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出面
宋连生
蒋介石被拘押后,失去了外界消息的来源。虽然与张学良、杨虎城都见过面,但场面很不愉快。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想到了邵力子,想通过邵力子来了解自己被扣押后外面的情况。于是,他向张提出,要邵力子来见。张学良对蒋的固执立场正一筹莫展,也想借机让邵力子做做蒋介石的“思想工作”,便爽快地答应了蒋的要求。
事变发生后,邵力子先是被拘禁在杨虎城卫士队的队长室里。12日上午10时左右,张学良与蒋谈话后,来到杨虎城卫队室看望邵力子,希望邵能出面劝蒋。张学良说:“邵主席受惊了,请不要害怕,我们是对委员长‘兵谏’,要求抗日救国。现在委员长已到新城大楼,一定要促他反省,保证他的安全。”邵说:“副司令动机在救国是可以相信的,但做得太冒险了! 开始就不太好,收拾能有把握吗?”对于兵谏后果,张学良没有过多思考,但知道事情不太好办。他不无忧虑地对邵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劝蒋接受抗日的要求,我们是仍愿意接受委员长的领导的。但蒋现时怒气极盛,一句话都听不进去,请您去劝劝。
邵力子见张学良说的有道理,心里也不愿意使内战扩大化,就答应了张学良的要求。随后,张学良和邵力子来到新城大楼。
邵在宋文梅的陪同下去见蒋,进门便喊了声“委员长!”蒋看到邵力子,又惊又喜地问:“你从哪里来?”邵回答说:“我被拘禁在杨虎城卫士长室,从那儿来。”蒋又问钱大钧在什么地方,邵说:钱大钧胸部受伤,已入医院治疗。
当时,宋文梅奉张学良之命看护蒋,在蒋介石和邵力子谈话时,他就站在一旁。蒋见有人在场不便讲话,就要宋文梅出去。宋文梅出去时,随手将房门打开。蒋怒火满腔,拍着桌子斥责道:“我,委员长和邵主席谈话,你竟敢站在我们面前!我要你出去,你为什么又要把房门打开?”他站起来,怒气冲冲地把房门关上,但宋文梅又把门推开了。宋对蒋说:“请委员长不要生气,我系奉命在此看守。而且,今天的事,谁都可以听,又何必保密呢?”见此情景,邵力子对蒋说:“宋营长是委员长的学生,是军校八期的。”蒋听后,立即转变态度笑着说:“噢!我认识你!我给你讲过话,也点过你的名,还记得!还记得!”但无论蒋的态度怎样转变,宋文梅就是没有离开的意思。
蒋介石无奈,只得开着门与邵力子谈话。一提到被捉,蒋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双手托着腰慢慢在椅子上动了动,眼睛瞪着邵力子问:“西安发生的事情,你事先知道吗?”邵干脆利落地回答:“不知道。”
蒋介石不再说话。邵力子心平气和地对蒋说:“今天已经发生了这件事,希望委员长仔细考虑。由于日寇不断入侵,已经激起了国民的愤慨,如果政府还不想办法去抵抗,自然会酿成变故。现在设法弥补,尚未为晚。”蒋很激动,咬着牙说:“他们这样干,我只有以死来报党国!我已对张说过:立即送我回洛阳或即行枪杀,他们可以在两者中任选其一。”邵力子语气委婉地说:“委员长,我看这情形,送回暂无可能,枪杀也决计不敢。”他建议说:“委员长可否考虑如以前两次自动辞职,俟国家有需要时再出?”蒋介石厉声说:“决不能在武力胁迫下考虑这个问题!”邵又说:“事已至此,委员长还应该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张、杨的要求似乎可以考虑。”蒋看看邵,慢慢低下头,长长叹了一口气,未置一辞。两人都默不作声了。邵力子见蒋介石又愁又怒的神色,便把话题引开,劝蒋“善保身体,即时进餐,并加衣防止受寒”等等,说完便退了出去。18
同日,杨虎城来看望邵力子,再次说明兵谏目的,见邵力子身上穿的单薄,特地叫卫兵秘密送来一件丝棉棉袄,并叫夫人谢葆贞送邵力子的夫人傅学文去医院治伤。此后,谢葆贞还同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多次探望、慰问傅学文,嘱咐她安心静养、治疗,争取早日痊愈。在张、杨的照料下,邵力子心存感激,也暗暗下定决心,希望能劝蒋抗日,避免内战。
出人意料的是,兵谏官兵的内部出现了不同声音。事变当天,杨虎城的部下孙蔚如就建议杨逮捕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杨虎城拒绝了他的建议。当晚。杨虎城的参谋长李兴中又接到一份匿名信,说有人要营救蒋介石。因为发生了冯钦哉等部投靠南京方面等事情,为防止发生意外变故,张学良、杨虎城商量后决定,将蒋移驻高桂滋公馆,脱离西北军,以确保安全。当然,这也需要尽量争取蒋介石的配合。
高桂滋公馆,在西安市建国路玄风桥金家巷内,与张学良公馆相邻。是当年夏天新建成的一座石质方形二层楼,尚无人居住。因为御寒设备齐全,卫生条件较好,张、杨便决定将蒋移押在这里。后来,被押在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卫立煌等十多人,以及后来从南京赶到西安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人也都住在这座公馆里。
13日上午,张学良又来看望邵力子,要求他再到蒋介石那里去一趟,劝劝蒋移居高桂滋公馆。恰在这天中午,蒋介石向宋文梅要来纸和笔,在一张纸上悄悄写了些什么,然后折好,放在手心里。随后,蒋让宋派人把邵力子找来,宋向张学良汇报后,张学良便顺水推舟,安排邵力子再次前往蒋的住处。
邵力子见到蒋介石后,蒋把已经写好的纸条交给邵力子,然后准备有所交代。邵见宋文梅站在一侧,说话不方便,便故意高声说:“宋营长仍在这里。”蒋明白用意,不再说什么。
邵力子当然不会忘记张学良托付的事情。谈话中,他从蒋介石的安危出发,劝蒋介石移居高宅。他说:“张请你移居高宅,出于善意。”蒋严厉拒绝说:“我决不迁往他地,如张不能送我回洛阳,我就死在此地,这是西安绥靖公署所在,我是行政院院长,所以决不能离开此地。你可即以此话告张。”邵力子劝蒋介石稍息怒气,并说张学良的话也并不是全无可采之处。蒋介石马上说了一番大道理:“凡自称尊敬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反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敬信仰皆不诚。”19显然,他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张学良说的,也是对邵力子说的。蒋介石怀疑张学良早有预谋反叛,邵力子知情而不加制止。事实上,邵力子事前确实不知情。
在反复劝说无效后,邵力子起身离去。而那张由蒋在上面写了些什么的纸条,宋文梅没有问,邵力子也一直没有透露,故至今仍是个谜。
谜团不止一件。蒋介石被扣押后,虽然表面上看似强硬,但其内心却颇惊恐。在追忆这件事时,蒋曾说“我当时就断定这是张杨二逆受共匪欺诈,甘心被其利用”,“主谋之共匪必认为千载一时的良机,……非迫我接受他的条件,即必制我的死命”。20正是出于这种恐惧心理,蒋以死相抵,拒不进食,拒不交谈,还用便条给宋美龄写了一份遗嘱式的电报稿。
关于这份电报有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被发出了?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申伯纯的观点,他在回忆中说,蒋将电报稿交给副官代为发出,副官们把这个电报稿交给张、杨,张、杨把它搁置起来,始终没有发出。第二种说法是宋文梅的回忆:邵去后,蒋即向他要纸笔,他取来放在桌上,蒋默想了一会儿,便给宋美龄写了一份电文。写好后交给宋文梅,并问:“是否可以发?”宋答:“让我请示一下。”宋把电文交给张学良,张答应于当日发出。但是根据宋美龄的《西安事变回亿录》,她当时并未收到这封电稿,至少在15日前,使者端纳从西安发回消息以前,宋美龄对蒋介石在西安的处境一无所知。
由此看来,这封电报很可能被搁置了。
关于电报稿的内容,根据申伯纯、宋文梅的回忆,大致是:
美龄吾妻:
余决心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
蒋中正
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21
邵力子从蒋介石的住处出来,立即回复张学良:“蒋怒气还未消,但不必绝望,只要耐心工作,务必能达到‘保其安全,促其反省’的目的。”张学良点了点头。
这是邵力子在西安最后一次与蒋谈话。当月26日,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邵力子也离开了西安,后来到南京政府任宣传部长。张学良被囚禁在浙江雪窦山时,他曾去看望过。
为了蒋的安全起见,张学良决定采取强硬措施。13日晚11时,张派孙铭九、宋文梅见蒋,请他搬家。当时孙铭九腰里插着左轮手枪,在宋文梅的陪同下,刚一跨进蒋的房间,蒋介石就露出十分惊慌的神情问:“这时候你们来做什么?”孙铭九回答说:请委员长搬家。副司令说这里住着不方便,特意预备了一个好地方,请委员长马上搬过去。蒋介石听说要马上搬家,又见孙铭九腰间插着手枪,误以为是要秘密把他拉出去枪毙,顿时神色大变,脸色惨白,浑身打颤,断断续续地说:“我……我……我不去!我是行……行……行政院院长,西安绥靖公署是行……行……行政院在陕的办事机关,是公……公……公家的房子,我绝……绝不搬……搬家!”一边说,一边向后退。孙铭九抢前几步说:“请委员长同我一起走吧!晚上方便点。”蒋介石见孙铭九逼近了,更加着慌,他往床上一倒,连声大叫:“你不要靠近我,你快出去!我不去,我不去,我死也不出去,我死也不离开这里!你要打,就把我打死在这里吧!”说着,他用被子把头一蒙,又紧紧地向床里面缩去,把搁在床上的一杯牛奶也碰翻了。孙铭九见蒋如此害怕,只得再三解释,蒋还是蜷着身子蒙着头,直打哆嗦。一个小时过去了,孙铭九见仍无法劝动蒋介石,只好苦笑了笑,转身回去向张学良报告。
第二天下午,孙铭九奉张之命再去看蒋。孙一进门,蒋就夸奖他:“你是一个好青年,好青年。”随后又给他讲文天祥、史可法等忠诚爱国的故事和孙中山蒙难得救的经过,神色与昨夜大不相同。蒋还说:“我是国家的最高统帅,军事最高长官,军人应以服从为天职。你是军人,应以服从长官为重。”孙铭九不软不硬地说:“我绝对服从我们的副司令。”
蒋介石又转移了话题,问孙铭九:“你家中都有什么人,东北家乡还有父母吗?我也是贫农出身。”显然,蒋是想借私人话题拉近两人的距离。但他的话未能得到孙铭九的积极回应。22
此后几天,张学良每天都要去面见蒋介石两三次,蒋不是破口大骂,就是缄口不言,根本就不肯坐下来谈。蒋介石看到每次都是张学良自己来,却一直未见杨虎城的面,又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张、杨之间一定有什么矛盾可资利用,便提出要见杨虎城。
杨虎城很快来到蒋的住处。蒋介石很客气地让他坐下,问道:这件事情,你事先知道不知道?杨虎城坦然地回答:知道。蒋又问:你们预先决定干这种违反纪律的事,究竟听了什么人的话?杨答:没有听任何人的话,是张副司令和我两个人决定的。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见从杨虎城身上找不到突破口,就直愣愣地用眼睛瞪着墙壁,不再说话了。杨也觉得说多了无益,随即走出房门。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宋连生.--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