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杨虎城将军-杨虎城将军与陕西水利
陈靖
杨虎城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我初期对他产生敬佩的原因只是在几件偶然的事件上。一九二五年,我的同村同学卫志毅在耀县杨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学习,他回来对我说,魏野畴、刘含初、赵葆华等革命者都是三民军官学校的教官。我不禁惊讶,从而得知了杨的进步思想。一九二六年四月,陕西学联派我去三原,晚上住在南北大道崇文塔前家中。碰巧,杨的军队正以急行军奔向西安,当晚也宿在这里,村中各家全住满了军队,他们对老百姓很和气,翌日天明即去,军纪很好,未发生一件骚扰事故,乡人叹为少见。西安八月围城之战既是抗击北洋军阀残余刘镇华再次蹂躏关中,同时也是策应北伐,其意义很大,杨仅以守城的万人部队面对七万武器精良残暴之敌,固守八月之久,足见其部队战斗力和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一九三○年,杨回陕主政,邀请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
李仪祉一九二二年任陕西省水利局长时,已将渭北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竣事。因战乱频仍,无力兴修,一九二七年便不得已而失意东去,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导淮总工程师,李任陕西建设厅长后,即于一九三○年十二月电召我回陕,见面即高兴地说:“杨主席已同意由陕西拨五十万大洋兴修渭北水利,并说必要时再派一师军队去做工。他很想给地方上做些事,态度很热情诚恳,这在军人中是极少见的,也是很难得的……”他沉思了一下又说:去年陕西大旱,关中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死人无算这个惨痛教训,绝不许再重复!现在是年馑尾,若不赶紧以工代赈及早开工,还不知又要死多少人?!李仪祉最后笑着说:你们本来是为渭北水利施工而培养的,这次叫你回来就是要派你负责引泾施工和定线,快准备准备出发吧,我正从各方请技术骨干,有困难随时来信,大胆努力学着干吧!
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出发中,又传来好消息说:华洋义赈会和檀香山华侨分别捐助四十万元和十五万工款,负责完成枢纽工程。有这些款项作基础,完成引水工程大有希望。我们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出发定线,三月引泾工程开工时,千万农民工人欢声雷动,都称颂杨主席爱民如子,胜似雪里送炭,有些老太婆还请人特写杨、李二公生牌当活佛一样早晚供奉。第二年六月二十日第一期工程完成放水,定名泾惠渠。当年即灌地四十万亩,报章转载,全国震动!这是近代我国修的唯一科学大型水利工程,为以后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二年冬杨主席又想引洛,我与傅健详勘测后回报李师,适逢李师生病,命我面报杨主席。杨主席听后十分高兴,一再嘉谕,并即约期同去看看。一九三三年二月,杨主席和我们一起沿澄城县永丰镇南所勘渠线翻沟越岭、披荆临棘、艰难步行。登上铁镰山时,他不顾疲劳,赶着问我:“灌区在哪里?”当他用望远镜按着我指的方向环视西、南、东方后,竟高兴地喊:“好大的同朝平原啊!”然后回顾我说:“这片引洛灌区不在泾惠渠之下,快报告李先生(他总是这样尊称李师)派队测量吧!”
当我们随同杨主席由引洛起点老*(左三点水右状)村步行至洛河东永丰镇一带村镇时,他不断询问本地农民,打听过去的老朋友的生活、健康情况,态度非常和蔼随便,听到谁已去世,即表示叹息同情,并追问家中生活怎样?而农民都表示对他很亲近、恭敬,并要请到家里休息喝水,毫无怯惧奉迎之态,完全是一种乡党邻里相逢场面,我看到这种将军乡行情景,不觉肃然起敬!
更令人起敬的是我跟杨主席视察引洛工程大半天,从未见到地方官吏来迎接、招待,没有“大员”出行的威仪,老百姓随处可见,随处可以接近。这种简行步奔,平易近人的作风,确实是很少见的。
一九三三年七月,引洛灌区地形图测完,翌年组织泾洛工程局进行设计施工,初计划灌五十万亩,定名洛惠渠后,以五号隧洞穿铁镰山时发现流沙,直至一九四七年始凿通放水。其间在一九三六年第三大型渠道工程渭惠渠也继泾惠之后竣工,正赶上西安事变;一九三七年另一中型水利工程梅惠渠也相继建成。
由于泾惠渠的建成竣工,在全国取得信誉,洛、渭、梅、汉、褒、湑、黑、沣、涝、织、定等十一道大中小新型渠道,才得以相继兴修或整修(泔渠包括泾惠内,不另列——实际上预定的关中八惠已全完工)。当时共约灌地三百万亩,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贡献。解放后,由于国家大力建设,水库、渠道骤增,旧灌区迅速扩大。泾惠渠已扩灌至一百三十万亩,洛惠渠扩灌至一百万亩,渭惠并入宝鸡峡水库,已发展灌区近三百三十万亩,全省灌溉面积已接近两千万亩。兴建水库一千四百多座,机电排灌装机容量二百五十七万马力,机井十四万多眼。这是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回忆开始大力支援水利,坚持新水工学术,呕心沥血,艰难缔造而创建的奠基大型灌溉工程者杨、李二公,虽长眠地下,亦当含笑九泉。
(一九八三年二月四日)
回忆杨虎城将军/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