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赵寿山将军-二十六 延安决策
王宇明
赵寿山反对蒋介石迫害三十八军的斗争情况,通过电波传到延安,引起党中央、毛泽东的密切关注。
1941年1月11日,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副处长李华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电称:“赵寿山部,中央(指国民党中央——作者注)指定在上校以上者,一律去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中校以下者去劳动营受训。冰(所指不详——作者注)对此问题极焦虑。赵部关系尚无人负责领导,甚感苦闷与无办法,望即设法解决。”①
当时,党中央、毛泽东正忙于处理皖南事变。考虑到目前正处于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期,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敢于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也可能不顾全国人民的舆论谴责,对参加过西安事变的三十八军采取缴械或火并的断然措施。因此,于1月21日,中央书记处致电伍云甫(时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明确指出:“关于赵某 (即赵寿山)问题,除王明前与你谈办法外,请要某兄转告赵:如强迫他及其干部受训且有被缴枪危险时,则将部队拖出,上山打游击。”②但不知何故,赵寿山没有接到这个指示。
到了3月,蒋介石对三十八军的政治迫害越演越烈。赵寿山和工委的同志非常焦急。他们为了尽快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特派中共地下党员张西鼎化装到边区,向中共陕西省委和党中央当面汇报情况,请示对策。
出发前,赵寿山找张西鼎谈话。他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对我们的政治迫害日趋严重。我计划在部队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就断然拉部队起义,请党中央、毛先生给予指示。”他还把1938年1月在延安晋见毛泽东时约好的联络代名及密码本交给了张西鼎。赵还说:“毛先生对我说过,以后有事派人来,带上这个就行了,否则,中央是不会相信的。”
张西鼎于清明节前几天到达陕西耀县照金,向中共陕西省委详细汇报了三十八军反迫害斗争的情况及赵寿山和工委计划起义的意见。省委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三十八军的处境已十分危急,遂于3月29日致电毛泽东、洛甫转书记处。电文很长,主要内容是:
(一)国民党中央对西北军赵寿山部的压迫已到赵无法忍受的地步。已历次命令说赵之干部大都是共产党,并造谣说赵寿山本人于民国27年参加了共产党。已指名限期调三十余名干部到劳动营受训。其中包括旅长二、团长五、营长六、连长六等。其实此种受训即是扣留或撤职,即是赵部完全被吞并与瓦解。
(二)赵寿山认为现已威胁到他的生命,已决心抵抗,要干。
(三)赵寿山部现驻洛阳到巩县黄河沿岸之线,尚有人枪一万二千余。赵在我党支持下,抓住五千人有把握,其余只要工作做得好,尚可争取大部。
(四)我们讨论结果,认为赵寿山此次行动,不但必要,而且对反投降、反内战、反亲日派破坏抗战均有必要。该部暴露太甚,如再拖延,则有被解决之可能。因此,我们完全同意和全力支持赵之行动。
以上各点,务乞党中央立即指示。③
陕西省委的电报,使党中央、毛泽东对三十八军遭迫害与反迫害的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毛泽东感到三十八军的形势危急,应迅速作出决定,给予指示。为此,3月30日,他亲自给八路军前线总指挥彭德怀发电,征询赵部行动时我军能否给予援助。
德怀:
赵寿山部情形危急,赵及其进步分子决在万不得已时率部北渡图存,请我军在他渡 河时予以援助,以便张靠近我军自保。黄河北岸情形如何,我军能否给赵部以必要援助 ,以及能援助之范围程度如何,均望考虑立即电复。
毛泽东 陷戌④
彭德怀对此事十分重视,经过研究,4月1日电复毛泽东。
泽东同志:
陷电冬日敬悉。赵寿山处境困难曾亦计及该部在不得已时北渡黄河,惟侦察的结果 :
(一)巩县上下游渡河有六里余宽。
(二)渡过黄河后还须过沁河,不能徒涉,虽有桥梁,一旦敌人发觉则无保障。
(三)赵如能自行设法通过修武位置,绕道进到辉城县东北时,我们则可派队迎接出 林县东北地区,则安全矣。
(四)我意此时只有以应付办法拖延时间,现在北渡实无保障,至少须延滞待青纱帐 起时,亦比较安全些。
彭1日⑤
毛泽东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为了及时稳妥地解决三十八军的问题,4月2日,又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致电陕西省委:“关于某部问题,望杨清、张西鼎立即来延安面商办法。”⑥
陕西省委接电后,考虑到汪锋是省委军事部长,长期负责三十八军党的工作,情况比较熟悉,故决定由汪锋带张西鼎速去延安。
汪和张到延安后,在杨家岭的窑洞里,连续三个晚上向毛泽东汇报。当时听汇报的只有毛泽东一个人,他一边听,一边做记录。汇报中,毛泽东还详细询问了赵寿山和三十八军地下党的许多具体情况,并对他们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做了明确的指示。
当他们谈到国民党中央指名送审的干部不能去的问题时,毛泽东笑着说:“三十八军是国民党的三十八军,蒋介石要调他的干部受训,不去行吗?”他看了看汪锋和张西鼎又风趣地说道:“我们又不是蒋介石的参谋长,也不能向他提出免训的建议,不去怕不行吧。”最后指示说:“干部去受训后,他们可以根据党的政策独立地进行工作,开展斗争,这对干部也是一个锻炼和考验嘛。”
当他们谈到在万不得已时赵就拉部队到黄河以北起义的问题时,毛泽东深深地吸了几口烟,思考着缓缓说道:“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现状是民族矛盾超过了阶级矛盾。虽然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我们还是应该以抗日为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主张把部队拉到黄河以北去。但是,我们还应有另一种准备,就是当这支部队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他们把部队拉到黄河以北后,我们也应帮助他们找个出路。现在就应该有一个应变的方案。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同叶剑英同志研究一下。”⑦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汪锋和张西鼎又向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汇报了毛泽东的指示和三十八军的情况。叶剑英询问了部队人数、渡河器材,计算了渡河所需时间,最后拟定了应变方案。
5月4日,汪锋和张西鼎回到陕西省委。5月中旬,张西鼎回到河南前方部队,向赵寿山军长和工委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的重要指示,研究了贯彻执行的措施。并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增加张西鼎为工委委员。从此,进一步密切了赵寿山和党中央、毛泽东的电报联系,加强了党中央对三十八军反蒋斗争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25页。
②《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26页。
③《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43—246页。
④《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47页。
⑤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50页、251页。
⑦汪锋:《向中央请示应付“调训”的对策》,《丹心素裹》(2),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410页。
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赵寿山将军/王宇明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5