂厝在株林寺内的张作霖灵柩移葬于抚顺,不料恰在这时“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致使该陵自建成迄今始终成为一座空陵。其父张作霖的灵棺多年停厝在沈阳株林寺中。张学良失去自由后,多年无法实现移灵。日伪统治时期,张作霖陵柩由张氏父子从前旧友袍泽们出面,代为移葬到盘锦大洼县附近的张家祖坟中。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始,张学良家族许多海外亲属多次回到盘锦张家墓地祭扫,并有意重修张氏祖墓。其坟墓除张作霖与夫人赵氏之外,尚有九座张家先人的坟墓葬在同一地点。当地政府对张家后裔的意见非常重视,1985年春天,重修张氏墓园的议程已经列入盘锦市政协的议事日程,并紧锣密鼓地进入筹措施工阶段。盘锦市某领导请求辽宁省政协文史办主任赵杰同志,设法联系张学良在美亲友,争取请张学良亲笔为张家的墓地题字。1996年2月,经张学森妻子向正在夏威夷的张学良转达辽宁盘锦重修张家墓地的想法,张学良当即题写了“张氏墓地”四字。
  三、“毅荻书斋”开幕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感谢上帝,毅荻书斋即将开幕。我们也要谢谢哥伦比亚大学供给我们这么好的阅览室来保存和展出我们在一九三六年以后尚存的文物。
  现在所要展出的是中国近百年来,我所参与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的记录,和我自己研究明史、中国近代史、和基督教神学的心得的一部分。其余的将在二○○二年,与“哥大”为我所作的口述历史、全部公开展出。希望这些文物和资料,能够供给国际上研究历史的学者们参考。我们更希望这个阅览室能传扬上帝的大能,和他的奇妙的安排。在我的笔记和手稿中,可以看到上帝怎么启示我和带领我,使我能成为基督徒来奉他的名给世人传福音、做见证,完成他所给我的使命。
  我也要感谢“哥大”的各位女士和先生,特别是苏张之丙女士(MRS.C.P.SOBELMAN),罗福先生(MR.KENNETHLOHF),陆斌涛先生(PETERROUXESQ.)和傅阁森先生(MR.ANTHO—NYERRGUON)帮助我们建立起这个毅荻书斋,使这书斋对学术研究与传福音有贡献。
  谢谢各位。
  张学良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笔者按)
  张学良早在1991年起,就有移居美国长久生活的意思。与此同时他也在考虑身后之事,希望将多年珍藏在身边的文物、手稿、日记、神学笔记、往来信函等物,寻找一个可靠的安置之地,以期保存下来供世界各地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他本人历史的学者们参考与使用。恰好就在张学良准备安排后事的时候,适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口述工作小组正在台北郊区张氏的朴园里工作。于是他把自己准备将上述遗物交付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的想法说出,得到了张之宇、张之丙姐妹和“哥大”口述历史小组人员的一致赞同。这样,一个将张学良和赵一荻数十年来珍藏在台湾的文物、手稿等物,在张学良赴美定居前移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计划,就在1992年底开始酝酿并逐步加以落实。
  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筹划与运做,哥伦比亚大学同意接收张学良上述文物和手稿,并同意在该校辟出一间旨在长期珍藏保存张学良、赵一荻生前文物的展览室,以备在2002年以后与张学良已经完成的《口述历史》一起对外开放,供世界各地的历史研究学者们进行参考。
  经过几年筹备和紧张的操作,“毅荻书斋”终于在张之宇、张之丙姐妹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共同努力下,于1996年夏秋之交顺利建成。并决定在当年10月正式开馆。首先向关心张学良的各地研究者们展示张学良、赵一荻的大量文物,然后在2002年以后逐步公开他的《口述历史》。
  但是,当开馆的时间初步确定以后,张学良和赵一荻伉俪竟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长途旅行,前往纽约出席这一盛大的开馆仪式。经征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同意,最后决定延请在台湾的周联华牧师代替张学良、赵一荻夫妇主持“毅荻书斋”的开馆仪式。双方共同选中周联华牧师主持仪式的主要原因是:周联华是台湾学识卓越的神学家,也是凯歌教堂最有成就的著名牧师。同时,周联华又是张学良夫妇多年研究神学的教师,张学良幽禁期间和赵一荻结婚时,周联华是婚礼的主婚人。所有在美国的友人中,没有任何人比周联华更理解和了解张学良夫妇了。所以张学良决定派人前往台湾延请周联华亲赴纽约。周联华听到这一邀请后,欣然同意赴会并决定代替张氏夫妇主持开馆仪式。张学良遂亲笔撰写了上面这篇充分表达自己心意的开幕词。10月21日由周联华牧师在开馆仪式上当众代为宣读。
  

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窦应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